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创新是指以前不存在、只有在新科技范式下才可能出现的东西。在Web3世界里,我们一直在问:什么才是真正“原生”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的创新?
Fred Wilson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里给出了一个经典的框架:
“原生”是指那些以前完全不可能存在、只有在新平台出现后才有的机会。比如,把新闻推送到手机上不叫“原生”,因为初创公司很难比CNN更擅长做“手机上的CNN”。
这个思路很犀利:真正的“原生”创新,只有当新界面彻底改变我们与系统的互动方式时才会出现。套用到Web3,我认为稳定币(尤其是用在支付和银行业务上)是加密世界里最“原生”的创新之一。界面变革带来聚合机会金融领域的每一次变革都始于一个新的用户界面。
这些界面初期会有摩擦,但也会通过重新定义价值的发起、验证和结算方式,带来“聚合”机会。
🔹卡时代:信用卡取代现金,成为新的支付界面。
🔹数字时代:数字钱包(如PayPal)成为电商的支付界面。
🔹Web3时代:稳定币正在成为“银行”的新界面。
1)卡时代🔻
Visa和全球网络的诞生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消费需求暴涨。消费者想要更顺畅的支付方式,于是信用卡应运而生。1950年,Diners Club开了先河,后来有Amex和MasterCard。
但早期信用卡系统是割裂的。一家银行的卡可能在另一家商户的网络里用不了,缺乏真正的互通性。
1958年,美国银行推出了BankAmericard,通过授权机制连接银行和商户,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系统。到1976年,它变成了Visa,一个聚合了碎片化支付的全球网络。
2)数字时代🔻
PayPal和在线商务的界面1990年代末,eBay的崛起带动了跨境、P2P贸易。但支付系统跟不上:买家不想直接分享信用卡信息,还要面对外汇和汇款的麻烦。
PayPal抓住了机会,通过基于邮件的转账和快速开户,降低了支付摩擦,嵌入了互联网原生的经济体系,成为在线支付的霸主。
3)Web3时代🔻
稳定币作为价值流动的界面那么,Web3里什么是“原生”的?在这个世界里,数据就是钱,钱就是数据。
传统金融系统把信息和价值分开:SWIFT只负责发送支付指令,实际结算要通过复杂的银行网络,耗时长、成本高、不透明。
区块链把信息和价值合为一体,价值可以像信息一样流动。这开启了一个可编程、可组合的金融设计空间:
🔹无需信任:每笔交易都可以在链上验证。
🔹无需许可:任何人都能开发和使用金融服务。
🔹互操作性:资产可以在不同协议和链之间自由流动。
稳定币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它们已经成为加密经济中存入、赚取、借贷和消费的原生界面,实际上就像一个新型“银行界面”。
📍从界面到网络:稳定币成为新的流动性层
就像信用卡在Visa出现前是割裂的,今天的稳定币也由不同发行方以不同策略和后台运营,彼此碎片化。但它们都在竞争成为加密金融体系的默认流动性层。
大玩家们已经开始行动:
1️⃣Ripple花12.5亿美元收购Hidden Road,力推RLUSD进军机构市场。
2️⃣Circle推出面向B2B的Circle Payments Network,专注结算。
3️⃣MasterCard联手OKX打造端到端的稳定币支付通道。
4️⃣Visa和Bridge合作,支持稳定币数字数字卡。
5️⃣Stripe推出稳定币原生账户,服务全球开发者。
没人想错过下一个“Visa”式的聚合机会。
📍窄银行化和存款逃离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 Act》为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稳定币铺平了道路。这短期内会吸引更多银行进入稳定币领域,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传统银行的存款逃离。
如果用户可以直接在链上存钱、赚钱、借钱、消费,而且资产还能即时结算并产生收益,为什么还要把钱存在传统银行?
未来,传统银行可能沦为“ATM”——仅作为法币和加密货币之间的“上下匝道”。比如@fraxfinance 正在打造frxUSD,试图成为一个通用的、跨链的稳定币基础层。
就像PayPal当年从支付处理器手中抢走交易量,稳定币可能开始从银行吸走存款。未来的银行可能是“窄银行”模式:只负责托管和跑通道,信贷创造则转移到其他地方。
📍稳定币的黄金三角
稳定币从交易工具演变为加密经济中存入、赚取、借贷、消费的原生界面,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流动性层——可编程、可组合、全球通用的货币。
但要成为默认的“钱”层,不只是信任或速度的问题。稳定币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难题,这三个难题传统银行通过基础设施、监管和规模解决了,但在加密世界里,它被称为稳定币策略的黄金三角:
🔹获取供应:稳定币的流动性从哪来?能不能快速、可信地接入大量闲置资本?
