致處於區塊鏈變革時期迷茫的人們
有人說 Crypto 是龐氏,是泡沫,是註定歸零的投機遊戲。
也有人說 Web3 是革命,是範式躍遷,是技術延續之上的文明新階段。
兩種聲音,一個敘事的撕裂現場。
不急着站隊,先講一個更樸素的結論:
商業的底層邏輯,沒變過。
不管是從門戶到 App 的 Web2,還是從發幣講故事到拼基礎設施的 Web3,繁榮背後,走的其實是同一條老路——只是這次,敘事套着協議,資本藏在代碼裏。
回頭看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的路數很清晰:概念驅動、融資跑在用戶增長;補貼拉流量、資本驅動增長;然後裁員、提效、搞盈利;再接着是平臺轉型、技術重構。而今天的 Web3,也正踩在類似的發展節奏上。
過去一年,項目方之間的比拼演化成了一場用TGE和Airdrop作爲獲取用戶的競爭擂臺賽,沒人想落後,但也沒人知道,這場“換用戶”的比賽,究竟還會持續多久。
所以,我寫文試圖把那些看似雜亂的敘事,拆解成幾個更有跡可循的階段。
不妨沿着歷史的腳印,來看看 Web3 是怎麼走到今天,又可能將走向哪裏。
一、互聯網行業發展階段覆盤:從撒幣擴張到產業協同
相信大多數人對這段歷史都不陌生:
曾經的互聯網是一場全民狂歡,每天十幾個 App 搶着讓你“白嫖”,一個手機號能喫飯、打車、剪頭髮、做按摩,像在過年。
而今天的互聯網,則是一套已經跑完大半程的系統工程:你知道在哪個平臺買最便宜的東西,在哪個場景點哪個 App 最高效,生態格局早已定型,創新藏在效率裏。
所以不多贅述,只簡單拆解四個階段——覆盤這些邏輯,也許能更好理解 Web3 眼下正在複製的路徑。
1. 敘事驅動,萬衆創新階段(2010年前)
那是一個由“名詞”定義趨勢的年代。
“互聯網+”成了萬能鑰匙,不管你做的是醫療、教育、出行,還是本地生活,只要套上這三個字,就能撬動熱錢和關注。那時的創業者,不急着做產品,而是先找賽道、造概念、寫 BP。投資人追的也不是收入曲線,而是能不能講出一個“足夠新、夠大、好想象”的故事。
O2O、社交電商、共享經濟,一輪輪名詞輪動之下,項目估值飛漲,融資節奏被敘事節奏主導。核心資產不是用戶、不是產品、也不是數據,而是一份講得順、配得上趨勢的融資 PPT。
這也是一個“誰先站位,誰就有機會”的時代。驗證產品、跑通模式是第二步,先把故事講上風口,纔有資格進入賽場。
2. 燒錢擴張,流量爭奪階段(2010–2018)
如果說上一階段是靠故事爭取注意力,這一階段則是靠補貼硬搶市場。
從滴滴與快的打車大戰,到摩拜和 ofo 的單車混戰,整個行業陷入一種高度一致的打法:用資本換規模、用價格換習慣、用虧損換入口。誰能多燒一輪融資,誰就有資格繼續擴張;誰能拿到下一輪投資,誰就能在戰場上留下位置。
這是一個把“搶佔用戶”放在一切之上的時期。體驗、效率、產品壁壘都靠後排,關鍵在於——誰能率先成爲用戶默認的選擇。
於是補貼大戰愈演愈烈,低價幾乎成了標配:打車不到 5 塊,掃碼騎車一分錢,線下門店貼着 App 二維碼,等着你免費喫飯、剪髮、做按摩。看似是服務普及,實則是一場由資本控制的流量爭奪戰。
這不是誰產品更好,而是誰更能燒錢;不是誰能解決問題,而是誰更快“圈地”。
長期來看,這也爲之後的精細化轉型埋下了基礎——當用戶是被買來的,就必須花更多力氣去留住;當增長靠外力驅動,就註定難以自我閉環。
3. 落地,精細運營階段(2018–2022)
當故事講得太久,行業終將回到一個現實問題:“增長之後,如何落地”。
從2018年開始,隨着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速放緩,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獲客成本持續上升。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接近12億,較2018年僅增長約1億,耗時近四年半,增速顯著放緩。與此同時,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在2022年達到8.5億,佔網民總數的近80%,用戶增長空間趨於飽和。
與此同時,大量靠融資驅動的“故事型”項目逐漸退場。O2O 和共享經濟是這一階段清算最集中的區域:街電、小藍單車、悟空出行等項目相繼倒下,背後是一整套無法自洽、缺乏用戶忠誠度的增長模型被市場淘汰。
