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消息引发了加密圈和金融圈的热议:京东旗下京东科技在北京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与稳定币系统,并计划推动与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科技巨头正式进军稳定币赛道,也再次引发一个关键问题:
稳定币+支付系统,会是企业的“新提款机”吗?普通企业能不能轻易进入?
一、稳定币进入黄金时代?
截至2025年,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0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5年内有望达到3万亿至5万亿美元。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全球金融效率转型的刚需。
目前稳定币市场格局大致如下:
Tether(USDT):市值超1000亿,占据68%份额,以交易所和跨境支付为核心场景;
Circle(USDC):350亿美元,主打合规与企业级支付合作;
PayPal(PYUSD)、Stripe、Visa等传统支付巨头纷纷布局;
Ethena(USDe)等DeFi项目带来“利率型稳定币”新玩法。
稳定币本质是“数字化的银行结算资产”,在区块链账本中具备跨境秒结、成本极低、无需中介等天然优势,一旦配合支付系统,能直接颠覆现有金融基础设施。
二、为什么企业都盯上了“稳定币+支付”?
利润空间巨大
以Tether为例,仅靠将储备金投资美国国债,2024年就实现了超130亿美元的净利润——这是纯金融利差和流动性收益,并非投机。高频支付带来的资金沉淀越大,利息收益就越高;
企业还可拓展转账费、平台手续费、兑换差价、稳定币贷款等业务。
支付闭环与生态控制权
支付本质是控制用户流和资金流,稳定币是把“支付宝”内嵌进区块链。一旦发行成功,企业不仅能掌控支付,还能拓展到信用评估、理财、分期等生态服务,建立“链上超级App”。跨境金融的法币“替代层”
在全球结算、B2B跨国贸易、Web3支付等领域,稳定币逐渐取代SWIFT等传统中介,成为“数字时代的清算层”。
三、那么问题来了:谁都能发稳定币吗?
答案是:并不容易。
以下是进入门槛:
项目
要求
技术壁垒区块链基础设施、智能合约安全、跨链结算能力等都需要强大支持合规门槛需要金融牌照或合规备案(尤其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资产储备发行1美元稳定币,必须准备等值的高流动性资产(如美债),资金要求极高信任体系用户为何要用你的币?你的币值如何锚定?必须有信用背书清结算网络没有商户接入、没有支付渠道、没有交易所对接,稳定币就是“死币”
所以,虽然“人人可发币”,但能让币“用得出去”,才是护城河。
四、京东的动作释放了哪些信号?
京东科技选择从产业支付场景切入稳定币系统,而不是“纯金融投机”,说明它瞄准的是实业结算、跨境支付、零售供应链金融这些真实流通场景。
如果未来能结合京东的电商生态、物流体系、企业采购支付系统,稳定币将不仅是数字货币,更是产业互联网的结算工具。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认真考虑用稳定币代替原有的“企业网银 + 人工对账 + 汇率波动”的繁琐系统,真正做链上清结算。
五、未来是否还有红利机会?
有,但关键是方向:
行业稳定币:面向垂直行业的数字结算工具(如碳中和积分、游戏积分、工业品采购等)
区域稳定币:与东南亚、中东、非洲地区本地币种挂钩的稳定币,解决本地支付断层问题
合规+DeFi桥梁币:即将兼容合规牌照和DeFi生态,成为“监管友好型链上美元”
✅ 总结
稳定币+支付系统,是未来10年最具规模扩张能力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但它的门槛并不在技术,而在于信任、资产、合规与生态整合能力。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高利润但高门槛”的赛道。不是“谁发币谁赚钱”,而是“谁掌握资金流、结算权、使用场景,谁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