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一張披薩說起……
今天是2025年5月22日,也就是加密圈流傳多年的比特幣披薩節。
5年前,2010年5月22日,一位程序員用1萬個比特幣,在美國佛羅里達買了兩張披薩。當時的BTC,還只是極客圈裏的數字玩具,一文不值。但現在呢?一萬枚BTC相當於...……叔叔沒見過這麼大的數字。
這就是比特幣的魅力:從披薩換幣的稚嫩嘗試,到如今站上10萬美元、總市值接近2萬億美元的金融巨物。它不僅撐起了加密世界的核心敘事,更讓全世界都開始重新思考“錢”到底是什麼。
但你是否真正瞭解過:
它的週期爲何總是四年?
爲什麼減半之後容易迎來牛市?
接下來的時間,叔叔就帶你覆盤一下這個十幾年間最瘋狂、最真實、最殘酷、也最讓人慾罷不能的金融進化史。
一、比特幣是怎麼一步步走進大衆視野的?
我們討論比特幣,不可能繞過它這十幾年來的過山車。
一開始,它只是圈子裏極客之間的實驗品,沒人當回事。但你以爲故事就這麼小打小鬧?不,接下來的每一波行情,每一次暴雷,每一個監管落錘,都是比特幣走向主流的必修課。
來,叔捋一捋關鍵的時間線:
2010年:程序員用1萬BTC換兩張披薩,標誌着比特幣第一次在現實世界中落地。隨後Mt.Gox上線,開始有市場定價。
2011年:第一次突破1美元,結果交易所被黑,暴跌至2美元,完成第一輪泡沫破滅。
2013年:塞浦路斯銀行危機助推比特幣避險故事,當年底衝到1163美元。但監管落錘,中國下令禁止金融機構參與,價格腰斬。
2014–2015年:Mt.Gox倒閉,比特幣跌到200多美元,進入第一個寒冬。但基礎設施在這一階段默默夯實。
2016–2017年:第二次減半後,比特幣開啓全民狂歡,2017年末最高漲到2萬美元。隨即2018年市場反轉,ICO泡沫破滅,回落至3000刀。
2020–2021年:疫情+放水+減半+特斯拉+PayPal...比特幣再次衝上天,2021年11月刷新高點69000美元。
2022年:加息+FTX暴雷,整個市場踩剎車,比特幣一度跌至15500美元。
2023–2025年:行情回暖,第四次減半後突破10萬美元,機構、ETF、國家隊輪番上車,比特幣再次成爲加密世界的主角。
這就是比特幣,從小衆走到主流的十年修煉史——每一次大起大落,都是它走向成熟的磨礪。
二、比特幣的牛熊週期:減半是導火索,行情纔是故事
想看懂比特幣的價格規律,你必須得理解兩件事:一個是減半,一個是週期。這倆東西,幾乎像DNA一樣,刻在了比特幣的成長路徑裏。
每過大約四年,比特幣的區塊獎勵就會自動減半一次。最開始一個區塊有50個BTC獎勵,後來依次變成25、12.5、6.25……直到2024年4月剛剛完成第四次減半,現在每10分鐘只產3.125個BTC。
這就是比特幣獨特的通縮式貨幣政策——每四年自帶一次供給衝擊,沒有任何人能修改,哪怕你是總統還是美聯儲。
而每次減半之後,比特幣的行情幾乎都像寫好的劇本一樣開始暴走。
叔來帶你過一遍數據:
你說這是不是玄學?也不是。
供給減了,需求還在,價格自然推高。而且隨着市值變大、增速變慢,每輪的漲幅確實在遞減,但行情的邏輯卻從未改變。
不過,減半隻是觸發器,真正決定你錢包厚度的,是你能不能穿越牛熊。
這是週期的魔力,也是比特幣最打人的地方:沒有人能空手穿越四次牛熊,能活下來的,基本都練出鐵肺。
三、現在的比特幣,正處在一個怎樣的階段?
站在2025年5月這條時間線上,如果你問叔叔,比特幣現在在哪個階段?我會說——我們正在親歷它的第四輪牛市中場。
2025年開年到現在,比特幣一度突破10萬美元大關,最高觸及109000美元,各類傳統金融玩家——ETF、資管機構、甚至部分國家級資金都在陸續入場
「這輪牛市,有點不太一樣」
以前漲的是敘事,這次漲的是資產地位的重定價。
現在的比特幣,已經從2017年的投機品,走向了2025年的戰略資產。這種變化意味意味着劇烈震盪仍會有,但被腰斬的概率越來越小;上漲的空間也許沒那麼誇張,但回調時的買盤更紮實,泡沫更薄,基本面更硬。
鏈上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長期持有者比例創新高,越來越多人選擇HODL而不是炒短
礦工拋壓明顯減少,減半後仍能維持算力,說明他們也在看長期
交易所的BTC餘額持續下降,持幣人都不想賣了,說明供應越來越緊
所以啊,現在不是牛市末班車,而是牛市進行時。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預測BTC還能漲多少,而是想清楚——你是否願意用自己的資產,去參與這個金融系統“重構權力”的過程。
如果願意,就別怕短期震盪。如果不願意,那也沒關係,至少你看懂了這場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