但也正是在這場退潮中,一批真正跑出來的項目顯現了出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不是靠補貼刺激出來的短期熱度,而是通過真實剛需場景與系統能力,完成了商業模式的閉環搭建。
比如,美團在本地生活賽道中逐步構建起從下單到履約、從流量到供給的完整服務鏈條,成爲平臺型基礎設施;拼多多以極致的供應鏈整合和運營效率,在下沉電商市場快速穿透用戶心智;社交由騰訊牢牢把控,電商被阿里全面佔據,遊戲集中在騰訊與網易手中。
它們的共同之處並不是“想得更遠”,而是跑得更穩,算得更清——從結構上完成了從流量到價值的閉環,真正活成了可持續的產品系統。
這一階段,增長不再是唯一的目標,能否把增長轉化爲結構性的留存與價值沉澱,纔是決定項目生死的真正分水嶺。粗放式擴張在這個階段被淘汰,真正留下來的,是那些能在效率、產品、運營之間構建正反饋機制的系統型項目。
這也意味着,敘事驅動的時代已經過去,商業邏輯必須具備“自我閉環”的能力:留得住用戶、撐得住模型、跑得通結構。
4. 生態基本定型,技術變革求機遇階段(2023至今)
龍頭的項目跑出來之後,生存問題已被大部分項目解決,而真正的分化,纔剛剛開始。
平臺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用戶爭奪戰,而是生態能力的比拼。隨着頭部平臺逐步封閉增長路徑,行業進入結構趨穩、資源集中、協同能力主導的週期。真正的護城河,不一定是某一項功能領先,而是系統內循環是否高效、穩定、自洽。
這是一個屬於系統型選手的階段。格局基本定型,新變量若想突圍,只能尋找結構邊緣的縫隙與技術斷點。
這一階段,幾乎所有高頻剛需賽道都已被巨頭劃定邊界,過去還能靠“上線早、燒錢快”爭位置,而現在,增長必須嵌入在系統能力之中。平臺邏輯也隨之升級:從多產品堆疊轉向生態飛輪,從單點用戶擴張轉向組織級協同。
騰訊打通微信、小程序、廣告體系,構建內部流轉閉環;阿里重組淘天、菜鳥、釘釘,橫向打通商業鏈路,試圖找回效率槓桿。增長不再靠新增用戶,而是靠系統自運轉帶來的結構性複利。
隨着用戶路徑、流量入口、供應鏈節點逐步被幾家頭部平臺掌控,產業結構開始趨於封閉,留給新進入者的空間愈發有限。
但也正是在這種結構性收攏的環境中,字節跳動成爲一個異類。
它並沒有試圖在既有生態中爭奪資源位置,而是彎道超車,從底層技術出發,用推薦算法重構了內容分發邏輯。在主流平臺仍依賴社交關係鏈進行流量調度的背景下,字節構建了一套以用戶行爲爲基礎的分發系統,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用戶體系與商業閉環。
這不是對既有格局的改良,而是一種繞過既有路徑、重建增長結構的技術突破。
字節的出現提醒我們:即便產業格局趨於固化,只要還有結構斷層或技術空白,仍可能出現新玩家。只是這一次,路徑更窄、節奏更快、要求更高。
Web3 的今天,正處在類似的臨界區間。
二、Web3當前階段:互聯網演化邏輯的“平行鏡像”
如果說 Web2 的崛起,是在移動互聯網和平臺模型的推動下完成的產業重組,那麼 Web3 的起點,則是建立在去中心化金融、智能合約與鏈上基礎設施上的一次系統重構。
不同的是,Web2 建構的是平臺與用戶之間的強連接;而 Web3,則試圖將“所有權”打碎、分發,並在鏈上重組新的組織結構與激勵機制。
但底層的動力並沒有變:從故事拉動,到資本驅動;從用戶爭奪,到生態飛輪,Web3 所經歷的路徑,幾乎與 Web2 如出一轍。
這不是簡單的對比,而是一種路徑結構的平行重現。
只不過這一次,燒的是代幣激勵;搭的是模塊化協議;卷的是 TVL、活躍地址和空投積分表。
我們可以將 Web3 至今的發展,粗略劃分爲四個階段:
1. 概念驅動階段——發幣驅動:故事先行,資本涌入
如果說 Web2 的早期靠的是“互聯網+”的故事模板,那麼 Web3 的開場白則寫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裏。
2015 年,以太坊上線,ERC-20 標準爲資產發行提供了統一接口,也讓“發幣”成爲一項所有開發者都能調用的基礎能力。它沒有改變融資的本質邏輯,但極大降低了發行、流通和激勵的技術門檻,從而讓“技術敘事 + 合約部署 + 代幣激勵”成爲 Web3 創業早期的標準模版。
