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我知道這很瘋狂,但我們還是想試一試。在很早之前我就想寫一本書,但無奈我定性不夠,甚至錢都交出去了至今也沒寫出來。

之所以會有這個想法,一開始還是爲了給綠洲的會員做交付。

自打今年把綠洲重啓並且更名爲web3綠洲之後,我就在想怎麼能玩點不一樣的。

先是內部課的擴充,在一開始的時候爲了降低預期說是一週一節課,結果現在哪周也沒低於一節課。

後來想想可以給會員上一點閉門訪談,去掏一掏嘉賓的兜,搞點乾貨給大家分享一下,所以前段時間就請了高朋來做分享,並且掏了一些網格策略給大家做參考。

图片

再往後想了想,我們講那麼內容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那不如做一個紙質版的內部讀物,每個季度給大家郵寄一次,一方面可以覆盤過去的精華內容,一方面也比較有儀式感。

目前web3綠洲的權益已經不僅僅包含這些了,甚至還包含線下的活動,5月18號第一次線下活動就要開始了,且綠洲會員可以帶一個朋友免費參加。

图片在未來,web3綠洲更像是一個圈子,而不是聽課的地方,這條路我們也還在探索之中。

說回這個紙質的刊物,因爲對標紅寶書,就暫時管它叫做綠皮書。

一開始的時候覺得可以給我們內部會員做福利,同步一下文章和課程內容就可以了。但在線下培訓的頭一天凌晨2點,橘座在羣裏發了一個問題:

其實我不太希望這個東西變成我們的廣告手冊,雖然我們輸出了大部分的精華內容,但如果從會員的角度出發,是不是有一些其他人的好內容也在其中,會讓這本書變得更有價值,且用戶體驗會更好一些?

第二天起來跟團隊碰了一下,覺得這事兒能行,因爲行業裏確實有不少好內容,但都是零散的散落在網上,並沒有人專門的收集整合這些內容。

從用戶需求方面來說,如果能有人持續提供精品內容,自然可以節約自己的時間成本,且能夠擴大自己對於行業的認知,因爲能夠被收錄的內容起碼都還是有一定水平的。

所以綠皮書的定位,就從內部學習資料,變成了類似於行業內參。

跟大家同步一下進度,這個事情並非臨時起意,而是已經籌備了很長一段時間,目前內容模塊的梳理已經接近尾聲,封面封底已經在設計中,排版和印刷廠也都已經安排好了。

預計五月中旬就能跟大家見面,第一批只印刷了500本,到時候來參加活動的會員都可以現場領走一本,首期內參我們也會送出去一部分。

但現在也面臨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刊物的名字叫什麼。

一開始我們很隨意的管它叫(綠皮書),但是現在又覺得直接叫(WEB3綠洲)比較合適,今天在社羣和朋友圈問了一下,也都有相當的人分別支持這兩個名字。

說實話現在有點糾結,希望大家給點建議,或者有更好的名字也可以幫我們想想。

這就是很典型我喜歡做的事情:可以不賺錢,但必須有意義。

如果單從提升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肯定會增加成本,不光是花錢,更要花時間花精力,且這個事情肯定是不盈利的。

自打3月份正式運營綠洲以來,會員人數並不多,大多是之前的老會員迴歸。

如果單純是爲了去給會員做交付,實際上我們已經做的還算可以,但在我看來,感覺還不夠,沒有到我想要的那個樣子。

期間也有人說,你現在總共就這麼點會員,犯不上去費這麼大勁,何況交付也是隻高不低,白花這時間和錢幹啥呢?

但這不重要,因爲它有意義啊。

當下很多人都被漫天的信息和快速的節奏帶的迷失了方向,也根本沒有心思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和行業。

實話講我不喜歡玩家每天在鏈上P來P去的,也不喜歡從業者們急功近利總是在想着如何塞滿自己的腰包。

甚至很多真正關心行業,輸出優質內容的玩家,卻總是被淹沒在段子、撕逼和黃推裏。

web3彷彿變成了撈錢的機器,已經沒人關心這個行業的出現到底是爲了什麼。

那天我跟團隊講,我希望它能成爲像(新青年)一樣的刊物,能夠真的影響一代人對於行業的理解和思考,能夠用更遠的目光去看看這個行業到底可能變成什麼樣。

在我看來,這是行業的復古思潮,這是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是綠洲的對外標籤,這是我們精神的載體,也是一個羣體共識的見證。

幣圈人不是隻有炒幣這一條路,幣圈人他首先也得是個人,我們沒期待能做的多大,但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它成爲了web3華語印刷量最大的刊物,我覺得這個目標還是值得付出一下的。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這樣一本內參讀物,到底叫什麼好呢?期待你的答案。

我是橘座,web3綠洲創始人,加密資產找回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