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一个常见场景:你要在两周后做一次 NFT 发售+抽签空投,峰值 10 万并发,目标是“不炸服、投诉率 <1%”。Caldera 的这套组合拳,能不能撑住?我按上线流程给出一个“可复用打法”。
T-14 天:压测与配额。 先用 Caldera 的测试环境跑一次“峰值脚本”:目标是把批次确认延迟 P95压到**<2s**,并验证同类交互费用区间不超预算。把所有失败重试路径(重签、重新提交)也压一遍,避免乐观偏差。
T-10 天:XR/可视化链路演练(可选)。 如果活动带直播或三维互动,接上 Mawari XR 指标,把延迟、抖动、掉帧率接入信誉系统。把高信誉节点加入主路由,把新节点降权在观察区。
T-7 天:合约“暗推+灰度”。 在小流量窗口发布合约版本,灰度 5% 用户;观察失败码分布、回滚率。若 P95 突然抬头,先调批次大小与时间窗。
T-3 天:冷启动预演。 真实带宽+真实钱包,模拟队列积压与恶意刷。开 1.2× 的 DA 储备(批次容量、写入频率),宁可冗余也别卡在峰谷切换。
T-0:发售与应急。 设定两条“红线”:连续2个批次 P95>阈值、失败率>阈值。一旦触发,马上执行“降速+分流”:降低单批次目标,把抽签写入改为分批记账;必要时把交互切到备用链记录排队凭证,售后合并结算。
为什么这套流程适配 Caldera?
DA 升级让“尾部时延”更可控,压测能更贴近实战;
XR 指标上链,把体验与激励绑一起;
社区军衔层级,能快速找到“重度用户样本”做灰度;
Rollup 即服务,切备用链的操作成本更低。
别过度迷信“100MB/s”,关键在计划内的失效模式:哪怕出问题,也要优雅降级,把用户留住,把投诉压住。
互动:如果只能选一个优先指标保底,你会保 A. 尾部确认时延 还是 B. 同类操作费用上限?写 A/B + 你的理由。@Caldera Official #Caldera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