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原因是貨幣供應量大於實際需求量嗎?
若國家多發貨幣,這些貨幣發行到哪裏去了?
錢又沒白給大家,爲啥普通老百姓手裏的錢會貶值?
這裏我進行了熟悉,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舉例進行解讀
作爲幣圈玩家,必須搞懂通貨膨脹原理,直接影響到降息的必要條件!



貨幣發行量應當等於市場價值總量除以流通次數,
假如一個國家只有三個人,A種水稻,B種小麥,C養豬。
A花兩塊錢買了B的面,
B把從A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C的豬肉,
C又把從B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A的米,
所以市場總價是6塊錢,但是流通了三次,所以實際上只需要印2塊錢,多印就會引發通貨膨脹。

整個社會也是這樣子,一個國家,有造自行車的,有造汽車的,有種水稻的,有搞銷售的,有生產麪粉的,有伐木的,有開礦的,有造導彈的,有搞金融的,還有辦教育的。算出這些東西一共有多少價值,然後算下會流通多少次,就是貨幣發行量啦……簡單理解的話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過程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會發生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個中性詞,並不存在好壞,通脹可能會導致經濟發展也有可能導致經濟下滑。

需要糾正一下的是,通貨膨脹就是物價上漲,並不是因爲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參照下面第六條,第六條中並不存在貨幣供給過大現象,但仍然是通貨膨脹),所以好像很多人有誤區,其實通貨膨脹的意思特別簡單,就是物價上漲。

很多人把通貨膨脹想的很複雜,什麼貨幣超發什麼需求供給,其實都不是:

通貨膨脹=物價持續上漲

相應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

下面我會通過舉例讓大家明白
從前有一個國家,商品和貨幣大概持平,物價比較穩定。

01,
某一天,另一個國家來侵略這個國家了,毀壞了這個國家的農田、工業設施,導致這個國家的生產產出減少,原本社會上的那麼多東西卻造不出來了。

例子是 1945 年的中華民國。

這叫實物減少型通貨膨脹 ,總產出減低,導致貨幣供給多於需求,引發通貨膨脹。這種情況下,供給曲線向下移動,供給減少,GDP 減少。

02,
後來這個國家發生了內戰,政府爲了打仗,爲了購買物資,錢不夠,印錢購買軍需,給軍隊發軍餉,大量印鈔,導致貨幣存量遠遠超過貨幣需求,引發通貨膨脹。

例子是 1948 年的中華民國

這叫貨幣惡意超髮型通貨膨脹 ,一般情況下,這種通脹都是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且無法控制,直到經濟崩潰),總需求瞬間暴增,導致物價飛漲,並且會導致商品流通不暢,最終導致經濟崩潰。

03,
後來這國家改朝換代了。社會開始穩定,不過有段時間,這個國家取消了商品交易,不存在市場,所以也就沒有了通貨膨脹。雖然沒有市場,但是還有貨幣。

這個時候商品都是國家定價,國家卻計算不出實際上需要多少錢,買東西都需要指標或者糧票布票。

完全廢除商品交易的計劃經濟中,不存在自由市場,自然也是不存在通貨膨脹的。

04,
這個國家後來發現沒市場還是不行,於是恢復了商品交易,恢復了市場,但是之前因爲長時間不存在自由市場,但是存在貨幣,於是市場一放開,流通增加。

發現實際上多了好多錢,卻沒有那麼多商品,於是原本由政府定的物價,因爲自由市場供需關係和貨幣流通增加開始瘋漲。

例子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大。

這叫追趕型通貨膨脹 (Catch-Up Inflation,我也不清楚怎麼翻譯,還請告知。),由於原本不自由的經濟體制迅速市場化,增加流通導致的通貨膨脹。

05,
後來這個國家漸漸步入正軌,在逐漸市場化中,市場開始暢通,貨幣流動開始增加,因爲流通次數開始增加,於是貨幣總量就不需要那麼多了,但是市場上的貨幣無法短時間內收回,因此引發了通貨膨脹。

例子是市場化過程中的東大。

這仍然叫追趕型通貨膨脹,由於市場化,市場開始暢通,貨幣流動增加,導致貨幣需求變少。

06,
這個國家高速發展,商品大量產出,但需求增加太快,即使物價上升,需求也不會減少,導致了社會總體物價持續上升。

而緊接着政府需要印鈔適應物價。隨物價上漲會引發通貨膨脹。

例子就是高速發展中的東大。

這叫需求型(Demand-Pull)通貨膨脹,由於賣方市場,物價上升。這種情況下,需求曲線會向上移動,如果需求曲線不垂直的話,那麼會導致經濟增長。這是中國一直通貨膨脹的一個根本原因。

這個例子也可以說明,
通貨膨脹並不是很多人認爲的「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這個例子就不存在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

通貨膨脹完全等同於物價上漲。

下面的例子 7,13,14,15 同樣也沒有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現象出現,純粹是物價上漲,但他們同樣也是通貨膨脹。

貨幣供給大於需求能引發通貨膨脹,是通貨膨脹的充分條件,但是通貨膨脹未必由貨幣供需引起,其他因素也會引起通脹。

07,
後來這個國家的貨幣突然對外大幅度貶值,導致進口別國商品價格增加,也引發了國內商品成本增加物價飛漲,政府不得不隨着物價印製貨幣。

例子是東大 80 年代中後期。

這叫外匯型通貨膨脹 ,由於匯率變動導致國際貿易成本變動引發的物價上漲。

08,
這個國家經濟很好,所以很多外國人帶着錢來投資,於是用外匯換了很多人民幣,導致大量外國資本流入本國,增加了貨幣供給,最終帶動物價上漲。

例子就是東大熱錢。

這也是外匯型通貨膨脹,由於國外資本流入導致的本國物價上漲。

09,
後來這個國家開始對外開放,於是漸漸有了國際貿易,這個國家主要靠出口,於是原本一部分用於國內消費的商品開始賣往國外,於是國內商品減少,導致國內貨幣總需求減少,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並且由於東西賣往國外,賺取的國外貨幣在國內無法消費,必須跟央行換成本國國幣,政府必須根據收入的外國錢來印出相應的本國錢,所以導致國內貨幣超發。

