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Yap-to-Earn」,還是「Earn-to-Leave」?

在 Crypto 世界,「注意力」正逐步變成一種可以被標價的資產。而 Kaito,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崛起的 InfoFi 明星項目。背靠 Dragonfly、紅杉等頂級資本,Kaito 一度被視為「資訊金融化」的革新者。

然而,短短數月過去,越來越多聲音開始對它的演算法機制、生態影響提出質疑。Kaito 想用 AI 演算法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但眼下,社群似乎先失去了耐心。

創作者生態被破壞?

水文問題,自 Kaito 推出 「Yap-to-Earn」 機制伊始,便飽受爭議。X 平台上充斥著風格雷同的「產業深度剖析」帖,表面上滿是專業術語與結構化分析,實則內容空洞、互動內容流於形式,低效、重複、為博收益而生。

社群成員 @0xcryptoHowe 曾用「Crypto 版電梯廣告」形容 Kaito 的傳播機制。他指出:「Kaito 的長尾流量效應,本質就像電梯廣告,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不斷地重複內容,在不同時間段輪番推流。」對於受眾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快速記憶和曝光的方法,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平台被「同質內容」佔據,KOL 們被演算法推著反覆產出,最終形成的是一個資訊閉環——如同被鎖在一部永不停歇播放廣告的「密閉電梯」中,難以接觸到真正有價值的新內容。

圖源:ChainCatcher

與此同時,Kaito 的機制被不少人質疑在「白嫖」中腰部創作者的流量。加密 KOL @connectfarm1 就曾指出,一些本身單條內容價值 500U 起步的中腰部帳號,因為 Kaito 卻甘願接受遠低於市價的報酬率。這種策略在現實中不僅壓低了內容的真實價值,還讓部分創作者只能發揮 50% 甚至更低的表達力。

Kaito 或許正在將內容創作的評判標準變得單調,把創作者綁進一個以「演算法」和「分數」為導向的系統。正如社群使用者@0xBeliever 所言:「kol 的評判標準有很多,但是 kaito 出現讓它變得有點單一」。

團隊頻出紕漏

除了機制爭議,Kaito 團隊近期在營運層面也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3 月 16 日,Kaito AI 及其創辦人 Yu Hu 的 X 帳號被黑,團隊成員 Sandra 在 X 平台發文稱,「攻擊者選擇在 Yu Hu 所在時區的深夜發動攻擊,趁其熟睡時控制了帳號」。

緊接著在 4 月 27 日,創辦人 Yu Hu 發文稱,平台不小心將新演算法回填至過去 12 個月,導致使用者看到較長期時間窗口,同時前端數據出現不完整的情況。

雖然兩起事件本身並未造成嚴重後果,但接連出現的小瑕疵也引發了大家對其穩定性的關注。

圖源:ChainCatcher

「重關係」的演算法爭議

Kaito 的核心賣點在於其 AI 驅動的內容評分演算法,聲稱能夠識別有價值的 Web3 內容。然而,隨著使用者使用的深入,這套演算法卻頻頻引起爭議。

使用者 @Jessethecook69 在短短 24 小時內,僅憑三篇「擦邊」內容,就登上了 Kaito Yapper 榜單全球第九、中文區第一的位置。這不禁讓人質疑:這樣的演算法,是否真的在篩選有價值的資訊?

不少使用者指出,Kaito 對閱讀量權重較低,演算法更側重高影響力帳號之間的互動表現。糟糕的是,部分 ICT(Inner Crypto Twitter)開始「抱團」,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演算法傾斜。

加密 KOL @sky_gpt 直言,Kaito 的演算法本質上是為搶佔 KOL 機構市場設計的,嚴重損害了普通創作者的生態。他指出,自己撰寫的一篇 30w 的幹貨內容,與一個項目花錢買榜的 2k 廣告帖獲得的評分幾乎相同,而非 Kaito 相關內容則在演算法中被系統性壓制。「榜單前 50 的 KOL 吃得盆滿缽滿」,他寫道,「Kaito 正在斷絕新人崛起的路徑」。

圖源:ChainCatcher

當新人被困於演算法的隱形天花板,當創作者被迫迎合演算法偏好,我們不禁要問:一個由 AI 驅動的內容平台,究竟是在重塑資訊秩序,還是在複製舊有的權力邏輯?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原文作者:Fairy,ChainCatcher

『Kaito爆爭議:演算法引發灌水文,Yap to Earn變成賺完就跑?』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