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推比特幣現貨ETF、永續合約嗎?專家齊聚討論!
自從 2024 年推出以來,比特幣現貨 ETF 已成為美國機構佈局加密貨幣領域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數據顯示,光是貝萊德 就管理了超過 70 萬顆比特幣,正逐步逼近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 的持有量。
比特幣 ETF 熱潮也不只局限於歐美地區,香港是最快推出本地比特幣、以太坊現貨 ETF 的地區,而韓國新總統李在明 也喊話推動 ETF,那台灣呢?
在昨日(7/8)由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舉辦的「2025 虛擬資產大未來—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上,邀請產官學領域多位專家,就討論了台灣加密貨幣現貨 ETF 議題,以及推出衍生性商品的可能性、優勢與阻礙。
延伸閱讀:
比特幣ETF有哪些?台灣能買?一次看懂比特幣ETF
國泰:台灣比特幣現貨ETF最大難關是法規、定義
在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是一種設計成追蹤比特幣價格表現的產品,好處是無需創立比特幣錢包或處理私鑰問題,由 ETF 發行商委託或自立機構託管比特幣,適合傳統與機構投資人參與。
但同樣的模式套用在台灣,首先可能會遇到法規方面與觸及 ETF 產品定義的挑戰。
國泰投信投資長鄭立誠指出,在《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中,有關 ETF 的部分寫道:指數股票型基金與 ETF 標的指數的成分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及其他經本會核准之有價證券。
而《證券交易法》又提到,有價證券除了政府債券、公司股票、公司債券之外,還包括其他能被主管機關核定的有價證券。
因此,台灣是否能推出本土的比特幣現貨 ETF,主要問題在於加密貨幣是否能被認定為「有價證券」。但鄭立誠指出,像比特幣這類在區塊鏈上原生的加密貨幣資產,是否能符合有價證券的傳統定義,就要打上一個問號。
圖源:加密城市攝影 國泰:台灣比特幣現貨ETF最大難關是法規、定義
事實上,目前黃金在台灣也沒有「黃金現貨 ETF」可供投資,現有產品都是錨定國外黃金期貨合約的期貨型 ETF。
再來,ETF 通常是指投資一籃子產品,不能夠集中在同一產品上面,即便推出了一檔美國公債 ETF,它的標的指數成分仍需要包括多檔債券加總。
鄭立誠認為,在還沒克服以上 2 大問題之前,要在台灣發行比特幣現貨 ETF,可能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政府優先考慮沙盒,學者鼓勵業者多跟機構合作
目前台灣還沒有本土比特幣 ETF,但想投資比特幣 ETF 限制又多,初期只有專業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方式,投資海外的各類加密貨幣 ETF。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副教授林盟翔認為,政府正在謹慎看待加密貨幣 ETF 等衍生品,仍會以沙盒、試辦的措施為核心逐步推進,因此鼓勵虛擬資產服務業者應跟金融機構多多合作。
即使國外已經開始把比特幣 ETF 跟黃金 ETF 做比擬,但從監管的角度來看,任何金融商品背後的風險都是需要考量與事先把關的,如果最終要把商品推向散戶,那麼相關的法治與金融教育方面是否能跟上?
林盟翔透露,目前看到的台灣加密專法《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中,針對穩定幣的內容確實偏保守一點,但背後原因也顯而易見,因為穩定幣涉及的是法幣最終的價值,如果無法確保穩定幣能與法幣產生確切的鏈結,那麼最終穩定幣可能一文不值。
延伸閱讀:
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懶人包》違反1規定恐罰2億,牌照罰則重點整理
他也建議,在加密專法推進與加密貨幣衍生品議題中,如果有虛擬資產服務業者想進場搶潛在商機,可以先從託管、風險預告書、KYC、打擊詐騙與金融教育等方面著手,在與主管機關討論 ETF 相關規定時,先不從修法而是先從函釋的方式來做溝通。
台灣若開放本土比特幣ETF,潛在商機與挑戰是?
如果台灣真的開放本體比特幣 ETF,會順利成為吸引投資人進場的商品嗎?
遠東商銀 AI 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戴松志指出,台灣人熱愛 ETF 產品,隨便一檔 ETF 新產品都能吸引驚人的資金,背後原因是台灣擁有很多高淨值客戶。銀行握有這些客戶,並擁有合規、高資本與高信任等優勢,更有助於讓這些人進場。
戴松志表示,目前高淨值客戶想合規地進入加密貨幣市場,尤其是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等領域,台灣是處於服務空缺的狀態。如果未來能夠開放相關產品,對於台灣銀行與本土業者來說,是很大的機會。
但在台灣加密專法還不明確的情況下,銀行要進場就得顧慮很多因素,尤其是在保管資產與合作業務方面的責任歸屬。例如與交易所合作,但該交易所被駭,責任將歸屬於誰?
另外,銀行業在區塊鏈領域方面,有很大的技術人才斷層問題,因為大多數熟悉區塊鏈的人才,都會優先選擇區塊鏈原生公司,而非進入銀行。而且,銀行業界內部也還在建立對加密貨幣領域的信任,中間還需要經歷相當多溝通與嘗試。
延伸閱讀:
中信、聯邦也獲准入局!銀行如何保管加密貨幣,試辦重點一次看
國泰金控試驗發行鏈上債券!負責人親揭策略,RWA風潮也吹到台灣
幣託點出台灣缺乏衍生品,MaiCoin呼籲有序開放
從本土交易所的角度來看,台灣一直缺乏衍生品交易業務,也喪失了很多留住客戶的機會。幣託集團執行長兼 VASP 公會理事長鄭光泰透露,他們正在努力與政府溝通,探索開放相關產品的機會。
圖源:加密城市攝影 幣託點出台灣缺乏衍生品,MaiCoin呼籲有序開放
鄭光泰指出,加密貨幣衍生品其實幾年前就開始發展,許多人在進入幣圈時也最常先接觸槓桿期貨、永續合約等產品,而他們在透過本土交易所轉出資金到其他境外平台後,會不會再回流到本土交易所就很難說。
他還透露,本土交易所的手續費大約落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左右,而很多手續費收入都用在風險控管與人事上,在風控與合規方面的成本非常高。
因此,如果台灣能夠開放衍生品交易,對本土交易所來說是很大的機會,並且也能為投資人創造安全地交易衍生品的環境,而非冒險使用不明的境外平台,若不幸遇到詐騙平台,還可能產生財務損失。
MaiCoin 集團執行長劉世偉則表示,台灣虛擬資產市場如果想要長遠、穩健發展,衍生性商品業務的開放是關鍵一步。
劉世偉期盼政府能將其納入整體產業發展規劃,並建議可先從風險較低的雙幣理財產品試辦起,再循序漸進開放 ETF 等其他衍生性商品業務。政府也可藉由試辦過程觀察市場發展情況,作為未來完善專法草案的參考依據。
『台灣能推比特幣現貨ETF、永續合約嗎?專家揭最大難關與優勢!』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