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驟降 8%,AI 與搜尋摘要奪走使用者
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近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維基百科人類訪問量在 5 月至 8 月期間較去年同期下降約 8%。
起初該機構懷疑系統統計異常,但在升級防偵測機制後發現,大量流量實為偽裝成人類的自動化機器人,主要來自巴西。經過流量重算後,基金會意識到真實的問題並非機器人,而是「人類不再直接上維基」。
基金會產品副總裁 Marshall Miller 表示:「搜尋引擎與生成式 AI 正在重塑資訊獲取方式。越來越多搜尋結果直接在頁面顯示答案,而這些內容往往源自維基百科。」
根據內部分析,自 2024 年以來,Google、Bing 及 AI 搜尋服務(如 Perplexity、ChatGPT)大幅引用維基內容製作即時摘要,導致使用者不再點擊原始條目。這一現象意味著,維基百科的知識正被「間接消費」,卻難以被回饋或引用。
延伸閱讀
AI爬資料先付費!RSL內容授權協議登場,超6大社群媒體支持
搜尋巨頭壟斷流量,媒體產業連帶受創
維基百科並非唯一受害者。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數據指出,2025 年 5 月與 6 月期間,Google 搜尋導向新聞出版商的流量中位數幾乎每週下滑,其中流失流量比例高達成長的兩倍。更驚人的是,近 60% 的搜尋查詢最終停留在 AI 摘要層,而非原始網站,造成新聞與知識平台的實際曝光大幅下降。
新聞與出版產業已對此發出警告。代表逾 2,000 家媒體的 News/Media Alliance 執行長 Danielle Coffey 批評:「Google 正在免費使用出版商內容,卻不提供補償,也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若拒絕授權,我們就會從搜尋結果中消失。」她直言,這種結構「寄生又不可持續」,對整個產業構成生存威脅。
另一方面,AI 生成內容的爆炸式成長也正在稀釋原始知識的能見度。SEO 公司 Graphite 的研究指出,截至 2024 年 11 月,全球近半數新網頁文章由 AI 生成或輔助撰寫,遠高於 ChatGPT 上線前的 5%。根據 Ask Perplexity 的估算,AI 內容比例在 2020 年約為 5%,到 2025 年 5 月已升至 48%,明年恐突破 90%。
維基推新對策,警示「知識掏空」風險
流量下滑不僅影響維基百科的曝光,更威脅其以志願者維護的開放生態。基金會指出,若人類瀏覽量持續下降,將導致參與編輯的志工減少、內容更新變慢,並削弱依賴小額捐款的營運模式。
對一個以「群體知識」為核心的開源項目而言,這等於知識生產鏈正在被掏空。
面對挑戰,維基媒體基金會正推動多項對策,包括加強對第三方資料取用的授權規範、建立更嚴謹的「內容歸屬架構」,並嘗試透過 YouTube 與 TikTok 等平台觸及年輕世代,以保留公共知識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距離維基百科創立已逾 25 年,基金會強調「人類知識的價值從未如此重要」,但也提出警告;若 AI 與搜尋引擎繼續以封閉式摘要取代原始來源,整個自由知識生態恐將在沉默中被掏空。
延伸看更多關於「爬蟲爭議事件」
Perplexity是資料小偷?遭爆偽裝爬蟲,每日狂送超2千萬次請求
OpenAI頭大了!Cloudflare開放封殺AI爬蟲,再也不怕內容被白嫖?
法律界Google出事!Lawsnote爬蟲侵權,為何法官重判4年還罰1億
本篇內容由加密 Agent 匯總各方資訊生成、《加密城市》審稿與編輯,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請勿視為投資建議。
『流量跌8%!維基百科警告:AI摘要、AI搜尋引擎正掏空知識生態』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