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金融新時代來臨!
在加密貨幣ETF與穩定幣法案等全球趨勢的推動下,全球正邁入一個全新的加密金融時代,這不僅重塑了全球金融市場,更將加密產業推向一個更具爆發力的新階段。即便在台灣監管力道逐漸收緊的背景下,產業巨頭台灣大哥大仍逆勢進場,提供加密貨幣買賣服務,為數百萬用戶開啟數位資產的大門。
《WEB3+》本月舉辦「塊點來聚聚」線下活動,邀請了數位資產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郭茂仁、海耶克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商務長金融派大星Jeff、Liminal台灣銷售主管Lesley Kuo,以及景承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林濬暘Alex,共同探討加密金融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支付方式、投資選擇和資產配置,以及傳統金融業應如何因應與佈局。
台灣穩定幣發展機會與挑戰
數位資產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郭茂仁首先深入分析了全球穩定幣的監管趨勢。
他指出,貨幣的本質在於交易媒介、計價標準與價值儲存,而數位貨幣的演變僅是媒介方式的改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義,所有能數位化的貨幣,其實都可稱之為數位貨幣。
郭茂仁觀察到,許多資產仍以美元計價,穩定幣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轉換媒介。他特別提及美國的穩定幣法案預計於今年8月1日正式上線,以及新加坡和日本在穩定幣立法上的積極進展,這些都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
以香港舉例,郭茂仁表示香港立法局已於今年5月21日通過相關草案,並預計於8月1日實施,其中重點涵蓋資產管理、穩定機制、贖回方式、實體機構要求及資本(2500萬港幣)門檻。
他以京東、阿里、渣打與Animoca合作的沙盒試驗為例,進一步說明香港如何讓選定的機構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中,探索穩定幣在不同金融場景下的實際應用與潛力,並協助監管機構為香港的加密金融未來鋪路。
至於台灣,郭茂仁指出,台灣主管機關對於穩定幣法案的研究非常積極,目前已完成法規預告,並將送行政院及立法院三讀。他提到台灣在穩定幣發展上的優勢包括技術人才充沛及跨境匯款效率提升的潛力,但也面臨法規進程相對緩慢、缺乏策略規劃與專業人才等挑戰。
他強調,金融機構應探索適合台灣的商業模式,並透過合作共同發展穩定幣策略。他建議金融機構利用自身在合規、跨境服務、KYC等方面的優勢,重新定位在數位資產領域的角色,將穩定幣視為OTT服務,透過飛輪效應擴散使用行為,並借鏡電信業「自殺或他殺」的創新啟示,積極擁抱變革。
穩定幣法案下的新金融趨勢與銀行佈局策略?
海耶克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商務長溫宏駿認為,穩定幣是台灣金融業的基礎設施,因此台灣必須發展自己的穩定幣,以維護國家金融主權。
他強調,全球穩定幣大戰的焦點在於紐約、倫敦、香港等金融中心,這些地區的法案才具備指標性意義。溫宏駿舉例歐盟MiCA法案通過後,未合規的USDT在歐洲被下架,顯示合規牌照的重要性。
溫宏駿特別指出美國「天才法案」通過的附帶條件是科技業不能發行穩定幣,這導致Circle股價大漲,因為科技巨頭如Meta、Amazon等只能與Circle合作。這場戰役的本質是科技業與銀行業之間對支付主權的爭奪。
溫宏駿也提到韓國的案例,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後推動比特幣ETF、養老基金購買比特幣,以及韓元穩定幣,旨在鞏固國家金融支付主權。他觀察到韓國科技巨頭如Kakao、LG等欲發行穩定幣的意圖,促使八大銀行自動「取暖」,形成與科技業競爭的局面。
針對台灣央行對穩定幣的看法,溫宏駿表示央行擔憂的是穩定幣可能衝擊銀行存款,因此區分了「存款代幣」與「支付穩定幣」。他認為央行傾向發展自己的CBDC(央行數位貨幣),但CBDC是封閉網路,難以發揮區塊鏈的潛力,且缺乏匿名性,不符合人性需求。
