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XinGPT

嘉賓:Yan Xin,Sign

Xingpt:

最近Sign社交網絡很火,大家都在刷Sign的一些頭像,還有各種相關的內容。我就想問,你們這個是怎麼設計的?爲什麼能讓大家在社交網絡上參與這些打法?感覺這種玩法其實挺少見的。

Yan Xin@Sign

其實說實話,這個東西我們自己人也討論過。我是從去年開始意識到,其實VC幣是很難做下去的。就算你有一個很成功的產品,這個產品能賺錢,那你是一個好的business,但你爲什麼要發幣?我覺得其實一個牛逼的幣,很多幣其實都是靠airdrop帶來的流量,但airdrop之後其實也就沒了。

其實我覺得去年對我影響挺大的。去年行情很熊,大家都挺掙扎,我們一直在融資。你比如說我從創業開始,其實一直邊做產品邊想辦法得到VC的認可,但其實客觀來說,如果你要發一個成功的幣,最需要的不是VC的認可。VC的認可現在其實已經不被散戶買單了,對吧?VC本來是爲了帶散戶,現在散戶已經不認VC了,你天天追着VC還追不上,那就很難。所以後來我意識到,build community纔是最重要的,所以去年開始我就一直在研究怎麼build community。

其實我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單純爲了tge的hype。我們從去年年末就開始做community,那會兒還沒有tge的事,但我們就用自己的思路去做一個to C的社區。做社區和做VC幣很不一樣,你不能光講產品對吧?

你不能講太多feature,其實你希望給大家的不是一個feature。大家對你感興趣,不是因爲你feature做得有多牛逼,也不是因爲你的產品多好,而是大家喜歡你的vision,喜歡你的vibe,喜歡你的culture。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花了特別多的心思。

其實從去年新加坡2049開始就已經做起來了。2049那次我們就辦了一個party,當時我們 sunglasses都有實體產品。去年其實從韓國我們就開始做了,到現在一直都很consistent 在 build。

Xingpt:

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是,你們其實是一個to B的產品。現在to C的產品也不一定有玩家真的用,比如像meme、gamefi那些,其實更像to C。你們最早其實是to B,包括現在token table也是to B。所以to B的產品怎麼讓C端認識到它是什麼,或者沒使用場景的情況下,怎麼讓他們瞭解或者喜歡上這個項目,可能是一個挺麻煩的問題。

Yan Xin@Sign

對,我覺得第一個,其實to B和你把社區做好是兩件事。我舉個反例,比如spaceX這個公司,其實跟散戶一毛錢關係沒有,它是做運載火箭的公司,但不影響他們在散戶裏面建立社區,散戶天天看他們火箭發射的視頻。只要你把vision講清楚,讓大家覺得相關、覺得你在解決大家的問題,或者覺得你這個事兒酷,覺得你牛逼,大家就會關心你。

這跟你是to G、to B還是to C其實 無所謂。如果你的marketing策略是講「我們做一個moduler,whatever layer,爲了某某算法問題」,那你就完了,散戶肯定覺得和自己一毛錢關係沒有。

那如果我們做的東西,我們的目標其實是希望讓所有信息都像區塊鏈交易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可以被驗證。比如說你一箇中國人去辦美國簽證的時候,不用再開那麼多證明,各種信息都能直接驗證。中國人搬到美國後,credit scores也不用從零開始。大家覺得這些問題確實值得解決, 大家就會在意這些。

當然你說的對,純to B還是很困難,所以我們今年也會做一些to C的東西。未來幾個月我們會把自己的對標項目改成Worldcoin和Pi,我們會上自己的 Sign App,我們不會做公鏈,但會做自己的super App,然後可以拿30%的Token去incentive。這個App其實就是我們的distribution channel,每個人手裏都有,裏面可以裝assets 我們會放美股,service,把我們自己的App都裝進去。今年我們其實主題是to G、to C,就是和二十個國家合作,做ID、發低保,跟國家談這種合作,給他們做sovereign blockchain。

而社區這邊的活動,比如線上K歌、線上撲克錦標賽,這些都是直接to C的,我們會把這些都做進去。

Xingpt:

然後我覺得可以往回聊一下,因爲我們認識很久了,一開始你做這個項目對標Docu Sign,然後後來做attestation,再後來做token table,現在要做UBI。你找PMF的時候大概是什麼思路?我覺得你一個挺好的點就是不追熱點。比如在迪拜很火的時候你們做Docu Sign,簽名的東西其實很小衆,後來attestation也不是當時的熱點,當時熱點是ZK和公鏈,現在熱點其實是meme。感覺你們一直沒追風口,是刻意迴避嗎?還是說沒追上就不追了?你找PMF的過程是怎樣的思維邏輯?更向外求助還是內生驅動?

