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当比特币开始工作时
比特币长期以来被视为「价值储存」,一种数字黄金:高度安全、稀缺且主导。但如果它也能生产收益、为去中心化服务提供动力,并参与链上经济呢?这就是 BounceBit 背后的雄心壮志。
BounceBit 的核心论点:透过重质押 + CeDeFi(集中式与去中心化金融的混合)来解锁比特币中的潜在价值。与其将 BTC 当作被动资产,不如让它保障网络、支持智能合约,并提供收益策略。这样一来,BounceBit 旨在成为传统金融、集中式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之间的基础设施桥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讲解其架构、关键特征、差异化以及团队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采用。
架构与机制:BounceBit的工作原理
1. 双代币、双抵押质押
与许多仅依赖本地代币的链不同,BounceBit引入了一种体系,其中BTC(包装或支持再质押)和BB(本地代币)在网络安全和效用中发挥作用。验证者可以质押BTC和BB,这为两种资产的长期价值对齐。
2. 再质押层/中间件
在质押机制之上,BounceBit支持再质押:重新利用质押的BTC(或衍生代币)来确保额外的协议、链或服务。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你的BTC不会在质押中闲置——它可以赚取分层收益。
3. CeDeFi收益策略与结构化产品
为了将中心化级收益与链上透明度相结合,BounceBit支持结构化收益策略——如BB Prime,它将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回报/国债支持的工具整合到其收益机制中。
4. EVM兼容性、去中心化金融模块和生态系统层
BounceBit还兼容EVM(以太坊工具栈),这简化了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和开发者工具的移植。
它还支持像BounceClub/BounceBox这样的模块,这是其生态系统层,支持dApps、定制的Web3环境和开发者部署。
5. 无权限演变
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BounceBit采用了合约部署的白名单模型(用于安全和策展)。但它已经开始过渡到完全无权限的模型——让任何开发者部署智能合约,这对于增长和去中心化至关重要。
里程碑、更新与近期进展
为了看看愿景是否在获得吸引力,这里是BounceBit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V3上线与重基准标准
在2025年10月2日,BounceBit推出了V3,引入了一种重基准BB代币标准(使得收益可以直接嵌入代币),内置的永续DEX和相关流动性池。此升级旨在统一跨链的CeDeFi金库,并允许直接存款,而无需额外的桥接步骤。
USD1稳定币集成
在2025年早些时候,BounceBit推出了USD1,这是一种由美国国债支持的机构级稳定币(通过WLFI),并使其适用于BounceBit生态系统中的收益策略。这使得稳定资产能够与CeDeFi收益机制对接。
富兰克林·坦普顿/代币化国债集成
当BounceBit将富兰克林·坦普顿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BENJI添加为结算/收益资产时,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这为协议提供了进入受监管金融的通道,并增强了其RWA(现实世界资产)雄心的可信度。
代币回购计划/稀缺机制
BounceBit已启动了一项多年的回购计划,分配其协议收入的一部分(计划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来购买和销毁或持有BB代币,从而减少流通供应。在一周内,它回购了约888.7万枚BB代币。
代币解锁/归属动态
一个挑战是21%的月度代币解锁将在2025年底开始(或类似的大规模解锁),这会引入潜在的抛售压力。平衡回购与解锁压力将是关键。
代币化股票和RWA扩展的路线图
BounceBit的路线图包括在2025年第四季度提供代币化股权/证券(美国、欧盟、香港、日本),带来新一代链上可交易资产,集成收益策略。
生态系统增长:Launchpad合作伙伴关系、开发者激励
BounceBit已与Bounce Launchpad合作,以支持在BB链上部署的新项目。
此外,币安通过CreatorPad为完成任务的用户进行了15万美元的代币奖励活动。
优势、风险与关键问题
优势及差异化
将比特币用作生产性资本而不是被动资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叙述和差异化。
混合的CeDeFi方法提供了机构级收益的访问,同时保留了链上可见性。
重基准代币标准和集成DEX简化了收益嵌入和资本效率。
与像富兰克林·坦普顿这样的成熟金融参与者的合作赋予了合法性。
向无权限部署的过渡使得有机生态系统的增长成为可能。
风险与挑战
代币化证券和整合现实世界资产(尤其是美国股票)的监管风险巨大。
大规模的代币解锁计划可能导致下行压力,除非通过强劲的需求或回购来抵消。
执行并非简单:在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器、保管、审计和法律可执行性。
对少数结构性合作伙伴(例如富兰克林·坦普顿)的依赖意味着集中风险。
来自其他BTC再质押/RWA协议的竞争可能会削弱优势。
前景与关注事项
在接下来的6到12个月内,关键信号将决定BounceBit是否能够交付:
能够吸引多少新的TVL/资本流入(尤其是来自机构来源)。
代币化股票/证券发布后的增长和使用。
回购计划和收入模型是否能够在压力下维持。
开发者采用——新的智能合约、dApps和基础设施——在无权限转变后是否会激增。
市场对代币解锁与稀缺机制的反应。
当证券/RWA协议上线时,美国和欧盟等地区的监管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