這一階段的爆發,更多來自技術層的驅動——區塊鏈第一次以標準化形式賦能創業者,使資產發行從許可制走向開源化。
不需要完整的產品,不需要成熟的用戶,只要有一個能講清由區塊鏈技術驅動區塊鏈1.0時代邏輯的白皮書,一份誘人的代幣模型,一段可運行的智能合約,項目就能迅速完成從“想法”到“融資”的閉環。
Web3 的早期創新,不是因爲項目多聰明,而是因爲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帶來了區塊鏈1.0時代想象力。
而資本也迅速形成“下注機制”:誰先卡位新賽道,誰先起盤,誰先把敘事打出去,就有可能獲得指數級回報。
這催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資本效率”:2017至2018年間,ICO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成爲區塊鏈歷史上最具爭議也最具標誌性的融資階段之一。
根據CoinDesk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ICO融資總額達到63億美元,超過了2017年全年融資總額的118%。其中,Telegram的ICO籌集了17億美元,EOS更是在一年內募集了41億美元,創下了歷史紀錄 。
在“萬物皆可區塊鏈”的窗口期——只要貼上標籤、搭出敘事,哪怕落地路徑還未清晰,也能預支未來的估值想象。DeFi、NFT、Layer1、GameFi……每一個熱詞,都是一個“窗口”。項目估值在代幣還未流通前就飆到數億美金,甚至數十億。
這是一種低門檻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清晰的退出路徑:一級市場提前卡位,二級市場通過敘事與流動性激發情緒,然後在窗口期完成退出。
在這一機制下,定價的核心,不是項目做了多少,而是誰更早卡位、誰更善於製造情緒、誰掌握了釋放流動性的窗口。
它本質上是區塊鏈早期新範式典型特徵——基礎設施剛落地,認知空間尚未填滿,價格往往先於產品本身形成。
Web3 的“概念紅利期”由此而來:價值由敘事定義,退出靠情緒驅動。項目與資本在一個流動性驅動的結構中,相互尋找確定性。
2. 燒錢擴張階段——項目扎堆,用戶爭奪戰全面打響
一切變化,始於一次“史上最貴的感謝信”。
2020 年,Uniswap 向早期用戶空投了 400 枚 UNI 代幣,每份空投當時價值約 1,200 美元。項目方稱之爲“回饋”,但行業看懂的是另一個詞:冷啓動的最優解。
起初只是“回饋社區”的姿態,卻無意中打開了行業的潘多拉盒子:項目方發現,原來發幣可以換忠誠,換流量,甚至換出一個社區幻覺。
空投,從選項變成了標配。
從那以後,項目方茅塞頓開,幾乎所有新項目都把“空投預期”作爲冷啓動的默認模塊,爲了向市場展示自己的繁榮生態,用代幣購買用戶行爲,積分系統、交互任務、snapshot 三件套成爲了必選。
大量項目陷入了一種“激勵驅動而非價值驅動”的增長幻覺裏。
鏈上數據一路飆升,創始人沉浸在“成功”幻覺中:TGE 前隨便就是幾百萬用戶、幾十萬日活;TGE 一過,場面瞬間冷卻。
我還記得 2024 年,Fusionist 鏈上 DAU 一度突破 4 萬,但就在幣安上幣公告發布後,鏈上活躍幾乎直線歸零。
我不是否認空投這個事情。空投的本質是購買用戶行爲,是冷啓動不消耗融資款前提下有效的拉新手段。但它的邊際效應在快速衰減。大量項目陷入了空投拉新公式化循環,而拉新後,你的商業場景和產品能力是否可以具備留存能力。纔是真正的價值迴歸,和項目方活下去的唯一正解。(注:靠資金操縱二級而活下去的項目不在本次探討範圍)
說到底,賄賂用戶購買行爲並不是增長的核心,沒有建立在甚至場景的商業基礎上,空投最終消耗的還是項目方或者用戶的利益。商業模型沒有閉環時,token 成了用戶行動唯一的理由。而一旦 TGE 完成、獎勵終止,用戶自然也就轉身離開。
3.商業驗證階段——真實場景,敘事驗證
我經常勸項目方撒幣前想清楚一件事:
你到底是在爲哪個場景解決什麼問題?誰是最關鍵的貢獻者?TGE 之後,這個場景是否依然成立,是否還有人會真正留下來使用?