Yan Xin@Sign

我覺得有兩點,第一是要在意內部的連貫性。比如我們最早做ethsign,那時候團隊很菜,而且DeFi創業已經很高階了,複雜度很高,裏面錢放的很多,這種產品長期看未必work,創業公司一開始融點錢往裏一放,錢一被盜就結束了;NFT 也不適合我們。所以我們當時選了個冷門的東西。那時候選冷門是刻意的,因爲沒實力和別人拼。

後來我很在意兩件事,第一是團隊內部的consistency。比如我們從ethsign到token table其實是連貫的,因爲大部分籤協議的人都是做投融資的,從籤協議到用智能合約執行協議是連貫的。第二,從 ethSign到Sign Protocol,也是連貫的——從協議簽約和驗證到鏈上,到所有數字信息都能籤和驗證到鏈上。ethsign現在仍然是基於Sign Protocol的,用戶也很多。所以我們特別在意團隊內部的連貫性,如果內部割裂太嚴重,會放棄過去所有積累,也會軍心不穩。

我也很在意市場需要什麼。比如token table這東西,去年年中我們就發現現在解鎖週期很長,大家想解鎖想賣幣,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到的實際需求,然後我們覺得能幹就去幹了,然後變成做業務市場的觀察。

幣圈追熱點其實很難,因爲熱點一般只持續三個月。你發現它是熱點再追,往往已經太晚。一般來說你得先做到,等熱點到你這兒纔有機會,比如Virtuals,因爲他人已經在那裏了。然後,熱點一來它就起飛了。你說Myshell要跟這個熱點,再跟幾個月,等上幣安就已經不是熱點了。所以創業公司追幣圈熱點很難,因爲時間太短。

Xingpt:

等你解鎖,項目已經不在熱點上了。

Yan Xin@Sign

對,現在能做的就是越做越傳統。我們做到有revenue的公司,每個月都能賺錢,然後在我們自己覺得牛逼的方向上猛做。現在行情下,其實大多數人都不信任何故事了,你講公鏈社區也沒人信,講ZK沒人信,meme也玩爛了都虧完了。

我們只能繼續做自己相信的,就是做大做強社區,讓那些沒用過幣圈的人開始用幣圈。所以我們開始和國家合作,擴張自己的地盤,而不是在inner circle裏追求更大的熱點。

又回到前面build community的問題。現在的Marketing stardard是,就是配那些KOL,讓KOL幫你說話,其實就是在固定圈子裏搶一陣子的熱度。但你也知道這不持久,KOL每週都在推新幣,人也不會一直守着你的幣,他們每週都有新幣要賣。其實幣圈現在發展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爲 inner circle就這麼大,全職的人,liquidity,但錢是有限的。所以不行。Pi給我很大啓發,因爲Pi的用戶只玩Pi,不碰別的幣。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真正用戶羣,在用戶羣裏裝自己的Sign App,不會給別人碰別的幣。

Xingpt:

對,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正經項目方看Pi,可能大家有偏見,IQ100 的覺得Pi的用戶都是“低智商”,但其實像你說,Pi還是有強佔領心智的能力,只是其他cx 問題我們可能不願意碰,但佔領心智確實很強。

Yan Xin@Sign

對,我給你看牛逼的東西,我們做了很多research——這是在韓國接受Pi支付的門店。

Xingpt:

真的能支付?還是顯示能?

Yan Xin@Sign

在韓國,商家要支持Pi支付,一年要給Pi交22萬韓元,得交錢才能用。這些都是線下門店,賣假髮、理髮的小超市都有。

其實Pi在我心目中是最接近真正數字貨幣的。你說你發幣,過去我也反思,比如進圈以來,幣圈 narrative一直被VC劫持,VC有自己的理論,說你這個幣有utility token、governance token,但這麼多年下來,你有utility真的值那麼多錢嗎?你見過幾個utility,gas能值幾十億嗎?governance token更傻逼。真正牛逼的幣,是community+crypto currency,社區越大,自己會孵化很多utility,也會自己造governance,不是項目方定的。牛逼的幣是你自己有個巨大的 community,vitalik 他自己只是寫了client,所有人跑這個 client,etherscan 也不是 vitalik 做的。一個最牛逼的還是你建一個社區,給大家參與的機會,不能只讓大家買幣,要給機會contribute、earn token,讓大家自己玩。所以搭好框架,而不是單純弄個盤子。這纔是幣的本質,不是那套VC理論。

Xingpt:

對,不是隻能靠賺錢或看價格去買。

Yan Xin@Sign

對,其實這種模式不持久,也不一定做得起來。如果一開始沒有,除非一開始有什麼什麼Paradigm,Elon Musk幫你喊單,或者Trump給你做大盤子,不然現在起不來。現在盤子太多了,就算起來了,實際模式也是前面人割後面人,只要後面人不進來,盤子就崩了。

Xingpt:

對,現在Binance新幣也漲不動了,流通市值都很低。你怎麼看幣價這個事,對你是壓力嗎?

