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日印的国民性格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实是和各自的地理因素有巨大的关系。
先说日本,特点最鲜明。日本古代农村的的特点是几个:
1/多山,土地互相之间间隔远,村落之间基本无协作和利益冲突,自给自足
2/ 自然灾害多,要求村民高度协同抗灾
3/日本是温带气候,降雨量有限,主要靠灌溉和精耕细作,这对村落的协同性进一步提高要求
所以日本的特点就是:高度协同性。
在这种���况下,发展出的文化就是高度一致,乃至出现了类似“村八分”这样的文化,将思想异端者社会死亡,排除出集体。
也因此,日本在高度协同定位制造业如鱼得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出jit 等生产模式。
再说另一个极端,印度。印度古代的地理气候特点如下。
1/ 村落之间被自然阻隔,这点与日本很像
2/ 但是印度分雨季和旱季,稻子主要是雨季靠天吃饭,旱季则干脆放弃,因为蒸发量大,在旱季时河里水也不多。因此印度的庄稼不需要精细灌溉(协同),各顾各。
在这种:高度去中心化/低协同的模式下,土地逐渐集中,因此发明出种姓制度以固化阶级,减少摩擦。
所以印度人的协同性很差。
其实观察一个东西就知道,就是火车准点率。
最后说中国,中国则不同。大平原为主,大江大河贯通全国,因此一个特点是流动性高- 这导致血缘成为重要的联系纽带。
村落内部需要一定协同,但对灌溉时跨村落的协同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官府的力量,兴修水利,调解纠纷(争水)。
这种小集体的协作/流动性,发展出来面子文化。面子就是社会地位,但面子是实时的,是流动的。你可以今天有面子,但你明天做了“错事”也可以没面子。
为什么农村婚丧要大操大办?这就是面子,这就是地位。
总之,中国人在小集体的协作上介于日本和印度之间,但是在大群体的协作上则更有优势。
推而广之,是否理解为什么日本米价居高不下,印度战斗机开着雷法就敢直接往上冲当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