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Believe 掀起的「推文即發幣」模式,正快速催生一場名為 Internet Capital Markets (ICM) 的加密資本革命。這種結合社羣注意力與即時融資的新生態,不僅重塑創作者的資本獲取方式,也揭露出網路資本市場在機會與風險間的微妙平衡。本篇將聚焦其雙面刃特質,深入剖析這場由 Believe 引領的資本浪潮。

Believe 如何點燃 ICM 革命?

「發一篇推文,就能發一款代幣。」這句話不是夢,而是 Believe 所打造的「tweet-to-token」真實機制。作為今年初風靡一時的 SocialFi App Clout 的延伸產品,使用者只需回覆推文並標記 @launchcoin + 代幣名稱」,就能在 Solana 上自動創建代幣。

(Clout:重新定義影響力與資本的 SocialFi 應用,Pasternak 又是誰?)

具體運作流程包括:

  • 黏合曲線 (Bonding Curve) 設計:初始限制代幣供應、交易成本較高,確保長期參與並遏止早期投機狙擊。

  • 「畢業」制度:代幣市值達 10 萬美元後,便能進入 DEX 流動性池 (發射外盤)。

  • 50/50 收益分配:創作者與平臺協議共享交易費收入。

鏈上研究員 @simononchain 將這種產品分類為「網路資本市場 (ICM)」概念,強調:「這不只是創作工具,而是變現與參與未來資本市場的入口。」

ICM 的 3 大機會:開啟創作與資本新通道

對於 ICM 的解釋,另一位研究員 @ahboyash 則有一番詳細介紹:

ICM 是一個去中心化、無需許可、即時且全球化的融資市場,讓創作者、開發者與專案發起人,能夠直接透過社羣影響力發幣,並獲得資本支持。

此玩法融合了眾籌、首次公開募股 (IPO)、以及迷因幣發行的元素,但比傳統籌資更加無摩擦性、有趣且網路原生 (internet-native),並具有以下優勢。

民主化的社羣融資:打破 VC 壁壘

傳統創業者往往需仰賴風投機構與人脈關係募集資金,而 ICM 讓創意者憑一則推文就能募資。

  • 零技術門檻:無需程式技能,人人可發幣。

  • 即時資金流動:社羣信念將直接轉化為代幣流動性。

  • 降低創業進入門檻:打開 Web3 之門給 Web2 開發者與創作者。

注意力即資本的反射性飛輪

社羣關注度直接影響代幣表現,形成「自我強化的正循環」:

更多創作者 ➜ 更有趣的專案 ➜ 吸引更多用戶 ➜ 增加交易量 ➜ 價格與基本面提升 ➜ 回到更多創作者

Solana 的支援推力

Solana 提供高速且低費用的環境,並獲得 Solana 基金會與 Multicoin Capital 的全力支持。ICM 成為其生態進一步擴展的重要引擎。

ICM 的 3 大隱憂:監管、波動與專案品質成挑戰

監管風險仍在迷霧中

雖然 Believe 將其代幣定義為「數位商品」,試圖避開證券監管,但美國 SEC 對相關專案仍未給出明確法律地位。像是 SEC 雖在 2025 年 2 月聲明迷因幣不屬證券,但若涉欺詐仍會追究責任。

(SEC 確認迷因幣並非證券,但詐欺行為仍可能面臨執法行動)

高波動性與泡沫風險

與迷因幣類似,ICM 代幣價格高度依賴社羣注意力,一旦熱度退潮,價格可能迅速暴跌甚至歸零,風險較高。

低品質專案與 Rug Pull 風險

人人可發幣雖能解放創作力,也讓大量缺乏實質內容的專案湧現,甚至出現詐騙風險。

投資者該怎麼看待 ICM?

面對風險與機會並存的 ICM,投資者需兼具遠見與警覺。具體需留意以下三點:

  • 專案基本面:優先選擇有實際應用、活躍開發與透明社羣的代幣。

  • 謹慎分散投資:避免重押單一代幣,降低整體風險。

  • 追蹤鏈上數據與社羣互動:使用像 Believe Screener 與 Launch Tracker 等工具,掌握專案動態。

在機會與危機之間,ICM 是否值得賭一把?

Believe 不只是創作平臺,更是 ICM 的催化劑。它開啟了一條全新的資本路徑,讓創意能用社羣信任兌換現金。但這條路充滿未知,尤其是當「推文就能發幣」成為市場常態時,如何確保價值與信任不被消耗殆盡,是每位參與者都該思考的問題。

當然,正如 @simononchain 所指出:

在加密市場中,投資者常常面臨「賺錢 (make money)」與「做對 (be right)」的抉擇,而現實中前者往往凌駕於後者之上。

可以理解的是,畢竟任何趨勢的長期可持續性永遠都是未知數,但短期內強勁的市場熱潮與飛輪效應,仍能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套利機會。

這篇文章 從 Believe 爆紅看網路資本市場的機會與風險: ICM 能引領下一波牛市嗎?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