Yan Xin@Sign

肯定是壓力,畢竟我們也是有融資,要讓投資人要賺錢。我們最近還回購了pre-seed輪投資人的錢,幣價肯定重要。

但我覺得幣價你怎麼維持,怎麼往上做,就像我說的得有一套自己的東西。我們現在有產品能力,有業務能力,首先公司能活,不是靠賣幣賺錢。其次業務有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把它變成不是我們團隊work2earn,而是社區contribute、earn token的模式。我認爲礦機盤是最靠譜的。

Xingpt:

還是得PoW對吧?

你不管以太坊還是比特幣之前,PoW纔是王道。現在UBI可能就是大家貢獻別的東西。

Yan Xin@Sign

對,讓大家貢獻,比如流量,無論往裏面放 Perp DEX也好,美股也好。你希望流量變現的錢和挖出的幣能打平或者折扣,能平衡住就有機會。Pi現在基本能打平。

這個是我能看到的擴張方向。PoW的好處是每個人都在貢獻,不貢獻就沒幣,不像PoS那種後面人永遠給前面人接盤。

Xingpt:

OK。比如你現在有具體想,未來Sign這邊社區貢獻的形式是什麼?因爲每個貢獻形式路徑都不一樣,比如Worldcoin靠虹膜 賣身份,Pi靠刷任務、社交。

Sign你覺得會是什麼類型,還是還在想?

Yan Xin@Sign

我們已經想得比較清楚了。BTW 我想說,Worldcoin的問題在於,它不是持續貢獻,而是一次性貢獻虹膜,沒法持續。你積累很多信息,但沒法monetize,錢也收不回來,看不到持續理由。

但比如Pi靠社區流量,賣廣告能持平。我們會學它,相當於融合Worldcoin+Pi,worldcoin有各種utility。比如裏面有mini app,可以是錢包、身份認證等等。 但是Worldcoin沒有user engagement,是美國人做的App,每月領一次錢,你沒理由每天打開它,流量就起不來。Pi每天要打開,流量大,就能賣廣告。就像支付寶,既有正常服務,也有螞蟻農場這種,讓你每天engage。我們會做類似的拼接。我今年在乾的事情就是和國家合作,比如給他們offer Tax Deck、 建一條鏈,到 ID 系統、低保系統,發UBI系統,其實是幫他們發國家的錢,和他們的穩定幣合作。未來比如UAEPS,阿聯酋的東西,拿到身份證就是KYC過的穩定幣賬戶。

Yan Xin@Sign

對,正常做這些。目標就是讓Sign App的裝機量做到1000萬、2000萬。這樣可以放廣告、放APP,比如hyperliquid、美股交易平臺、各種服務,美股抽水 10%很正常吧。給土耳其人買美股,本來成本就高。可以放全球值得推廣的好服務和資產,甚至養老金、保險都可以做。比如在華爾街做個基金,管理USDT計價的養老金。這是我們的目標。

Xingpt:

對,反正先把用戶做起來。

Yan Xin@Sign

對。用戶貢獻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社區有4種SBT,未來Sign App裏也會有。進去像玩魔獸世界選職業一樣,比如Serious builder,一起做東西;support warrior,就是reply guy,每天給別人點贊、互動、提供情緒價值;orange blood就是橙色血脈,邀請別人加入;還有和staking相關的東西。

Xingpt:

明白,還是有一些社交功能。你舉支付寶的例子挺好,支付寶其實也是一種SBT,拿身份證註冊、綁定銀行卡,對應區塊鏈地址,再有一些社交活動,鏈上支付寶這個概念挺有意思。

Yan Xin@Sign

對,全世界的支付寶。

Xingpt:

這個很有意思。跟穩定幣結合我覺得也很有意義,其實幣圈現在solid narrative也不多,比特幣肯定是,穩定幣也是。如果能和穩定幣結合,也是個方向。你怎麼看行業行情或者行業發展?現在感覺大家都挺迷茫,行情低迷,太多VC幣、meme幣,不知道後面怎麼發展。

第二個是VC和創業者都不知道做什麼,發了幣的人也想pivot,其實挺難的。進圈之後我還沒遇到過這種情況。18、19年雖然熊市,但大家知道自己在做公鏈,Solana等。那會兒很難融資,但方向明確。現在大家都在做AI什麼新的東西,但其實沒什麼信心,不知道幣圈下一波narrative會是什麼。你怎麼看?

