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個加密市場被血洗,BTC 一度跌個好幾趴、主流與山寨跟著走弱,ETH 單日跌幅也相當有感,整體氛圍不算友善。這在各大行情網站都看得到,從媒體盤後回顧到即時報價,幾乎一面倒在談拋售、清算與避險情緒升溫。不過就在這種市況下,
$SUI 生態反而衝出了一個熱點:Momentum(MMT)。它是 Sui 上的 DeFi/DEX 樞紐,最近完成 TGE、交易所陸續上架,直接把討論度拉滿。
所以問題來了:
$MMT 會不會是大家口中「Sui 最後的拼圖」?
我的看法是——不是,但它是「很關鍵的一塊」。為什麼?
第一,MMT 的創新性在「整合度與體量」,不是敘事本身。
MMT 把交易、LP、借貸、LSD 這些功能揉成「一站式 DeFi OS」,這對 Sui 的流動性厚度是加分的;但就商業形態,它本質仍是基礎金融基建(DEX/流動性引擎),敘事與玩法大家並不陌生。好消息是:它把 Sui 缺的那塊「流動性樞紐」補上了;壞消息是:光有樞紐,還不等於能把 Web2 使用者帶進來。
第二,「出圈」不只靠 TVL 或上架熱度,還要靠應用的可感知度。
這波 MMT 的曝光確實替 Sui 打開更大的聲量(不否認這是好開始),但你要問「最後拼圖」——在我心中,那一塊應該是把 Web2 流量、真實娛樂需求,真的搬進 Web3 的那個協議層。也就是:不是只有金融人看得懂,而是一般玩家也願意用、願意留的那種。
為什麼我說「最後拼圖」更像 Jackson.io?
因為它把「協議做成媒合引擎」,而且媒合的是「遊戲 × 流動性 × 供應商」。
如果你熟 Hyperliquid:它是用鏈上訂單簿把「各種合約交易」標準化成一個可擴展的撮合層;Jackson.io 做的事情很像把這個「可擴展撮合的精神」搬到「遊戲協議」上。Hyperliquid 媒合的是永續合約品種;Jackson 媒合的是不同「遊戲類型」與「持牌合作商」+「LP」+「玩家」的三方互動。聽起來抽象?你就把它想成:「鏈上可以匹配任何遊戲類型的 Hyperliquid」。
為什麼 Jackson 一開始選「菠菜類型」的遊戲接入?不是因為只想做菠菜,而是這類型最能在早期、最快把 LP 盈利能力與三方協作邏輯跑明白(數據清楚、週期短、驗證快)。也因為合作方是持牌供應商,可以比較乾淨地測通分潤、清算、風控等協議流程。等底層把關鍵環節驗證完,接下來再把協議能力「水平擴展」到 RWA、TCG 這些更能觸達 Web2 使用者的場景——這就是他們下一步要宣布的方向,上線時程落在今年底到明年初之間。
那 TCG 為什麼重要?
因為卡牌本身就有「娛樂性 × 收藏性 × 二級市場流動性」。你看 Pokémon、MTG、遊戲王這些 IP,稀有卡能被長期定價,是因為共識與稀缺。把這種「現實世界已被驗證的價值」透過 RWA/鏈上所有權搬進來,玩家不必先理解複雜的 DeFi 模組,也能直覺感受到資產的「真實性」與「可交易性」。這條路,比起只堆 DeFi 拼圖,更有機會把 Web2 受眾 帶進來(這才是 Sui 要補的最後一塊)。
回到標題:MMT 是不是最後拼圖?
結論:不是。
它是很重要的「流動性與金融基建拼圖」,但能不能把 Web2 帶進 Web3,要看「應用層」能不能讓一般人有感。我更看好 Jackson.io 在這裡扮演「最後那一塊」:
用「遊戲協議作為媒合層」,把 LP、合規供應商、玩家有效撮合;先用菠菜場景把盈利與分潤邏輯跑順,接著往 RWA × TCG 延展;讓「本來就有現實流通價值的資產」真正上鏈,降低 Web2 用戶的理解門檻,把人帶進來、把資產留在鏈上。
MMT 讓 Sui 的金融肌肉更結實;Jackson.io 則有機會讓 Sui 的使用者與內容更「有生命」。拼圖要完整,兩塊都要,但最後那一下「出圈」的臨門一腳,水哥我會押 Jackson。
#MMT #sui #TCG #jackso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