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加密市场像是忽然集体从无意识中觉醒了一般,把注意力投向了一家公司——Sharplink Gaming。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这家总部在美东、主营业务原本是体育博彩营销的数据公司,在短短一个多月里,用近乎剧本杀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新叙事的试验体:
企业可以像国家那样建立一个由 ETH 驱动的数字国库,可以像 MSTR 那样复制金融杠杆推动资产飞轮的模型,甚至可以通过 staking 机制,让这一切不仅成立,还带点「自我繁殖」的意味。
从 0 到 358,000 枚 ETH,超过 10 亿美元的持仓规模,Sharplink 的大手笔转身干脆而激进,社区欢腾:ETH 终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 MicroStrategy。
但昨晚,市场给出的回答不那么温柔。
SBET 股价突然从 49 美元断崖式下滑至 40 美元以下,跌幅近 18%,2.79 亿美元市值蒸发,跌得不仅是 Sharplink 自己,还带崩了一票试图复制它模式的「ETH 微策略兄弟会」。
这场反转,并不只是一个公司的过山车,而更像是对某种新国库幻想的一次结构性测试。
在 Web3 这条注定不能用旧框架解释的河流里,Sharplink 给出的答案,充满试探,也写满不安。
Sharplink 的故事从 2025 年 6 月 2 日正式为 Web3 江湖所耳闻。
那天,公司发布了一份听起来有点像加密版央行数字货币宣言的通告:称将通过股票融资方式,建立 ETH 国库,成为一家以 Ethereum 为底层资产的储备型企业。
这不是一场突发奇想的游戏,更像是一次早有布置的战略启动。
公司的主席 Joseph Lubin 同时是 Ethereum 联合创始人和 Consensys CEO,他的三重身份让这场转型从一开始就自带 ETH 生态的光环加持。
紧接着的一个月时间里,Sharplink 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先是 6 月 2 日通过首轮融资筹得 4.25 亿美元,一口气买下 176,271 枚 ETH,全部进行质押,成为网络的验证者之一;
然后是一连串快得令人眩晕的买入节奏:
6月8日:持仓增至 205,634 ETH,staking 奖励 322 ETH(价值 96 万美元):
7月10日:从 Ethereum Foundation 手中以 OTC 方式拿到 10,000 枚(价值2,570 万美元,平均价 2,572.37 美元),此时持仓达 198,167 ETH,staking 奖励 222 ETH。;
7月12日:购买 21,487 ETH(6,426 万美元),持仓 253,000 ETH,浮盈 7,900 万美元。
7月15日:购买 74,656 ETH( 2.13 亿美元),持仓 280,706 ETH;
到 7 月 18 日收官前又补了一笔 32,892 枚。
最终,Sharplink 将持仓定格在 358,000 枚 ETH,浮盈 2.6 亿美元,staking 收益 415 ETH。
什么概念呢?
这,几乎超过 Ethereum 基金会的持仓水平,成了全球最大的企业 ETH 账户。
整个过程没有半点犹豫,也没有任何对冲,像是一次带着强烈信仰色彩的冲锋。
市场当然看到了这场押注的力度,并迅速报以激烈反应,摇旗呐喊的散户也嗷嗷跟随,满山满谷的 E 卫兵乍现。
SBET 股价自 6 月低点起飞,最高涨幅超过 650%,市值一度冲上 15.5 亿美元。
公司还主动发明了一个新指标——ETH 浓度,也就是每 1000 股 SBET 背后所对应的 ETH 数量(目前为 2.46 ETH),试图给投资人建立一个 ETH Proxy 股的心理锚点。
X 平台上,CryptoRover 连续追踪了 Sharplink 的买入路径,MrAPE 更是直接将其称为「以太坊的 MicroStrategy」。
叙事热情被轰然点燃,资金涌入,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认定,这是一场可以被复刻的新路径。
但热度越高,越容易过载。
7 月 17 日,Sharplink Gaming 在提交的 S-3 表格补充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一条关键信息:他们将原本 10 亿美元的 ATM 股权发行额度,一口气提高到了 60 亿美元。
其中新增的 50 亿美元额度,将全部用于继续购入 ETH、扩大所谓的「ETH 国库」。
这个决定并没有让市场感到兴奋,反而像一根点燃的导火索,在短短 24小时内引爆了一场恐慌。
7 月 18 日晚间,SBET 股价突然下挫近 18%,从 49 美元跌穿 40 美元,市值瞬间蒸发 2.79 亿美元。
风暴开始过境,其他走「ETH微策略」路线的标的也跟着一起下跌,跌幅在 5% 到 10% 之间。
市场的情绪不是因为 ETH 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剧本正在重演:
大规模增发,稀释股东,机构套利,散户接盘。
这次的 50 亿美元增发额度,相比当时公司仅 15.5 亿美元的总市值来说,无疑是个过大的体量,投资者开始担心,这是不是又一次把未来的信心预支给了低价认购的机构。
更何况,这样的玩法也让人开始质疑,公司到底是在押注 ETH 的长期价值,还是在把 ETH 变成一套可反复利用的叙事杠杆。
当融资结构看起来更像是套利机器,而不是价值投资,自然也没人愿意再为下一个回合买单。
故事的突然间变味,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原来这不是永动机,而是一次靠市场叙事运转的结构赌注。
这个飞轮还是打了磕绊。
但为什么一开始很多人说它像 MSTR。
究竟是像?还是就是?