🔹掌控渠道:稳定币怎么被用起来?你能不能控制关键的分发点,比如交易所、经纪商或Web2场景?
🔹设计收益:能不能打造可扩展、合规的收益策略,满足用户、合作伙伴和监管?
大部分稳定币项目能做好一个,少数能做好两个。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同时搞定三者的项目。
————————————————————
1、 获取供应:抢夺闲置资本的竞赛🔻
稳定币的赢家是那些最先解锁“困住的美元”的人。流动性不是无限的,这是一场速度赛,谁能最快从最大、最未被利用的资本池中吸金,谁就赢。以下是赛道上的几个方向,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
1️⃣加密大户/玩家:这是最快动起来的资金来源。比如@ethena 。通过加密大户、玩家和杠杆交易者在交易所和DeFi上起步。
2️⃣协议金库:规模大、粘性强。比如@buidlfi 的2.8亿美元TVL只来自69个钱包,前两大金主是@ethena_labs 和@SkyEcosystem 。稳定币正成为加密原生机构的储备资产。
3️⃣企业资金:从RWA项目到区域性金融科技公司,大家都在追逐企业金库和跨境汇款网络。比如@USDX 在这块有早期进展。
4️⃣跨境支付浮动资金:稳定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支付通道。加密的互操作结算层里的“困住”流动性是个天然的资金来源。看好@codex 。
5️⃣银行通道:《Genius Act》后,银行可以直接参与稳定币基础设施。@fraxfinance
是首批进入这个赛道的玩家。
————————————————————
2、掌控渠道:分发决定命运🔻
分发是护城河。谁能掌控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体验——钱包、交易所、经纪商或商户网络——谁就能锁定使用量和防御力。目前有两大策略:
——分发方变发行方:
🔹@PayPal 推出$PYUSD,直接用自己的支付生态赚钱。
🔹@stripe 推出支持Bridge发行的USDB的稳定币账户。
🔹 @CumberlandSays 的@Hashnote_Labs 推出USYC,一种背靠美国国债的收益型稳定币。
🔹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和富国银行也在探索联合发行稳定币。
——掌控中心化金融分发:
🔹@coinbase 是@circle 的USDC的关键分发引擎。
🔹@Binance 用$FDUSD取代$BUSD,作为内部结算代币。
🔹@ethena_labs 通过接入@Bybit_Official ,快速推广USDe。
🔹@Ripple 收购Hidden Road,深入机构经纪网络。
————————————————————
3、 收益策略:设计稳定币的收益曲线🔻
除了信任和流动性,稳定币还得靠收益来竞争。但收益设计有个经典权衡:高回报会限制扩展性。
目前的收益策略分为三大类:DeFi/CeFi收益型稳定币:
1️⃣通过高收益吸引资金,但风险管理和监管复杂。比如:
——Ethena:从delta-neutral策略起步,扩展到资产管理和支付解决方案。
——Perena:Solana上的“稳定银行”,与外部金库合作,多元化收益来源。
——CAP:通过restaking和富兰克林邓普顿的资产管理为稳定币持有人创造收益。
——Resolv:从delta-neutral扩展到多类加密收益,用RLP代币隔离风险。
——Falcon:DWF Labs支持的合成美元协议,用反向delta-neutral策略。
——StableLabs:USDX通过多币种套利保持delta-neutral的美元头寸。
2️⃣国债型稳定币:适中收益,机构级结构。Ondo和Hashnote通过货币市场基金(MMF)代币化美国国债,平衡合规性和可组合性。
3️⃣法币背书型稳定币:无收益,最大规模。USDC、USDT、FDUSD、PYUSD通过交易所和支付通道占据分发优势,靠链下浮动资金赚钱,用户的激励最少。
📍总结:
稳定币重塑货币体系就像Visa把商户和银行的关系抽象为一个通用结算层,稳定币现在把银行的存款层抽象为一个开放的API。这彻底改变了银行业的界面。在这个界面变革中,蕴藏着机会:用稳定币作为核心操作系统,从头重建货币体系。
赢家将是那些能同时搞定供应、渠道、收益三者的玩家。他们将定义Web3的“钱”是什么。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YettaSing/status/1942238646754738676?t=_jKbJyi0R1IoTynVLQzD8A&s=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