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八点整,小酒馆准时开业,从投资黑话、创业故事、项目大起大落,到热点吐槽、空投套路、赛道预判……我们用AMA的方式,聊你想听,大咖云集!主题不设限,轻松聊Web3!面对监管政策变动、合规风向突袭——别慌!曼昆资深律师将为你亲自解读热点监管事件,带你洞悉趋势!

酒馆营业,请各位嘉宾介绍下自己吧!

小企鹅阿批: 

大家好,我是小企鹅阿批,2017年作为以太坊矿工入圈,曾在台湾最大的交易所及矿业公司工作。目前,我是繁中区块链品牌DA Labs及DA交易者联盟的联合创始人,算得上资深的水家人,同时深度参与了多个Sui生态项目。我个人不认为自己是Builder,像Kyrie这样的前辈才是真正的Builder,而我更像是一位Sui的爱好者。

2023年,我参与了OKX的Sui公售,以0.1的价格入场,随后在市场洗盘期间陆续加仓,成为水家人。2024年至今,我持续参与Sui生态的线下活动、线上项目及空投机会,深度体验了Types、Navy、Cetus、Haedal、SuiPlay等项目。

我很喜欢Sui生态在Twitter上的氛围,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社区。这个生态充满多元的声音,却又非常团结。每逢热潮,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展现出极高的热情。我很荣幸能在这个生态崛起的过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对此深感热爱。

Kyrie: 

我是Kyrie,目前在Typus Finance工作。我进入Sui生态的契机与FTX有关。在FTX事件之前,我在一家家族办公室负责区块链投资管理,并参与了一个基于Solana的期权项目。然而,项目上线不久后遭遇FTX事件,导致链上流动性枯竭。家族办公室也在FTX事件后完全退出加密货币领域,我们的加密货币团队因此面临解散。幸好,由我们的CEO Tommy牵头,核心伙伴们重组团队,继续寻找发展机会。

由于我们在Solana上有开发经验,团队希望找到一个能延续我们技术积累的生态,尤其是Rust编程语言方面的专长。经过与Aptos和Sui两方创始团队的沟通,我们认为Sui更符合我们的理念,最终选择了Sui。

我们很早就进入Sui生态进行开发。Sui主网于两年前的5月上线,我们从当年1月开始正式投入开发,专注于衍生品赛道。前两年主要开发期权产品,今年4月推出了永续合约。我们的产品设计理念非常注重透明度,因此尽可能将所有操作放在链上进行。待会可以再深入聊聊细节。

东东Robin: 

Kyrie老师分享了他如何进入Sui生态,成为资深Sui家人,也提到链上衍生品这一近期热门赛道。接下来请Miao老师介绍自己。Miao老师是曼昆的特邀作者。虽然一直有看Miao哥的文章,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Space上交流。

CryptoMiao:

大家好,我是CryptoMiao,坦白说不敢自称老师,因为我入币圈较晚,差不多是2022年底因ChatGPT上线需要办理U卡支付才进入,比Sui生态的起步时间稍早一些。入圈后,我毕业于财经专业,拥有律师资格证,之前在Web2领域从事股票、期权、外汇、期货等投资,也与曼昆合作进行Web3相关研究。进入币圈后,我开始学习专有知识,如滑点、V3池、磨损等,边看项目白皮书和YouTube教程边学。

2023年,我通过OKX以0.1的价格参与了Sui公售,购买了1万枚Sui。当时Sui刚上线(2023年5月),DeFi和DApp应用较少,首日价格约0.8,我前后以类似价格清仓。后来,作为使用者,我开始测评Sui链上生态。随着Typus、Navi、Scallop等DeFi和DApp项目逐渐发展,我重新回归Sui生态。此前,我主要在Solana和以太坊等EVM链上活跃。

我喜欢通过写作分享心得,在Twitter上分析Sui生态的DeFi和投资产品,探讨如何组合策略以实现最大收益,助力构建Sui的Web3社区。对我来说,Web3特别是Sui生态开启了新机遇。相比Web2,Web3提供了许多原本只有投行或机构才能使用的工具,如类似Pandle的PY/PT产品或股票期权。在链上,只要有资产质押并签名,就能使用这些工具,让我如鱼得水。

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我通过YouTube认识了Kyrie,比如在脑哥的节目中看到他。我一边体验Web3,一边撰写测评,逐渐有点像个Web3测评师,帮助更多人了解Sui社区和生态。

Q1:为什么选择在SUI上建设,而不是其他公链?其他L1公链对比,Sui的优势在哪里?