Yan Xin@Sign

我也覺得,其實我3月初回紐約,和那邊的幾個項目founder聊,大家都挺迷茫。我覺得還是要找big narrative,不能盯着小narrative,小narrative很快就過去了。現在動不動幾千萬美金投一個三個月就過氣的東西,很危險。

所以我現在賭的都是儘量大的東西,比如我們做的ID系統,是全球範圍都能用的。你現在用一個ID去KYC,交易所拍照,其實不能驗證你的護照,沒法像驗證交易一樣驗證。我們想做成那樣。

我認爲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會是世界級的。世界貨幣是第一個世界級的東西,Starlink是世界級通信網絡,未來越來越多基礎設施都是世界級的,身份證、銀行、學歷都能全球驗證。這是我們一直在盲目推進的方向。

這是我唯一覺得可信的方向,在這上面積累不怕歸零,因爲這就是世界發展趨勢。

另外也要找到具體痛點。比如小國家爲什麼願意和我們合作?他們不發自己的穩定幣,用現有支付體系每年要交8%手續費,整個國家8%的電子貨幣流水都給了Visa,實際上比幣圈還黑。所以有機會,他們更想發自己的國家幣、做自己的支付體系,我們就幫他們做。我相信雖然現在不火,這5年、10年,這都是趨勢。只要公司活着,我就敢一直做下去。

Xingpt:

明白。除了你在做的方向,作爲投資人或者觀察者,你看好哪些還沒起來或者沒人做的新方向?

Yan Xin@Sign

我比較看好的其實自己都在做。比如我覺得可以做mini religion(迷你宗教/社區)。什麼意思呢,最開始時 Murad在奶 memecoin 時候說過。這個詞對我影響很大。現在AI發展這麼快,5年內肯定有1billion 人失業,這些人既不能做研發,打螺絲也幹不過機器人。這些人需要小平臺讓他們有事幹。我覺得做一個mini religion, 你這個網絡不要做一個讓工作完成得更快的工具,而要做一個平臺讓大家互相提供情緒價值,我覺得很牛逼。現在我們衡量人是靠錢和工作,其實未來機器都能幹了,人就應該互相提供情緒價值就行了。

現在泡妞也是看能不能提供情緒價值,誰他媽都不餓,沒人圖你這點飯喫。

 

如果能做一個系統,給1000萬人提供情緒價值,這種事很牛逼。

比如我們做社區,就是讓大家全都聽我說話,而是讓大家互相reply、點贊、互動,是個網絡,而不是我和所有人點對點通信。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創業機會的,beyond crypto。

我們公司現在其實就三塊業務:一塊是做社區;一塊是做sign,對to G的合作和sign App;另外一塊是token table 就是做幣圈券商,把各種資產上鍊。現在大家有USDT了,已經國際化了,能不能基於USDT買不同資產?比如最近黃金漲,中國人不好炒黃金,我們讓大家用USDT買任何資產,把資產都放鏈上,大家去交易。我就想在Sign App裏放美股。

Xingpt:

但這個之前FTX,包括 BMan 做那個 biss都做過,好像都因爲合規被暫停。美股是不是還得靠合規?

Yan Xin@Sign

都可能,但現在合規也在變,特朗普上來以後基本什麼都可以幹,合規纔有機會。成熟市場我們就沒機會了。

Xingpt:

對。你怎麼看AI這波?最近(非幣圈的)AI和機器人圈很火,幣圈不少項目也轉做AI,純 AI 的東西。你覺得會對幣圈有衝擊嗎?注意力和資金會被吸走嗎?

Yan Xin@Sign

這是客觀現實,而且挺健康的。任何行業都要不斷淘洗,一波人淘出去一波新人進來,淘洗後留下的纔是明天的幣圈。

有些人像我做不了AI也不會做,就不管了。有些本來就雙棲的人,在硅谷進可幣圈退可AI。

Xingpt:

明白,你覺得幣圈下一波大行情會什麼時候來?

現在ETF後,週期和大家預期不一樣,之前根據四年週期倒推的 BTC 價格,這個模型被證僞了。現在要想新的週期,不同週期說法很多。你做項目其實週期很重要,牛市該幹啥、熊市該幹啥,這也是挺重要的思考的一個點,你怎麼看?

