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將引爆技術恐慌、輿論海嘯,炸出一個歷史性的底部。 (前情提要:微策略回嗆「比特幣量子攻擊」,Michael Saylor:杞人憂天,若成真Google、微軟會先倒 ) (背景補充:Adam Back防量子電腦「破解比特幣」:建議用SLH-DSA整合Taproot ) 從現在開始,你需要記住一個新名詞:Q-Day,Quantum Day(量子日)的縮寫。這是加密行業對「量子電腦可以實際破解比特幣私鑰」那一天的稱呼。不是科幻,不是遙不可及,而是真真實實、逐步逼近的技術節點。 Q-Day 的意思是,當第一臺能執行 Shor 演算法、足以破解 ECDSA 私鑰的通用量子電腦上線時,比特幣的堅固外殼將被鑿出裂縫。IBM 給出的時間表是 5–10 年,Google更樂觀,聲稱自家 「Willow」 晶片或在 2030 年前就能勝任 (來源 investopedia.com)。 一旦這一天到來,那些曾經暴露過公鑰的比特幣地址將失去安全性 —— 攻擊者只需幾小時就能推匯出私鑰並竊取資產。約 400 萬枚 BTC(接近全網 20%)將暴露在風險之中。 這就是 Q-Day: 一個所有冷錢包持幣者都不該忽視的時間炸彈。 不過,真正的危機,從來不只是恐懼,它也可能是下一個牛市的起點。 歷史也已經告訴我們,每一次看似末日的技術衝擊,往往都為冷靜的買家留下地板價 —— 網際網路泡沫、次貸危機,甚至 FTX 崩盤都是如此。比特幣的量子危機也不會例外。 當然,首先我們應該確認一下比特幣的量子危機是否真正存在? 1. 為什麼量子危機是真危機? 成也公鑰,危也公鑰。 比特幣的量子危機,是一場由科技進步親手造就的危機。而它的核心,正是比特幣賴以存在的基石 —— 公鑰加密演算法(Public-key Cryptography)。 公鑰加密是比特幣安全體系的基石。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允許你把「鎖孔」公開給全世界(公鑰),而只有你自己掌握「鑰匙」(私鑰)。 上圖中,Alice 想給 Bob 傳送一條資訊。她用 Bob 的公鑰加密,生成一串看不懂的密文。只有 Bob 拿著自己的私鑰,才能解密還原原文。這意味著: 哪怕資料在傳輸過程中被截獲,只要私鑰不洩露,資訊依然安全無比。 這一機制,讓比特幣具備了「任何人都可以給你打錢,但只有你能動用」的特性,也奠定了它「去信任」執行的密碼學基礎。 因為,比特幣使用的是一種名為 橢圓曲線數位簽名演算法(ECDSA) 的加密系統。在經典電腦面前,ECDSA 幾乎是牢不可破的 —— 想從公鑰反推私鑰,需要做 2¹²⁸ 次運算,超級電腦算上幾千年也白搭。 但量子電腦完全不同。 它並不是「跑得更快」的經典電腦,而是執行完全不同物理規律的裝置。 如果你給它一把能執行 Shor 演算法的量子機 —— 它可以在數小時內,從公鑰中反推出私鑰。這就像用時光機器打開了一個密封了 15 年的保險箱。 換句話說:比特幣的安全,不是被「駭客」威脅,而是被「科學進步」威脅。 這才是最令人焦慮的地方。 這不是某個攻擊者的意圖,而是未來某一天「必然到來」的結果。沒有人能阻止科技變強。當足夠強的量子電腦誕生時,任何曾暴露過公鑰的地址就等於已經暴露了自己的私鑰 —— 哪怕是 10 年前簽過一次名,也會在 Q-Day 被「開鎖」。 根據 2025 年 Deloitte 報告,約 400 萬枚 BTC 易受攻擊,佔總流通量的 20% 左右,價值超 400 億美元。分解如下: ~200 萬枚 BTC 在 P2PK 地址,這些地址直接暴露公鑰,易受攻擊。 ~250 萬枚 BTC 在重用 P2PKH 地址,重用後公鑰暴露。 而真正雪上加霜的是:比特幣是一種不可逆的資產。一旦私鑰被竊取,資金被盜走,不會有人幫你追回,不存在「凍結帳戶」或「密碼找回」。 所以說,量子危機不是科幻故事,也不是遙遠假設。 它不是敵人的武器,而是我們自己埋下的未來炸彈 —— 正靜靜地躺在我們腳下,等著 Q-Day 的那聲巨響。 你可能想問,這麼大的危機,比特幣能抗住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量子危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比特幣,而是逼著懶惰的比特幣社群加快自我進化的步伐。 2. 為什麼比特幣能抗住量子危機? 因為比特幣的強大,不止於加密演算法,更在於它的自我進化能力。 比特幣不是一套寫死的程式,而是一種由全球共識維護的「活系統」—— 其協議可以升級,其安全模型可以調整,其社群可以提前做出反應。量子危機,恰恰正在催化這場變革。 2.1 比特幣的大多數資產目前仍是「隱身」的 量子計算攻擊者並不能直接破解所有比特幣地址。 它只能破解那些已經在鏈上暴露過公鑰的地址,也就是說 —— 你曾用這個地址簽過名、轉過帳,才有被攻擊的可能。 截至 2025 年 7 月 1 日,比特幣流通量約 1988 萬枚(CoinMarketCap: Bitcoin Supply),減去 400 萬易受攻擊,剩餘 1588 萬 —— 它們不是「明鎖」,而是「謎題」。破解這些地址,就不是幾小時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 Grover 演算法下暴力破解雙重hash(SHA256 + RIPEMD160),即便使用理想化的通用量子電腦,也需要 2⁸⁰ 次運算,相當於數萬年的時間。 換句話說: 只要你的幣從未花過,暫時就是安全的。 2.2 已有量子抗性加密方案可以替代 ECDSA 目前全球密碼學界已經開發出多種抗量子簽名演算法,並被納入 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量子密碼標準化計劃中。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 Dilithium(基於格的簽名) Falcon(小巧快速,適合嵌入裝置) SPHINCS+(不依賴任何數學難題,屬於hash簽名) 這些演算法已經在比特幣開發者圈中展開測試與實驗,包括通過 BIP-360 提案 為 Taproot 新增多種抗量子簽名模板,也有開發者呼籲恢復早期指令碼命令(如 OP_CAT)以構建更靈活的量子安全合約。 也就是說,工具已經有了,就等社群決定什麼時候升級。 2.3 現實中的 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