小企鹅阿批: 

我自己的主要玩Sui,其次是Solana,想稍微比较一下两者。对我来说,Solana像一个自由生长、野蛮发展的生态,而Sui则有Mysten Labs像园丁一样,准备好了土壤、灌溉系统和营养肥料,为生态的成长提供了基础要素。

比如DeepBook,这是一个链上订单簿协议,还有zkLogin,可以让用户直接用Google或Twitch账号快速进入生态,跳过助记词等传统加密领域需要理解的复杂内容。Mysten Labs通过这些基础设施,为整个生态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Sui生态中的许多应用都受益于Mysten Labs提供的这些基础支持来完善协议。这种贴心的准备,对项目方和用户来说,都降低了进入门槛,让更多人能快速融入Sui生态,参与游玩或投资。以上。

Kyrie: 

我的路径是从以太坊开始,之后进入Cosmos,然后是Solana,再到Sui。这个过程反映了我对产品迭代的转换体验。在以太坊,我最受不了的是高昂的Gas费,因此开始寻找成本较低的公链,进而接触到Cosmos和Solana。

在Cosmos,我认为它的设计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将独立链分离出来,又通过跨链桥串联,提供了较低的交易成本。尤其是通过IBC协议,跨链操作相对安全。然而,Cosmos生态较为分散,项目成长速度慢,整体氛围过于佛系,缺乏强有力的团队和产品。之后我转向Solana,喜欢它的低成本和高速度,但缺点是经常宕机。宕机问题在开发项目时尤为棘手,特别是我们的投资人无法接受。他们会问:如果在Solana上做期权交易,客户操作时遇到12小时宕机,如何清算?这个问题被许多VC反复质疑,我们难以给出满意答复。因此,在寻找高性能公链时,稳定性成为我们的重点考量。

在体验了一系列公链后,我发现授权机制存在问题。在传统链上,连接钱包后需要逐一授权,若项目被黑客攻击或智能合约出现问题,用户必须紧急取消授权,操作繁琐且不合理。而在Sui上,没有授权的概念。即使被攻击,黑客也只能影响流动性池内的资产,无法触及钱包中的其他资产。

对我来说,这种设计更符合人性。在众多高性能公链中,我认为Sui是目前最合理的选择,没有之一。它解决了授权问题,同时速度达标,无其他公链能与之匹敌。在Sui上开发两年来,尽管偶尔会遇到令人失望的地方,但答案显而易见:不用Sui,难道要用以太坊或波卡吗?能与Sui相提并论的公链并不多,我对Sui的信心随着开发深入而不断增强。

CryptoMiao:

从用户角度看,我跟Kyrie的观念一致,Sui的性能独一无二。相比EVM链,EVM做交易需授权流程,比如参与Alpha空投要刷积分,每次都得先授权,还要担心项目方被黑客攻击,需取消授权,伴随高手续费、磨损和较慢的交易速度。

我入圈晚,生活中习惯Web2支付系统,如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用以太坊时,每次交互还需查看Gas费低谷时段,简直不可思议。而Sui的代币交付成本基本不到1美分。另通过Evan、Adannie及Kyrie在脑哥节目等访谈,我了解到Sui基金会的投资理念和发展方向。

作为投资者,我持Solana、以太坊或Sui的代币,相当于投资这条链的“股票”。选择公链时,我主要看创始人。在二级市场,投资公司本质是投人,需看创始人是否愿为项目献身。Evan在访谈中说,他死在工位上的概率比骑马摔死高,体现对Sui的投入。反观近期热门新公链,如熊链,从社交媒体和访谈看,创始人缺乏明确目标和远大理想,我不太看好其前景。

我要感谢Kyrie和小企鹅这样的公链建设者。Sui的CB价低于1美元时,我在Twitter上几乎是中文社区唯一用户,接触的全是项目方人员。我认为,如果一条链不好用,不会有这么多建设者。Builder是链的第一层用户,最清楚链的优劣。若一条链只有某种产品用户多,但Builder少、产品种类少,说明它仅适合特定领域,缺乏更大雄心。

从切身感受看,用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后,我无法接受EVM的交互方式。就像用过淘宝后不会去线下商店,Sui对其他公链是降维打击,用过Sui就回不去其他链。Kyrie提到Sui宕机少,有笑话说Sui“只宕过一次机”。那次是代码Bug,而非底层逻辑问题,修复后或可避免。Solana的宕机源于底层逻辑Bug,可能难以完全规避。

