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時間,機構對比特幣的持有量大幅增長,目前約8%的比特幣總供應量掌握在主要實體手中,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攀升。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上市公司,甚至主權國家在內的大型機構正在積累大量比特幣。這一趨勢爲我們帶來了幾個關鍵問題:
機構的不斷增加對比特幣是利好嗎?隨着越來越多的比特幣被鎖定在冷錢包、企業金庫和ETF中,鏈上數據的可靠性是否正在下降?
今天我們將深入分析數據,追蹤資金流向,並探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精神是否面臨威脅,抑或只是在不斷成熟
機構巨頭的崛起
讓我們先從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說起。包括Strategy、MetaPlanet等在內的公司已累計持有超過70萬枚比特幣,約佔比特幣2100萬枚總供應量的3.33%。雖然這一供應上限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無法達到,但其信號顯而易見:這些機構正在進行長期押注
除了企業直接持有的比特幣,ETF也成爲市場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現貨比特幣ETF持有約96.5萬枚比特幣,略低於總供應量的5%。這一數字有所波動,但仍是影響每日市場動態的重要因素。若將企業金庫和ETF的持有量相加,總量超過167萬枚比特幣,約佔理論總供應量的8%。但故事遠不止於此
不僅華爾街和科技巨頭在行動,一些主權國家也開始涉足比特幣領域。通過戰略儲備和直接購買,全球政府共持有約54.2萬枚比特幣。加上企業和ETF的持有量,機構、ETF和政府總計控制超過220萬枚比特幣,約佔2100萬枚總供應量的10.14%
被遺忘的中本聰和丟失的供應
並非所有2100萬枚比特幣都可流通。根據“10年以上HODL波”數據(衡量十年未移動的比特幣),約340萬枚比特幣可能已永久丟失。這包括中本聰的錢包、早期挖礦獎勵、遺忘的助記詞,甚至被埋在垃圾填埋場的U盤
當前流通中的比特幣約有1980萬枚,預計17.15%已丟失,因此實際流通供應量接近1645萬枚。這一調整顯著改變了比例。按實際供應量計算,機構持有比特幣的比例上升至約13.44%,意味着流通中的每7.4枚比特幣中,約有1枚被機構、ETF或主權國家鎖定
機構正在掌控比特幣嗎?
這是否意味着比特幣正被機構控制?目前尚未如此。但機構的影響力無疑在增強,尤其是在價格行爲方面。數據顯示,比特幣與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等傳統股市指數的相關性顯著增強,使其逐漸被視爲一種“風險偏好”資產,其價格波動與傳統市場情緒高度相關
這種相關性在牛市中可能帶來好處。當全球流動性擴張、風險資產表現強勁時,比特幣有望吸引比以往更多的資金流入,尤其是在養老金、對衝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開始配置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分比特幣時。然而,這也伴隨着權衡。機構參與的加深使比特幣對宏觀經濟環境的敏感度上升,央行政策、債券收益率和股市波動性變得比以往更重要
儘管如此,超過85%的比特幣仍未被機構持有。散戶投資者依然佔據比特幣供應的絕大多數。儘管ETF和企業金庫可能在冷錢包中囤積大量比特幣,市場依然高度去中心化。批評者認爲,鏈上數據的價值正在減弱,畢竟大量比特幣被鎖定在ETF或休眠錢包中,鏈上活動難以反映真實動態。這種擔憂有一定道理,但並非新鮮問題
適應新的現實
歷史上,比特幣的大部分交易活動發生在鏈下,尤其是在Coinbase、幣安和(曾經的)FTX等中心化交易所。這些交易很少以有意義的方式記錄在鏈上,但仍影響價格和市場結構。如今的情況類似,但透明度有所提升。ETF、企業披露和主權購買受監管要求約束,需公開持倉信息,爲分析師提供了豐富的追蹤數據
此外,鏈上分析工具也在不斷進化。例如,MVRV-Z評分正在優化,通過聚焦2年滾動平均值而非完整歷史數據,更好地捕捉當前市場動態,過濾掉丟失或非活躍比特幣的干擾
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
機構對比特幣的興趣空前高漲,ETF、企業和主權實體共持有超220萬枚比特幣,且這一數字還在增長。這些資金的涌入在市場低迷時穩定了價格,鞏固了比特幣的價值主張。然而,這種穩定也帶來了複雜性。比特幣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聯繫日益緊密,與股市和宏觀經濟情緒的相關性增強
但這並不意味着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或鏈上分析的終結。相反,隨着機構持倉更加透明,資金流向的追蹤變得更精準。散戶投資者依然是比特幣市場的支柱,而分析工具也在變得更智能,對市場變化的響應更敏銳。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精神並未受到威脅,它只是在成熟。只要我們的分析框架與比特幣共同進化,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任何變化
結語
現實生活現在都是不斷的在變幻,順應不了時代的人終究會被淘汰,何況人間一日,幣圈一年呢!
送各位一句話: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如果你在幣圈摸爬滾打這麼些年還是被按在地上摩擦,把你傷的遍體鱗傷,那說明你沒有進步
獨行者疾,衆行者遠。鬆哥帶你踏着加密市場的風,御風而行
打破你的固有思維,改變你的韭菜式操作習慣,成就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