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比爾·蓋茨在鏡頭前聳肩:"比特幣比紙幣方便?別逗了。"七年後他默默刪除了這條推特;摩根大通CEO戴蒙曾指着比特幣罵"騙局",去年他的銀行卻推出了區塊鏈結算系統;最絕的是馬斯克,從"加密貨幣沒價值"到用特斯拉資產負債表All in比特幣,變臉快過獵鷹火箭。
這年頭看科技大佬集體表演"真香定律"比追劇還刺激。當年他們踩比特幣的狠話,現在都成了互聯網的賽博化石——隨便挖條五年前的新聞評論區,滿屏都是散戶的考古狂歡。但真正細思恐極的是:當這些掌握世界財富密碼的聰明人集體看走眼時,暴露的或許是人類認知系統的致命bug。
你以爲華爾街就清醒?高盛2014年出具58頁報告宣判比特幣死刑,2021年卻給客戶羣發郵件:"要不要考慮配置5%加密貨幣?"這種魔幻現實比比特幣K線更刺激。最諷刺的是達里奧,這位橋水基金掌門人三年前還宣稱"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去年突然改口:"它可能成爲數字黃金",態度轉變比加密市場波動還劇烈。
有人把這出反轉劇當笑話看,我卻想起尼采那句話"殺不死我的終將讓我強大"。比特幣這十五年的生存史,本質上在反覆驗證一個真理:所有顛覆性創新在誕生時,都會被既得利益者貼上"荒誕"標籤。從蒸汽機被罵破壞空氣質量,到互聯網初期被視作極客玩具,歷史總在循環播放同款傲慢。
當我們嘲笑巴菲特至今堅持"比特幣是老鼠藥"時,或許更該警惕自己思維裏的"權威依賴症"。畢竟在區塊鏈世界裏,沒有誰能壟斷真理——這或許纔是讓傳統精英最恐懼的真相。那些被比特幣打臉的大人物們,不過是用肉身在歷史轉折點上,演了出皇帝的新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