东东Robin: 

最近我也非常关注公链的“日活跃开发者”这个数据。如果一条公链用户众多但缺乏开发者项目,前景感觉堪忧。还有个角度特别有意思,Miao哥和Kyrie老师都谈到,从投资者的角度愿不愿意投一条公链,Kyrie老师指出说公链如果频繁宕机,投资者可能存疑。Miao哥也提到如果公链缺乏强大推动力(如Sui基金会)投资者可能不愿入场。

麦格Meg: 

最初我是Cosmos生态的用户,觉得其IBC跨链协议、模块化设计和转账速度非常好用,跨链体验也不错。但这一轮牛市中,Cosmos生态表现不佳。

大家可能注意到,Cosmos生态不像以太坊的“周天子”模式,而是更分散的打法。碧泉曾分享一张生态图,展现其“放权”哲学:每个项目聚焦不同优势,各自发展。然而,这一轮二级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除了2023年上线的Celestia(TIA)短暂拉升外,其他项目几乎没有亮点。整个生态显得分散,缺乏凝聚力。

Cosmos通过质押吸引用户和开发者,但也出现争议。比如,部分创始人通过其他方式将质押的ATOM变现,引发社区强烈反响,对Builder和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较大打击。此外,ATOM创始人Jae Kwon频繁卖币的行为,就像以太坊基金会卖币导致市场下跌一样,给社区带来负面情绪。我之前参与ATOM质押拿空投,但到2023年底,我解质押了所有ATOM,之后不再关注Cosmos生态,觉得挺可惜。其模块化、IBC等理念非常优秀,但未能充分发挥潜力。

核心问题在于生态凝聚力不足。在生态崛起初期,应先集中力量打造能打仗的项目,吸引更多开发者,类似先中心化再去中心化的路径。Cosmos却一开始过于分散,后期难以凝聚力量推出亮眼项目。早期如Osmosis、Secret Network、Akash等项目曾有潜力,但如今声音渐弱,令人遗憾。

我想分享这段短暂的Cosmos经历,探讨大家对Cosmos的看法,是否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我就分享这么多

Kyrie: 

我补充一下Cosmos失败的两个理由:第一,代币经济模型设计糟糕;第二,缺乏主导力量。

在使用IBC跨链时,产生的费用才会归到ATOM代币。但如果不跨链,单条基于Cosmos SDK构建的链上交易再多,也与Cosmos代币无关,这是其失败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商业策略制定机构。没人听说过Cosmos基金会这个词,说明它缺乏类似Mysten Labs或Sui Foundation的引导力量。Cosmos和Polkadot在某种程度上是高度去中心化的拥护者,但有些人将去中心化理解为无所作为,认为只要产品做好,用户自然会来。他们认为提供优质公共财,方便部署协议,用户就应该使用。然而,币圈的最佳市场策略是造富效应:一人赚钱,带动十人,十人赚钱,带动百人,层层传递,吸引用户进入。比特币、Solana等生态的崛起,核心就在于造富效应,这是长期吸引用户的根本。讲再好的故事,没有造富效应也无济于事。

如果Sui价格一直停留在一美元,应该不会有如今的关注度,其本质仍需依靠造富效应。许多Sui开发者陷入误区,认为Sui在技术上是最合理、最优秀的选项,我对此也认同。但在生态多样性和造富效应上,Sui目前弱于Solana。Solana通过多轮发展,将公链流动性从链本身延伸到项目币,再到Memecoin,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生态洗礼,形成了成熟的Solana生态系统。

因此,Sui是目前最好的区块链吗?我认为是的。但它是否拥有最好的生态系统?目前还不是。这两者需区分看待,不能陷入过于浪漫的技术理想主义。Cosmos过去犯下的错误,我认为Sui已有所避免,这是其优势所在。

东东Robin: 

Kyrie老师提到Sui可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其中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很有趣:Sui背后有基金会主导商业策略。无论是推动社区凝聚力,还是通过代币经济学进行市值管理,基金会都能有效凝聚生态,持续推动发展,我很认同。

Q2:最近聊起Sui 很难不提起Cetus黑客事件,这个事件对Sui的影响是什么?是否会改变大家对Sui的信心

Kyrie: 

Cetus事件发生后,有三个确定的要点。第一,基础代码库可视为公共财,是最底层的infrastructure。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底层基础设施通常由政府负责,因为政府并非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福祉。Mysten Labs和Sui Foundation在这条公链中扮演类似政府的角色,是最高位阶。有人可能批评其去中心化程度不足,但暂且搁置争议。政府应主动承担公共财的责任。