溫宏駿主張應讓民間自由競爭發行穩定幣,這符合海耶克自由經濟主義的理念,就如同Tether和Circle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託管即戰略!解密加密資產安全性的關鍵
Liminal台灣銷售主管Lesley Kuo從託管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加密資產的安全性。Lesley指出,像家族辦公室、加密基金、對沖基金以及交易所等機構,由於持有大量資金,對安全錢包的需求尤為迫切。她強調Liminal提供的是機構級企業級錢包,與一般零售客戶使用的交易所錢包有所不同。
不同類型錢包的差異,包括:
中心化錢包: 私鑰由交易所持有。
自託管錢包: 用戶自行持有私鑰,又分為冷錢包(私鑰離線儲存,安全性高,如Ledger)和熱錢包(私鑰在雲端,連網可存取,風險較高)。主管機關通常要求大部分資產需存放在冷錢包。
而針對機構級虛擬資產託管,Lesley提出了六大關鍵面向:
資產分離: 機構需具備多層級帳戶與子帳戶隔離功能,確保客戶資產與自有資產分離。
資訊安全: 採用ISO、SOC REPORT、精鑰生成、保管與復原機制,無論MPC、Multi-sig或HSM技術,皆需配合嚴格稽核。
KYC/AML: 需對交易對象進行KYC,並掃描可疑地址與鏈上風險。
冷熱錢包分離: 建立內控制度與排程頻率,確保資產在不同溫度的錢包間安全調度。
審計追蹤: 需提供每日資產餘額報表與資產儲備證明,即便會計準則仍在發展,仍需落實可稽核性。
營運持續性與金鑰復原: 避免單點故障,提供金鑰備援(如NPC分散式金鑰分片),確保緊急復原與重新回復功能。
Lesley強調,Liminal在託管服務上提供完全離線的冷儲存,並透過地理性私鑰分佈(將私鑰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來預防單點風險。他們也提供24/7不間斷的全程服務、外部審計配合,並要求當地合規。
AI技術浪潮下,銀行、金融業轉型難題怎麼解?
景承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林濬暘過去曾有不少與台灣及兩岸三地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的經驗,包括銀行開戶系統、信用卡帳單處理、證券開戶等,這些業務都與金融科技息息相關。
他強調金融業的本質是「找客戶、讓客戶辦你的卡、用你的貸款、照顧客戶、把客戶留住」,並舉例說明銀行總經理如何透過非正式場合迅速拉到大客戶的存款。他認為,如果這些存款能轉化為穩定幣,將有巨大潛力。
林濬暘指出,AI的發展得益於算力的提升和硬體技術的進步,尤其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為AI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他提到GPT等AI模型已能做到「你看得到他也看得到,你想得到他也想得到,你說得出來他也說得出來」,顯示AI已日益擬人化。
然而,林濬暘也指出,台灣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個資不能上雲端,因為算力主要在雲端。這使得許多AI應用難以實施,儘管有複雜的架構能讓運算在雲端進行而資料在地端,但執行起來非常複雜。他預期硬體會越來越小、容量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Alex舉例說明AI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
法遵SOP更新:AI可快速分析新的法規文件,自動更新數百份SOP,節省大量人力與時間。
催收效率提升:AI可篩選不良資產,避免錯賣有擔保的資產,並自動撰寫法律文件與法院書記官往來,提高催收效率。
客戶溝通與行銷:AI可在客服通話中即時提供建議、進行品質檢查,並透過數據分析(如帳單互動)進行更精準的目標行銷,推廣產品與服務。
林濬暘認為,未來AI將串聯所有行業,而穩定幣則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方向。他建議穩定幣初期可與台灣傳統金融業共存,但他幽默地表示,若某天「川普突然說買半導體要付穩定幣」,那法規進程或許會「稍微快一點」。
他最後也提及穩定幣與保險結合的潛力,例如透過AIoT牙刷監測刷牙習慣,表現良好者可獲保費折扣或穩定幣獎勵,以及利用AI鏡頭檢測皮膚癌等應用。這些都顯示AI和區塊鏈技術結合後,可為金融服務帶來更多創新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