Yan Xin@Sign

我盲目相信四年週期,而且我覺得去年比特幣到10萬其實和預測很準。用log做比特幣年限指數,過去一直是直線,去年到10萬也很準,只是今年還沒到15萬、20萬。假設到了又是踩準了,總體還是有機會。

現在ETF後和美股關聯大了,受宏觀影響,但總的來說幣圈仍然很小,就幾十個 trillion 的錢。只要等風來一波又能拉上去。爲什麼我盲目相信四年週期?因爲我沒有看到任何改變週期的理由,我覺得週期的決定因素是散戶記憶,過一段時間,大家就忘了上次怎麼虧錢的,又進場。FTX對大家傷害很大,但過兩年都不在乎了,因爲去年hyperliquid不是又起來一波嗎?大家不在乎什麼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只要有人喊單再來一波,就沒什麼問題。

數學模型上,週期會慢慢拉長,但不會很快,本質是人的集體行爲博弈結果, 是很固定的 pattern。因爲過去每次都是四年,我沒看到任何理由會變。

Xingpt:

我覺得你節奏把握一直挺準的。21、22年牛市融資,熊市找現金流或者找現金流業務。這個週期你怎麼把握?牛市該幹什麼,熊市怎麼過(作爲創業者)?

Yan Xin@Sign

當然和公司階段有關。第一啊,我吹個牛,我其實預測熊市從來沒失手過,18年剛進圈成功抄底,21、22年也成功抄底。我一直盲目相信MVRV,相信幣圈核心估值是大家虧到一定程度不會再跌。總體還是在計劃範圍內。現在我們做到A輪,公司能做產品、能賺錢,牛市繼續放大,講更大故事,收穫更大關度注和用戶。牛市纔有機會和政府談,熊市大家又覺得幣圈是騙局,熊市就猥瑣發育,反覆如此。

Xingpt:

你覺得今年、明年還會有一波行情回暖嗎?現在VC都轉型了,有做market agency的,有做二級的,也有躺平的,我不覺得這是會長期存在的一個情況。你覺得還會回暖還是要等很久?

Yan Xin@Sign

市場肯定會回暖,但行業格局未必回到過去。現在這麼多VC其實是上一波才催生出來的,之前也沒那麼多。大多數VC其實沒判斷能力,就是跟着leader塞點錢。真正的VC是能攢局、能背書的,行業裏大家都知道有能力的人很少,這樣的VC會一直活下去。那些沒有能力的,死掉很正常,也會去做別的。

行業成熟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17年是玩概念,只要是區塊鏈就牛逼。22年大家開始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比特幣了,現在往地推走,誰能讓圈外人用起來,誰就能擴圈。這個階段需要的人才的 profile和以前不一樣,像支付寶最早做託管,後來推到全民用,是兩撥人。未來需要更多傳統、能做執行和地推的人。不再是喊單的 VC 了。

Xingpt:

更像O2O時代,去鋪貨、送外賣,不像第一波互聯網都是線上做站長。

Yan Xin@Sign

對,現在已經過了那個時代。

Xingpt:

注意力更下沉、更難獲取。

Yan Xin@Sign

其實全世界真正懂比特幣的人,懂 decentralization,13、15、17年那幫人都進圈了,都反覆進圈了。現在擴大隻能去找IQ70-50的人,這批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decentralization,只在乎能不能得到好處。你跟他們講的語言、打法都不一樣,已經不是“去中心化未來”那批人了。

Xingpt:

你說的很對,現在主打清真派、純技術敘事其實起不來,圈內自循環,沒法出圈。

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正外部性,內部造敘事沒有正外部性。這波人都進來了,地推或者UBI這種纔有可能吸引新用戶。

我在想的問題是,能不能用非幣圈方式,比如做AI應用、消費類應用,先把用戶圈進來,然後再tokenize化,先不發幣,等用戶起來後再擴大到幣圈。你覺得這個路徑靠譜嗎?

Yan Xin@Sign

我覺得沒必要“擴大到幣圈”,應該說只能“縮小到幣圈”。AI、支付、應用的用戶遠比幣圈大。你可以發幣,但沒必要和幣圈VC、用戶玩,你就在AI用戶基礎上發個幣讓大家玩就行,沒必要回到現在熟悉的幣圈,沒必要讓幣圈的degen 和VC買你的幣,他們買了一週也會賣掉。這些人其實從某種角度講,對你沒意義。不會hold你的幣。他們買都是給幣安增加交易量,對你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