目前,Mysten Labs正在检视Cetus事件相关的所有代码,进行针对性补强。接下来,他们可能会持续分配部分工程师,重新盘查底层代码,优化可优化的部分。

第二,insurance fund或bug bounty机制。两者不完全相同,但作用类似: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提交bug,稳定人心,推动生态发展。这应由Mysten Labs主导,但不是独自完成,而是与DeFi项目合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信任银行因为有政府监管,但监管之外还有细部机制,如商业银行需符合监管规定并购买保险,保险公司背后还有再保险公司,形成风险传递系统。我认为Sui生态未来也会出现类似机制。

第三,Cetus用户可能不愿听,但Cetus难以恢复之前的巨大市场份额。官方应意识到一家独大导致风险集中,并非好事。如果我是Sui Foundation或Mysten Labs,我会扶持多个项目。越底层的赛道,分散程度应越高。例如,DEX可能有五家,借贷协议四家,衍生品两三家,形成有序的DeFi架构。同时,通过第一点的代码安全补强,提升整体安全性。

未来一年多,Sui生态将经历洗牌调整。对于Sui代币持有者,无需过多调整投资策略。但如果将大量资金压在单一赛道的少数项目上,建议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CryptoMiao:

关于Cetus事件,我认为可从两个层面分析:场内参与者和场外观望者。场内是指已在Sui生态投资的投资者。Cetus占DEX生态60%~70%的份额,若如此大的流动性池被抽干,包括众多项目代币集中在Cetus这个DEX上,整个生态的流动性池都受影响,投资者首先会想:是Sui生态底层代码问题,还是Cetus项目代码问题?若Sui链底层代码有问题,可能需要大规模升级,影响链上所有项目和资金。若仅是项目层级问题,风险尚可控制。

机会也分两方面。首先,需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将重大风险控制到最低。俗话说,吃亏要趁早,年轻时亏几万、几十万感觉天塌了,但几年工作可弥补。若到五六十岁亏掉养老金,可能无法挽回。Sui生态尚在早期,此次事件应促使所有项目建立风险意识,排查自身代码,并设立白帽黑客的bug奖励机制。这为Sui生态敲响警钟,提醒项目方不能只专注快速发展、抢占用户,而忽视安全。安全如同医生或律师,平时不显眼,出事故才知其重要。

若应急预案处理得当,可挽回大部分损失。项目方需赔偿投资者,保护V3池和LP池中的资产。现在已有案例,证明可通过项目方或基金会垫付退还资金,弥补投资者损失。短期内可能有影响,但长期看,这能吸引场外的L2机构,如苹果、任天堂或微软。若Sui生态能接入这些机构的产品,但缺乏资金追回机制,L2大机构难以入场。相比之下,以太坊生态常被黑客攻击,资金被转走后以太坊基金会也无能为力。若Sui也是如此,美国的大型上市机构或民生机构难以放心入场。我认为Sui基金会的处理方式较为妥当。

Kyrie提到,Cetus作为DEX基础设施,其市场份额将逐渐降低。此前占60%70%,未来单家份额应降至20%左右,DEX赛道应有45家竞争。若一家倒闭,不至于抽干整个Sui生态的流动性池。这涉及底层逻辑风险,类似地基崩塌导致代币价格和上层项目全盘垮掉。因此,Cetus的市场份额必然下降。我参加过Cetus的中文Space,他们提到新的发展方向,如推出交易策略活动,宣称一个月翻100倍,表明他们在探索新产品。因为LP池规模不可能再维持如此之大,基金会也不会继续大力支持其池子,奖励会逐渐减少并分配给其他项目。

小企鹅阿批: 

我这边可以补充点,我同意Kyrie和Miao哥的观点。从DeFiLlama数据看,Cetus、Bluefin和Momentum目前呈现三强鼎立的局面。未来因各家战略不同,短期内可能仍按此模式发展。

关于Cetus事件,我想从社区角度分享看法。社区内有多种声音,一派认为Sui过于中心化,另一派以用户资产安全为出发点发表意见。以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项目,我觉得有些人像闽南话或台湾话说的“带喊烧”,即别人被烫到,自己却喊痛。Sui在处理此事时,通过半中心化的节点投票完成决策,并非一家独断。我们也看到两个节点投了反对票,这在我看来是合理的做法,体现了不同观点的存在。早期有些项目对此开玩笑,我认为不太妥当。这次事件值得每个人反思:当被盗事件发生时,对你而言什么最重要?希望听众们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重要,欢迎大家在Twitter上发表看法,传播自己的观点。以上。

东东Robin: 

老师用闽南语俗语“带喊烧”解释得很幽默,确实有时候局外人会难以感同身受。我也觉得Sui辛苦打造的生态若因Cetus事件导致众多用户资产受损,会严重打击信心。我们也看到了这次事件中,社区中出现两种声音:一派强调去中心化,另一派主张保护用户资产。所以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

Q3:很多人因为基金会的做法(冻结资金)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理念相违背,你们怎么看待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争?安全与去中心化冲突吗?

