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ME“美联储观察”数据将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推至97.8%的高位时,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尽数聚焦于华盛顿的议息会议现场。这一近乎确定性的预期,不仅是对美国经济数据的直接回应,更折射出美联储在多重矛盾中的政策权衡,其后续影响将沿着利率传导链条扩散至全球资产版图。
数据锚点:降息预期的核心支撑
通胀与就业的“双轨信号”,构成了此次高概率降息的核心逻辑。9月美国CPI同比上涨3.0%,虽较8月的2.9%略有回升,但仍低于3.1%的市场预期;核心CPI环比仅上涨0.2%,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同比涨幅降至3.0%。住房通胀的显著降温与核心物价的平稳运行,让美联储看到了通胀压力缓解的明确趋势,即便能源价格短期上扬,也未改变整体缓和态势。
就业市场的疲软则进一步强化了宽松必要性。10月非农新增就业仅1.2万人,远低于11.3万人的预期,创下2025年以来最低增速;尽管失业率维持在4.1%的低位,但主要依赖政府部门就业拉动,私营部门增长乏力 。这种“增长与疲软并存”的经济矛盾,迫使美联储不得不通过降息防范就业市场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与此同时,信贷市场的隐忧与政府停摆带来的不确定性,为降息预期再添砝码。地区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引发避险情绪,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4%,而政府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延迟发布,反而让市场更倾向于用宽松预期对冲信息迷雾。
内部博弈:激进与谨慎的政策分歧
在降息“必要性”已成共识的背后,美联储内部关于“幅度与节奏”的争论从未停歇。理事米兰的激进立场最为鲜明,他公开呼吁10月直接降息50个基点,直言当前货币政策“过于紧缩”,中性利率的下移使得政策立场与经济需求严重脱节,25个基点的调整速度难以缓冲潜在冲击。
这一主张遭到谨慎派的反驳。理事沃勒虽支持降息25个基点,但强调后续需“谨慎行事”,认为经济在增长与就业、投资与消费等多个层面呈现分化,贸然大幅降息可能引发通胀反弹风险。主席鲍威尔则保持中立,将政策路径定义为“一会一议”,既承认劳动力市场的下行风险,也未忽视关税政策可能带来的物价压力 。这种公开化的分歧,预示着此次降息或许只是政策周期的“起点”,后续路径仍需数据验证。
市场预演:资产价格的提前定价
高达97.8%的降息概率,早已通过资产价格的波动提前释放。美债市场率先作出反应,对政策敏感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3.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3.93%的四个月低点,凸显出资金对避险资产的青睐。摩根士丹利更是预测,随着降息落地,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年底将降至3.5%以上,G-10国债整体将迎来上涨行情 。
股市与汇市的预期同样清晰。市场普遍认为,若降息符合预期,美股有望延续涨势甚至再创新高,而美元指数则可能在流动性宽松预期下承压,100关口的阻力将进一步凸显。黄金作为传统抗通胀与避险资产,也已呈现回暖迹象,在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其配置价值持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可能成为间接受益者。美联储降息带来的美元走弱趋势,有望缓解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压力,推动全球资本重新进行资产配置。不过对于A股等“独立市场”而言,外部流动性宽松的传导效应可能受限,仍需依赖内部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未来迷雾:降息之后的政策挑战
尽管10月降息已几无悬念,但美联储的政策难题并未就此终结。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至2%的目标仍是核心疑问——核心服务通胀仍高于目标水平,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尚未完全显现,若宽松过度导致通胀反弹,可能重演上世纪70年代的政策困境 。
更关键的是,此次降息能否真正激活经济活力仍存变数。当前美国抵押贷款利率居高不下,普通家庭消费依赖“比价购物”维持,企业投资除人工智能领域外普遍温和,单一的利率工具或许难以解决结构性矛盾 。此外,若政府停摆结束后公布的就业数据超预期回暖,或三季度GDP增速显著高于预期,美联储后续降息节奏可能被迫放缓。
在全球层面,美联储的宽松举动将进一步拉大与欧央行、日本央行的政策差距。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以保留政策弹药,日本央行加息预期降温,这种全球货币政策分化格局,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从CME数据的高概率预期到议息会议的最终决议,美联储的降息靴子即将落地。这既是对当下经济压力的回应,也是对未来风险的提前防范。但对于市场而言,真正的考验并非降息本身,而是能否在宽松周期中找到兼顾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毕竟,每一次政策转向的背后,都潜藏着资产定价逻辑的重构与市场格局的重塑。
$COAI
$ZEC $F #加密市场回调 #巨鲸动向 #中美贸易谈判 #法国比特币战略储备计划 #SECETF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