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像漏斗一樣在縮減,求職者卻如潮水般湧來。加密貨幣市場看似一片榮景,Web3 求職市場卻是寒冬。職位縮減、要求變高,求職者面臨薪資與技能等多重挑戰。 (前情提要:第一批 00 後 Web3 打工人已經開始「退圈」了 ) (背景補充:字節跳動工程師到千萬美金加密交易員:冷靜財富密碼與交易哲學 )   幣價飆升,求職冰封。 當比特幣突破 11 萬美元、以太坊再創歷史新高,社群高喊 「牛市來了」;可在招聘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 「1 萬人擠 28 個崗」,媒體的標題或許略顯誇張,卻也折射出真實的 Web3 求職現狀。專案方在裁員,職位驟減,求職簡歷塞滿郵箱。 在朋友圈,Web3 獵頭 Nancy 也忍不住感嘆:「今年的招聘要求越來越高了,不僅卡學歷和英語水平,還要有垂直專案經驗。」 表面繁榮的背後,是一個正在收縮、挑剔而殘酷的 Web3 職場。加密市場的牛市效應和行業 「破圈」 讓無數年輕人、Web2 轉崗者一頭扎進來,但他們很快發現:職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薪資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為什麼 「牛市喧囂,職場寒冬」? 當薪資神話與倖存者偏差裹挾著新人入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在這個看似熱鬧、實則暗潮湧動的 Web3 求職江湖裡站穩腳跟? 幣價飛漲,就業寒冬 Web3 的招聘市場,往往是行業最真實的晴雨表。 比特幣突破 11 萬美元,以太坊突破新高,媒體上到處都是 「牛市來了」 的聲音,但就業市場上的真相卻截然相反。 Web3 招聘社群 abetterweb3 創辦人 Antoniayly 明確感知到這種反差:「就業市場惡化很久了,求職人數在不斷增加,招聘職位卻在不斷下降」。 過去 abetterweb3 以釋出招聘資訊為主,如今卻更多成為了 「求職資訊牆」。以 8 月 22 日至 27 日為例,新增招聘僅 14 條,而求職資訊多達 24 條。 數位背後是殘酷的現實,專案方在大規模 「瘦身」:即使站在以太坊風口上的質押協議 Lido 今年也狠心裁掉 15% 員工,曾經風光一時的元宇宙龍頭 Sandbox 裁員 50%。 一級市場持續蕭條,許多昔日一度風光的加密 VC 要麼關門大吉,要麼選擇躺平。沒了外部的 VC 輸血,不少只能依靠融資為生的專案黯然倒閉,或者轉向 AI 賽道求生。 就業市場 「僧多粥少」:職位像漏斗一樣在縮減,求職者卻如潮水般湧來。 供需嚴重失衡下,專案方招人時變得前所未有的挑剔。 「從去年開始,很多客戶在招人的時候就提高了要求,除了要有網際網路大廠的背景,還要最近的經歷是在比較知名的 Web3 專案方或者交易所。」 Web3 獵頭公司 Talentverse 創辦人 James 說,「在工作內容上也會有要求,如果是涉及到智慧合約、代幣經濟學或者鏈上互動的,則需要相關的工作經驗。」 然而即使滿足這些硬性要求,也未必能通過面試。 「我見過太多大廠背景的候選人,技術能力很強,但對 Web3 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專注海外市場的 Web3 獵頭 Yulia 分享了一個案例,「某大廠的 P8 來面試,當被問到‘如何設計一個抗 MEV 的 DEX’時,他愣了足足 30 秒。」 硬技能只是入門券,招聘方看重的,還有一些似乎是更 「玄學」 的東西。 「積極心態、行業熱情、強烈好奇心、快速學習能力、自驅力、獨立思考能力、抗壓能力……」James 一口氣列出了七八個要求,「這些看起來很虛,卻是在候選人背景都差不多的前提下,篩選人的底層邏輯。」 海外團隊的要求更加嚴苛。Yulia 透露,她的客戶(主要是歐美專案方)不僅要求英語流利,還要有 「文化認同感」。「他們會在面試中討論 meme 文化、加密朋克精神,如果你 get 不到這些點,基本就沒戲了。」 招聘需求減少的背後,是創業公司正在大規模凋敝。 antoniayly 對此深有體會,「2021 前後從基礎設施到應用,錢包、DeFi、社交等各種加密公司都有持續招聘,現在基本只有交易所、大公鏈和大 DeFi 應用還在招聘,似乎就是整個行業的小微企業都消亡了。」 在招聘趨勢上,交易所的策略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傳統的技術、產品職位,越來越多運營職位要求 Web2 增長經驗。增長內卷之下,會玩 B 站、小紅書、私域引流的候選人,開始成為新寵。 但最讓人意外的是年齡問題。 「這個週期相對於上個週期,在年齡限制上反而寬鬆了許多。」James 的觀察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在網際網路行業 35 歲就要擔心被 「優化」 的今天,Web3 卻對部分中年人敞開了大門。 原因很現實,隨著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加深,Web3 需要的不只是會寫程式碼的年輕人,還需要懂資金、有人脈、能搞定監管的職場老司機。 「Web3 正在從草莽時代走向專業化。」James 總結道,「以前是有勇氣就能淘金,現在需要的是專業能力 + 行業認知 + 資源整合的複合型人才。」 預期錯位 Web3 缺人嗎? 「缺,又不缺」。這個答案在受訪者中達成了共識。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恰好揭示了 Web3 人才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一邊是大量求職者投遞簡歷,另一邊是交易所和專案方依舊找不到合適人選。 獵頭 Nancy 常駐新加坡,客戶多為頂級交易所。在她的觀察中,運營職位屬於典型的 「虛假繁榮」。 「每次釋出運營職位,收到的簡歷能把郵箱塞爆。」Nancy 苦笑道,「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可能不到 1%。」 問題出在哪裡? 「很多人以為運營就是發發推特、搞搞活動。」Nancy 解釋道,「但交易所要的是垂直領域的專家。比如合約運營,你得懂合約機制、風控邏輯、做市商思維;社群運營,你得懂 DAO 治理、代幣經濟學、激勵機制設計。」 一個真實案例是,某交易所招聘 「DeFi 產品運營」,要求候選人能獨立設計流動性挖礦方案。結果收到的幾百份簡歷裡,真正理解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的不到 10 人。 「大部分人都在用 Web2 的思維投 Web3 的職位。」Nancy 總結道,「他們看到運營兩個字就投,根本不管是內容運營、使用者運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