Kyrie: 

这题其实还是蛮难的,现阶段存在冲突,需在去中心化与产品体验间取舍。每个人的取舍比例不同,导致各公链发展路径各异。比特币高度去中心化,安全性极高,但几乎没有应用,这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因为他们看重去中心化和安全。

再往下是以太坊,虽然我们常说它慢且贵,但仍有大量用户,结合Layer2后,部分人能接受这种产品体验,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功能。第三类是高性能公链玩家,如Sui、Solana、Aptos,他们要求产品体验必须过关,否则一切免谈。

不同用户群体有不同选择。注重产品体验的用户思维更接近传统Web2用户,只是将解决方案构建在区块链上。他们无法接受被黑客盗窃后无法通过政府单位追回资金的逻辑。在以太坊生态,这或许被视为理所当然,但若Sui在类似事件后无所作为,将流失大量用户。

每条公链需清楚自身定位,知道目标用户的需求,以及在安全性、去中心化和产品体验光谱中的位置。Sui Foundation明确了解其用户群体及他们的关注点,因此迅速做出决策,我认为这合理。

若Vitalik做同样的事,我会觉得不妥,因为不同公链应有不同做法,取决于长期支持者在乎什么,没有绝对对错。在Sui上,基金会选择通过投票决策,类似公投。有人批评这是体制内做法,利益团体掌握大部分筹码,结果显而易见。但现实中的股东会不也如此?比如台积电通过重大决策,部分股东不满,也只能接受。台积电的股民和客户看重的是稳定性和确定性,程序和框架合规,无法推翻。

在Sui上,我认为没有更好的选项。有人提出能否让资金留在原地,由项目方各自出资,基金会借钱给Cetus,再退还用户。这种方案也有风险:需所有受影响项目方同意,且他们得有能力赔偿,执行难度高。若拖延过久,Sui原生支持者可能失去信心,觉得基金会缺乏魄力。若代币价格跌至2美元或1.5美元,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CryptoMiao:

我觉得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非硬币的正反面,而是一个有限度的光谱。完全去中心化不一定好,完全集权也不一定优。集权更有效率,去中心化更民主。以Pumpfun为例,它宣称去中心化,但曾开放视频直播,期间出现虐待、自杀、枪击、自残等被传统社会谴责的行为,带来法律风险。尽管是去中心化的,也有部分人支持,但大多数人不认可。最终,迫于社会舆论和法律压力,Pumpfun关闭了直播功能,因其违背基本社会观念。

即使有少数人支持,项目仍需服务大多数客户。社会认为某些行为不当,舆论和法律压力本身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投票形式。在Sui链上,散户和Memecoin基础较少,相比其他链,大户和套利、撸毛的资金占主导,因Sui激励奖励丰厚。其客户更偏好稳定收益,运营模式更像Web2项目。

Sui目前有114个节点,每个节点申请需经基金会审核,基金会对其管理员资质和道德标准有初步了解。若有人申请节点明确用于洗黑钱,基金会不太可能同意。

Web3中,许多人认为钱来得容易,如“赌狗的钱不是钱”,视Web3为黑暗森林,任意行事。但Sui的理念倾向于接入更多Web2项目。若未来有Web2资金进入链上,如养老基金、社保、国家财政、医疗或教育资金,当前过于自由的模式可能劝退这些资金。尚未进入Web3的资产规模庞大,但Web3用户偏年轻,社会责任感较低。Sui通过114个节点组成链上“陪审团”,基金会扮演类似政府或法院法官的角色,处理资产冻结或返还等事项,由节点投票决定。

这类似美国司法体系:法官提出判决,114个陪审员投票,通过程序决定是否返还资金。有人担心这种机制是否过于随意,比如5万、10万的资产被轻易挪用。我认为无需过多担忧,这种机制仅用于重大事项,不会随意动用。若频繁冻结或锁定资产,势必动摇投资者信心,基金会也不会自毁招牌。

