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用户隐私一直是高悬于科技行业头顶的敏感议题。如今,谷歌被卷入了一场严重的隐私风波之中。美国联邦陪审团作出一项重磅裁定,判定谷歌需支付高达 4.257 亿美元的巨额款项,原因是谷歌在数百万用户明确禁用 “网络与应用活动” 设置追踪功能后,依旧我行我素地收集其智能手机数据。这一裁决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科技界和广大用户群体中掀起惊涛骇浪。

此次案件以集体诉讼的形式呈现,规模极为庞大,涉及约 9800 万谷歌用户以及 1.74 亿台设备。原告方义正言辞地指控,谷歌罔顾自身对用户作出的隐私保证,在用户以为已关闭追踪功能、数据安全无虞之时,却通过第三方应用持续追踪用户活动。想象一下,用户满心信任地按照设置关闭追踪,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再被窥视,可实际上谷歌却借助第三方应用的 “暗渠”,悄无声息地收集着用户的一举一动,这无疑是对用户信任的严重背叛。

原告方指出,谷歌的这种数据收集行为范围极广,涉及数十万个智能手机应用。其中不乏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热门应用,如打车软件优步(Uber)、来福车(Lyft),电商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亚马逊(Amazon),以及 Meta 旗下广受欢迎的社交应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等。这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都被谷歌纳入了收集范围。从用户的出行轨迹、购物偏好,到社交互动细节,谷歌似乎都不愿放过,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用户数据帝国。

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谷歌方面却矢口否认存在任何不当行为。谷歌辩解称,即便在用户关闭相关设置后,那些通过第三方应用收集的数据已被匿名化处理,不会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谷歌还强调,自己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当用户选择关闭个性化设置时,理应尊重这一选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陪审团并不买账。

经过深入的调查与审理,陪审团最终认定,谷歌在三项隐私侵权指控中,有两项成立。不过,陪审团同时指出,谷歌并无恶意行为,这也使得谷歌避免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性赔偿。但即便如此,4.257 亿美元的赔偿金对于谷歌来说,也绝非一笔小数目。

这起案件并非孤立存在,它只是谷歌在隐私和反垄断问题上所面临诸多困境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管机构对科技公司数据处理行为的日益关注,谷歌已多次陷入类似的法律纠纷之中。就在前不久,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CNIL)也对谷歌处以了 3.25 亿欧元的罚款,原因是谷歌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向 Gmail 用户不正当地展示广告,并使用 cookie。这些接连不断的法律裁决,让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遭受重创,也让其在隐私和反垄断问题上持续面临着巨大的法律和监管压力。

对于谷歌而言,此次判决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不仅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赔偿,更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数据收集和隐私保护机制。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这一判决则是对他们隐私权益的一次有力捍卫。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用户的隐私不应成为科技公司肆意收割的 “韭菜”。此次谷歌的遭遇,也为其他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提醒它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利,切实履行对用户的隐私承诺。否则,一旦失去用户的信任,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和市场的唾弃。

#非农就业数据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