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虽然之前写过非常看好,但是确实不是所有的都能兑现业绩,短期肯定有过热的风险。
根本原因还是这的确不是我们主导的行业,不像pcb和光互连。上周一些pcb上游也动了,我倾向于比如电子布这种是能兑现业绩的(flh拿了一段时间了),因为下游是我们比较优势行业。
这也是我为什么期待国产算力beta的原因,很多细分带动几十支票是有实打实业绩提升的(比如交换机、液冷、发动机)
机器人能带动上百支股票上涨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这完全是我们主导的行业,主机厂下游都是自己人,资金提前动了打进去也正常。机器人多说两句:我判断26年肯定会有很大的突破,现在机器人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NV代表的合成数据派,还有一个是特斯拉、智元代表的真实数据采集派。现在智元有1000个机器人在采集数据,一年就能达到几十万亿token,而合成数据达到这个量级也不成问题。根据scaling law,如果数据规模在几十万亿token这个量级的时候(无论哪条路线26年都会达到),机器人的“GPT3”时刻就会涌现,所以物理ai又会成为新的scaling方向,当然机器人和NV这种卖铲子的都会受益。
消费电子也说一下,苹果两年内估计有三款Ai智能硬件推出:台灯机器人、homepod、Ai摄像头。库克把Ai硬件战略定位弄得很高,不像Vision其实是部门级的战略,库克其实不重视,很多老师当年吹苹果做一个成一个其实是没搞清楚苹果内部战略优先级。昨晚上奥特曼也说要进军消费电子,也就是端侧Ai硬件其实是Ai应用的共识(机器人其实也是端侧,想象力要打开
[狗头]
)。另外特斯拉的Grok4其实路线有点不一样,马斯克是做产品出身的,现在内部下的重注是情感陪伴这个路线(肯定也要靠端侧实现)。
软件不想写太多(免得被老师们骂),硅谷那边的观点是“Ai吞噬一切软件”。吞噬这个词可能夸张了,我的观点是如果北美那边的saas只要证明没受益于Ai,就足够杀估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