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我知道这很疯狂,但我们还是想试一试。在很早之前我就想写一本书,但无奈我定性不够,甚至钱都交出去了至今也没写出来。

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一开始还是为了给绿洲的会员做交付。

自打今年把绿洲重启并且更名为web3绿洲之后,我就在想怎么能玩点不一样的。

先是内部课的扩充,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了降低预期说是一周一节课,结果现在哪周也没低于一节课。

后来想想可以给会员上一点闭门访谈,去掏一掏嘉宾的兜,搞点干货给大家分享一下,所以前段时间就请了高朋来做分享,并且掏了一些网格策略给大家做参考。

图片

再往后想了想,我们讲那么内容其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不如做一个纸质版的内部读物,每个季度给大家邮寄一次,一方面可以复盘过去的精华内容,一方面也比较有仪式感。

目前web3绿洲的权益已经不仅仅包含这些了,甚至还包含线下的活动,5月18号第一次线下活动就要开始了,且绿洲会员可以带一个朋友免费参加。

图片在未来,web3绿洲更像是一个圈子,而不是听课的地方,这条路我们也还在探索之中。

说回这个纸质的刊物,因为对标红宝书,就暂时管它叫做绿皮书。

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可以给我们内部会员做福利,同步一下文章和课程内容就可以了。但在线下培训的头一天凌晨2点,橘座在群里发了一个问题:

其实我不太希望这个东西变成我们的广告手册,虽然我们输出了大部分的精华内容,但如果从会员的角度出发,是不是有一些其他人的好内容也在其中,会让这本书变得更有价值,且用户体验会更好一些?

第二天起来跟团队碰了一下,觉得这事儿能行,因为行业里确实有不少好内容,但都是零散的散落在网上,并没有人专门的收集整合这些内容。

从用户需求方面来说,如果能有人持续提供精品内容,自然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成本,且能够扩大自己对于行业的认知,因为能够被收录的内容起码都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所以绿皮书的定位,就从内部学习资料,变成了类似于行业内参。

跟大家同步一下进度,这个事情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已经筹备了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内容模块的梳理已经接近尾声,封面封底已经在设计中,排版和印刷厂也都已经安排好了。

预计五月中旬就能跟大家见面,第一批只印刷了500本,到时候来参加活动的会员都可以现场领走一本,首期内参我们也会送出去一部分。

但现在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刊物的名字叫什么。

一开始我们很随意的管它叫《绿皮书》,但是现在又觉得直接叫《WEB3绿洲》比较合适,今天在社群和朋友圈问了一下,也都有相当的人分别支持这两个名字。

说实话现在有点纠结,希望大家给点建议,或者有更好的名字也可以帮我们想想。

这就是很典型我喜欢做的事情:可以不赚钱,但必须有意义。

如果单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肯定会增加成本,不光是花钱,更要花时间花精力,且这个事情肯定是不盈利的。

自打3月份正式运营绿洲以来,会员人数并不多,大多是之前的老会员回归。

如果单纯是为了去给会员做交付,实际上我们已经做的还算可以,但在我看来,感觉还不够,没有到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期间也有人说,你现在总共就这么点会员,犯不上去费这么大劲,何况交付也是只高不低,白花这时间和钱干啥呢?

但这不重要,因为它有意义啊。

当下很多人都被漫天的信息和快速的节奏带的迷失了方向,也根本没有心思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和行业。

实话讲我不喜欢玩家每天在链上P来P去的,也不喜欢从业者们急功近利总是在想着如何塞满自己的腰包。

甚至很多真正关心行业,输出优质内容的玩家,却总是被淹没在段子、撕逼和黄推里。

web3仿佛变成了捞钱的机器,已经没人关心这个行业的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天我跟团队讲,我希望它能成为像《新青年》一样的刊物,能够真的影响一代人对于行业的理解和思考,能够用更远的目光去看看这个行业到底可能变成什么样。

在我看来,这是行业的复古思潮,这是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绿洲的对外标签,这是我们精神的载体,也是一个群体共识的见证。

币圈人不是只有炒币这一条路,币圈人他首先也得是个人,我们没期待能做的多大,但如果真的有朝一日它成为了web3华语印刷量最大的刊物,我觉得这个目标还是值得付出一下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样一本内参读物,到底叫什么好呢?期待你的答案。

我是橘座,web3绿洲创始人,加密资产找回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