很多項目方回答我,他們可以通過 token 激勵快速完成用戶增長。我都會問一嘴:“然後呢?”
通常這時候,項目方會沉默一下,笑笑:“誒呀……”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你只是希望靠“發激勵”換來一波交互,那你不如直接發 Meme。至少大家知道這是場情緒遊戲,不需要承擔留下來的預期。
終於,大家開始回頭看:這些流量、交互、撒出去的幣,究竟導向了什麼樣的結構?撒幣的最後,我竟然是小丑🤡。
所以這個階段的關鍵詞變成了:使用場景、用戶需求、產品結構。靠真實場景和明確結構,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增長路徑。
說實話,我個人並不喜歡 Kaito 的商業邏輯——它更像是一種”賄賂文化“的極致形式,背後隱含的是對激勵機制的高度利用,甚至可以說,是對平臺與內容關係的重新包裝。
但不可否認的是,Kaito成功了。它就是一個實際商業場景,TGE前的預期成爲了項目佔領市場的加速器,TGE後接着奏樂接着舞。因爲Kaito就是提供了一個讓KOL給項目曝光,羊毛出在豬身上並且關鍵人物還留存在Kaito平臺本身的商業邏輯。
儘管許多 KOL 可能清楚這套邏輯最終會反噬自身,但在結構性機會主義的市場中,“策略性順從”成了最理性的選擇。
同時我也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圍繞真實場景進行構建,無論是交易、DeFi,還是身份系統等基礎能力。
那些在合適時點選對方向、打磨出真實產品的團隊,正通過垂直場景的正向循環能力——從使用到留存,從留存到變現——逐步生根發芽,構建出自己的產業化路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交易所類產品:它們將高頻需求轉化爲結構性流量,再通過資產、錢包、生態聯動完成閉環,走出了 Web3 項目中的“結構進化線”。
4. 結構沉澱期——平臺定型,變量收縮
真正的可以正向循環的商業場景是項目拿到產業發言權的入場券。
例如Binance 從交易起步,逐步打通流動性、資產發行、鏈上擴展和流量入口,形成鏈下到鏈上的全流程調度系統;Solana 則藉由輕資產引爆與底層性能承接,沉澱出社區、開發者與工具體系的反饋結構。
這是一個行業從項目試驗轉向結構沉澱的週期——不再爭快,而是開始拼系統的完整度。
但這並不意味着新項目失去了突圍機會。真正能夠跑出來的項目,不是聲量最大或敘事鋪得最廣的,而是能在結構上“補位”或在模型上“重構”。
還記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字節跳動嗎?
我相信,在後區塊鏈時代,一個由 AI 驅動的新週期正在到來。一定會有像字節跳動那樣的項目,憑藉 AI ,在正確的切口下迅速跑通結構,完成產業上的突破與自我閉環。
Web2 的平臺化階段留下了巨頭與飛輪,也留下了字節跳動這樣的縫隙破局者;Web3 的結構期,同樣可能孕育出用正確結構“從邊緣殺出”的下一個變量項目。
稍微暢想一下,如果是基礎建設,它應該是爲原生AI時代打造的基礎建設,推動這個時代的技術產品發展,就如同上文提到的區塊鏈1.0時代以太的使命;
如果是DAPP,那麼一定是利用AI打破原有用戶使用門檻(web3用戶門檻太高了),打破原有的商業秩序的應用。
如果有人問我,web3的未來到底會如何發展?
我會說:“就像萬物可加互聯網一樣,它的真正潛力,是在後區塊鏈時代,重構使用路徑、降低協作門檻,並催生出一批真正能跑得動的產品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