例子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東大。

這叫出口型通貨膨脹 ,由於商品出口,導致國內商品減少。並且由於外匯結匯,導致貨幣超發,一來一回,會導致貨幣超發很多,這是我國常年高通脹的一個主要原因。

10,
後來這個國家互聯網開始普及,市場變的更加流通,貨幣流動更加頻繁,於是貨幣需求減少,引發通貨膨脹。
毫無疑問這個也屬於追趕型通貨膨脹。

11,
後來發生了 08 年金融危機,政府爲了保持高增長,這個國家進行了 4 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大量發行國債,中央財政赤字支出,導致貨幣超發。

例子是 08 年的經濟刺激政策。

這叫財政型通貨膨脹,由於政府擴大支出,大量發國債,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這個國家由於體制特殊性,官員考覈唯 GDP 論,所以地方政府爲了促進地方 GDP 發展,同樣也是不顧地方財政實力,大量發行地方債,赤字支出,也造成了貨幣超量供給,引發通貨膨脹。

例子是 08 年的經濟刺激政策。
這叫財政型通貨膨脹,由於政府擴大支出,大量發國債,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這個國家由於體制特殊性,官員考覈唯 GDP 論,所以地方政府爲了促進地方 GDP 發展,同樣也是不顧地方財政實力,大量發行地方債,赤字支出,也造成了貨幣超量供給,引發通貨膨脹。

例子是我國各地債務。

這也是財政型通貨膨脹,地方政府擴大支出,大量發行地方債,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12,
後來,這個國家房地產非常繁榮,房價一路瘋漲,這個國家的人又熱衷於買房,但是大家收入有限,所以大家紛紛借貸。

政府爲了推動房地產發展,也推出了借貸措施,例如低首付,首套房之類的貸款政策,促進了居民大量貸款。導致貨幣供給大大增加,推動了社會物價上升。

例子嗎,08 年之後的東大。

這叫信用型通貨膨脹,一般稱作信用膨脹。是由於金融機構過量授信(放貸)導致的貨幣供給增加,導致物價上升。如果信用膨脹太厲害,很容易引發次貸危機。

13,
由於某種異常原因,導致供給成本迅速增加,例如生產原料價格突然上升,導致國內商品價格上升,從而物價上漲。中國的土地財政,土地價格越來越高,導致房價越來越貴,最終帶動整個社會物價上漲。

例子也是 08 年之後東大。

外國的例子就是 1973 年石油危機。

這叫成本型通貨膨脹,由於資源成本價格上升導致的物價上漲。

14,
由於基礎產業生產率很低,生產成本過高,導致產業鏈上游的產業隨着低端產業成本增加,成本也增加,例如食品、衣服等,成本增加,會導致上游產業工資上升,最終整個社會物價上升,導致通貨膨脹。

例子的話,很多非洲落後國家都屬於這一類,由於低端產業輕工業等成本過高(非洲雖然窮,但是基礎日用品價格奇高),導致物價上漲。

這叫結構型通貨膨脹 ,由於產業發展不均衡引發的通貨膨脹,非洲落後國家的高通脹基本都是源於這個理由。

15,
本國最終消費品過度依賴別國生產,由於別國通貨膨脹,進口成本上升(和匯率型通貨膨脹有區別,是別國物價上升),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最終本國物價上漲。

這個例子的話,好像目前想不到,有能想到的朋友還請指教。

這個叫進口型通貨膨脹 ,別國通貨膨脹,而本國依賴進口,導致本國通貨膨脹。

一個正常軌道上的國家,由於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銀行正常放貸,適當外匯收入,政府合理赤字等原因,一年 2% 的通脹屬於合理,高速發展中的國家可以高一點,但是超過 10% 就有問題了。

如果通脹過高或者過低甚至負通脹(通縮),就要找找原因了。過高的通脹和過低的通脹對於經濟都是不好的。

大概能想到的就這麼多。如果按照總類分類的話。
分爲
需求型通貨膨脹
上面說的,追趕型通貨膨脹。

供給型通貨膨脹:
上面說的,實物減少型通貨膨脹、出口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進口型通貨膨脹。

貨幣型通貨膨脹:
上面說的,貨幣惡意超發、外匯型通貨膨脹、信用型通貨膨脹、財政型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可能引起經濟下行也有可能經濟上行。
經濟上升比如出口型通貨膨脹。
經濟下滑,比如實物減少型,又比如「滯脹」,雖然供給曲線上升了,但是是由於成本推動的物價上升,

所以實質 GDP 會下降,所以辨別供給曲線向上移動是否帶動經濟上升,需要看實質 GDP,也就是以物價上升是否比名義 GDP 增加快作爲判斷(GDP deflator 或者 PCEPI)。

同一種通貨膨脹也有可能有兩種結果,例如中國的追趕型通貨膨脹對經濟是有好處的,而蘇聯解體後的追趕型通貨膨脹造成了嚴重後果,通脹一旦影響到市場正常流通,基本就無法控制,會越來越厲害,最終結果是經濟崩潰。

貨幣型通脹,一般爲了適當刺激經濟或者保持穩定的通脹爲目的的貨幣超發,是有利於經濟的,否則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嚴重毀滅經濟(比如民國末年或者津巴布韋)。
貨幣增加,有的是通過銀行投放,有的是通過政府投放,總之最終都會流入市場流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