我们必须回到那个 2020 年的夏天。
MicroStrategy 用一套精密的金融工程模式,把 BTC 变成了公司市值的引擎。
它先是通过低息可转债融资,拿下 BTC,靠 BTC 上涨带动公司股价走高,再以更高估值二次融资,继续加仓 BTC,飞轮一旦启动,就形成了一个融资--加仓--市值增长--再融资的良性闭环。
MSTR 的操作用时四年,最终买入了超过 58 万枚 BTC,成本低、结构稳、信仰深,在 BTC 这一非生产性资产上玩出了比黄金更坚实的企业叙事。
Sharplink 的行派看起来很像,但细节却透漏着不少不同:
首先,它用的是股权融资,而非可转债,这意味着稀释风险更直接;
其次,ETH 本身是可质押、可生成的资产,除了上涨收益,还附带有 staking 奖励,这既是优势,也是一种复杂性;
再者,Lubin 是 ETH 联合创始人,他的信仰不是 BTC 式的极简主义,而是生态协同式的价值结构,Sharplink 的路径,更偏向于生态绑定与策略协同,而非单点豪赌;
最后,时间维度不同,MSTR 用四年构建飞轮,Sharplink 只用了六周,一切都太快,也太轻。
这也是为什么它飞得快,却也跌得猛。
Sharplink 的飞轮其实更像是一个「类印钞机」结构:增发股份,募资买 ETH,ETH 上涨带动股价飙升,形成涨价预期,然后再增发,继续买。
这个闭环在市场配合的情况下确实能滚出雪球,但它同时也要求参与者都相信下一个回合还会有人买单,一旦出现边际疑虑,整个结构会像泡泡一样快速塌缩。
7 月 17 日宣布 60 亿美元增发,就是一个让泡泡开始颤抖的信号。
之前那次 4.25 亿融资,虽然认购成本仅 6.15 美元,但股价最高拉到 60 美元,形成巨大套利空间,也埋下了对机构意图的怀疑:这些认购者,真的是看好 ETH 么,还是只是套利机器?
这一次,60 亿美元的额度几乎让整个飞轮加速失控。
市场一时竟无语凝噎,散户四散奔逃,SBET 股价暴跌,机构套利完成离场。
而且 Sharplink 的玩法不仅仅是国库,更带有明显的生态绑定倾向。
我们的话题不妨旁逸斜出一下,把被谴责声日趋高涨的 Linea 也拉入镜头:
Lubin 的双重身份,让它与 Ethereum Foundation、Linea 等生态主体有着比 MSTR 更深的协同路径。
7 月 10 日,Sharplink 通过 OTC 从基金会购入 1 万枚 ETH,被视为基金会对其作为长期持有者的认可;
而 Linea 则在 6 月 2 日战略发布当天就公开支持 SBET 国库计划,并表示其 staking 动作有助于提升 L2 网络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7 月 5 日,Linea 官方博客发文称 SBET 的持仓正为 Linea 提供生态支持,Lubin 本人也转发并评论「SBET、ETH、LINEA」,表示兄弟,我撑你。
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业务合作,而是一种 Web3 结构内循环的展开:
基金会获得研发资金、Linea 获得链上活跃度、Sharplink 获得 ETH 优价与 staking 便利。
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只是太依赖协同信任,一旦其中一环出现变数,结构将比 MSTR 更脆弱。
问题的核心并不是 ETH 是否值得配置,而在于结构是否过度依赖市场叙事。
这就是昨晚暴跌的本质:不是 ETH 跌了,而是叙事失控了。
ETH 当天也只是小幅回调 2%,但 SBET 的代理效应被成倍放大。
CryptoRover 在 X 上称之为「稀释地狱」,全天交易量创下新高,散户和机构在同一时刻变得无比现实。
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飞轮能永远运转,但其实每一次加速,都是在透支下一轮的信心。
Sharplink 的这套结构在上涨时看起来像奇迹,下跌时却更像陷阱。
如果问未来会怎样,Sharplink 大概率还是会继续推进持仓规模,继续融资,但节奏或将放缓。
短期内,如果新的增发能顺利完成,ETH 持仓可能突破 40 万枚,股价会有一定反弹空间,但市场对稀释的担忧已不容忽视;
中期来看,ETH ETF 若能持续带来流入,Sharplink 的飞轮还有一战的可能,浮盈可能翻倍,但 SEC 若对这种「类垃圾债」融资方式收紧监管,或会迎来二次下杀;
而在更长期,如果这种模式能被市场认可,那企业国库将不再是 BTC 的专属叙事,ETH 的机构化会进入加速阶段。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相比 BTC 的储值型逻辑,ETH 的生成型与生态型特征让它的「国库模式」天然复杂,也天然脆弱。
Sharplink 的这场实验无疑是激进的,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靠结构运转的 Web3 市场里,融资不再只是工具,也可以是叙事的一部分;
ETH 不再只是生态资产,也可以成为企业负债表上的主动变量,所以说到底,这依然算是利好;
但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每一个看起来顺畅无比的飞轮背后,都是一套极其依赖情绪与信心的精密平衡系统,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跌得可能比传统市场更快,也更重。
你可能觉得他们疯了,也可能觉得他们聪明。
但无论如何,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种被更多公司看在眼里的新路径。
Sharplink 撕开了口子,后面一定会跟上更多的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