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消息引發了加密圈和金融圈的熱議:京東旗下京東科技在北京推出基於區塊鏈的數字人民幣支付與穩定幣系統,並計劃推動與跨境結算、供應鏈金融等場景的深度融合。這不僅標誌着中國科技巨頭正式進軍穩定幣賽道,也再次引發一個關鍵問題:
穩定幣+支付系統,會是企業的“新提款機”嗎?普通企業能不能輕易進入?
一、穩定幣進入黃金時代?
截至2025年,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突破2000億美元,預計在未來5年內有望達到3萬億至5萬億美元。這一趨勢的背後,是全球金融效率轉型的剛需。
目前穩定幣市場格局大致如下:
Tether(USDT):市值超1000億,佔據68%份額,以交易所和跨境支付爲核心場景;
Circle(USDC):350億美元,主打合規與企業級支付合作;
PayPal(PYUSD)、Stripe、Visa等傳統支付巨頭紛紛佈局;
Ethena(USDe)等DeFi項目帶來“利率型穩定幣”新玩法。
穩定幣本質是“數字化的銀行結算資產”,在區塊鏈賬本中具備跨境秒結、成本極低、無需中介等天然優勢,一旦配合支付系統,能直接顛覆現有金融基礎設施。
二、爲什麼企業都盯上了“穩定幣+支付”?
利潤空間巨大
以Tether爲例,僅靠將儲備金投資美國國債,2024年就實現了超130億美元的淨利潤——這是純金融利差和流動性收益,並非投機。高頻支付帶來的資金沉澱越大,利息收益就越高;
企業還可拓展轉賬費、平臺手續費、兌換差價、穩定幣貸款等業務。
支付閉環與生態控制權
支付本質是控制用戶流和資金流,穩定幣是把“支付寶”內嵌進區塊鏈。一旦發行成功,企業不僅能掌控支付,還能拓展到信用評估、理財、分期等生態服務,建立“鏈上超級App”。跨境金融的法幣“替代層”
在全球結算、B2B跨國貿易、Web3支付等領域,穩定幣逐漸取代SWIFT等傳統中介,成爲“數字時代的清算層”。
三、那麼問題來了:誰都能發穩定幣嗎?
答案是:並不容易。
以下是進入門檻:
項目
要求
技術壁壘區塊鏈基礎設施、智能合約安全、跨鏈結算能力等都需要強大支持合規門檻需要金融牌照或合規備案(尤其在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市場)資產儲備發行1美元穩定幣,必須準備等值的高流動性資產(如美債),資金要求極高信任體系用戶爲何要用你的幣?你的幣值如何錨定?必須有信用背書清結算網絡沒有商戶接入、沒有支付渠道、沒有交易所對接,穩定幣就是“死幣”
所以,雖然“人人可發幣”,但能讓幣“用得出去”,纔是護城河。
四、京東的動作釋放了哪些信號?
京東科技選擇從產業支付場景切入穩定幣系統,而不是“純金融投機”,說明它瞄準的是實業結算、跨境支付、零售供應鏈金融這些真實流通場景。
如果未來能結合京東的電商生態、物流體系、企業採購支付系統,穩定幣將不僅是數字貨幣,更是產業互聯網的結算工具。
這意味着:中國企業開始認真考慮用穩定幣代替原有的“企業網銀 + 人工對賬 + 匯率波動”的繁瑣系統,真正做鏈上清結算。
五、未來是否還有紅利機會?
有,但關鍵是方向:
行業穩定幣:面向垂直行業的數字結算工具(如碳中和積分、遊戲積分、工業品採購等)
區域穩定幣:與東南亞、中東、非洲地區本地幣種掛鉤的穩定幣,解決本地支付斷層問題
合規+DeFi橋樑幣:即將兼容合規牌照和DeFi生態,成爲“監管友好型鏈上美元”
✅ 總結
穩定幣+支付系統,是未來10年最具規模擴張能力的金融基礎設施之一。但它的門檻並不在技術,而在於信任、資產、合規與生態整合能力。
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高利潤但高門檻”的賽道。不是“誰發幣誰賺錢”,而是“誰掌握資金流、結算權、使用場景,誰纔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