之前在链上看到一个笑话:许多人信誓旦旦支持去中心化、自由和黑暗森林,宣称被盗就认栽。但第二天自己被盗后,就@余弦慢雾求救。这说明板子没打到自己身上时,容易说风凉话。我就说这么多。

小企鹅阿批: 

如Kyrie老师和Miao老师所说,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是一个光谱。公链的选择取决于倾向光谱的哪一端。不同利益相关者,如开发者、投资者和用户,各有不同的优先考量。传统资金进入Web3时,通常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资产安全保障机制;第二,合规与监管的友好度;第三,风控能力和技术稳定性。

以Cetus事件为例,Sui基金会和Cetus快速反应,启动投票并在两天内做出决定,成功拉回用户信心,处理得相当不错。我认为,未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会偏向任何极端,而是在理念与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东东Robin: 

Miao哥提到美国陪审团制度,我觉得很贴切,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争论确实类似现实世界国家政治体制的博弈。每个人有自己的政治理念,每个国家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

Q4:传统资金(老钱)若要大规模进入Web3领域,会否更倾向选择一条主动对抗黑客攻击、保护用户资产的公链?Cetus事件后看到一位博主的观点很有趣:说不定RWA会因此在Sui上迎来更好发展?

Kyrie: 

这问题可分两部分:一是在Sui上RWA是否有更大发展潜力;二是传统资金(老钱)是否因Sui的可靠性而入场。

关于RWA,我比较看好。Sui持续与有意发展RWA的机构接洽。作为一家美国公链,Mysten Labs位于旧金山,核心成员几乎长期在美国。早期因监管考量,Sui未进行空投,招致批评。为规避监管风险,Sui通过激励机制,将资金分配给完成KYB的项目方,再由项目方以补贴形式支持用户交互。这种方式绕过了监管障碍。从一开始,Sui就明确定位为Web2与Web3的桥梁。因此,我认为RWA在Sui上会逐渐成为重要赛道。

然而,老钱的逻辑并非如此。传统投资机构对技术了解甚少,他们需向LP或外部出资人交代。机构不会因自认为独具慧眼而选择Solana或Sui,亏本时也不会揽责,承认研究失误。他们的策略是跟风,先看谁入场。其他机构陆续跟进后,他们才会行动。他们以市值筛选,先选比特币、以太坊,再看市值第三的公链,评估其历史及是否有其他老钱投资。就像多个蜘蛛人互相指着对方,等待有人先动。

因此,Sui ETF通过对Sui的短期话题性或价格动能影响有限。我不认为有机构会跳过比特币、以太坊或Solana,直接投资市值较低的Sui ETF。这需要决策者力排众议,说服利益相关方,甚至向高层证明自己独具慧眼,将数亿资金全押Sui上。这种人需极强能力和背景,如30岁、深谙区块链、身居高位且正值交棒时刻的继承人。但这是特例,非行业普遍现象。我对此不抱浪漫幻想。

Q5:Sui最近好像有很多动作,比如和VISA、任天堂、meta等大型的web2公司,都有合作的传闻,Sui ETF的申请也已经提交SEC。Sui如何与Web2进行链接、影响现实世界呢?

CryptoMiao:

RWA是Web2与Web3现实世界连接的桥梁。稳定币是最常见的RWA,代表现实世界的美元,锁定在银行等机构中,通过证明发行链上代币,100%支持、兑付。例如Ondo的USDY,是美元美债上链,创始人来自高盛。美国SEC也在研究美股代币化,咨询了Ondo高层。近期美国通过了稳定币法案,规范稳定币发行。Circle上周刚上市,其招股说明书显示,持仓最多的资产依次是Sui、BTC、以太坊和少量Solana。Circle于2024年9月17日宣布在Sui链上发行原生USDC,当时Sui价格约1.15美元,USDC作为稳定币价格始终为1美元。

Circle的USDC发行量巨大,但与USDT相比,收益远不及,年度利润仅数千万美元,利润率低。因为在美国上市,Circle需遵守严格监管,投入大量资源在合规上。为何选择美国上市并接受繁琐监管?我与Kyrie观点不同,我认为Sui非常适合发展RWA并吸引传统资金(老钱)。通过Circle,USDC在美国备案后,可能成为美国商户间流通的稳定币。用户无需美元或银行转账,直接用USDC结算。

用户可通过Twitter、Gmail、Google或Apple账号无感登录(如zkLogin),无需记住私钥,将资金存入Sui链上进行转移支付。我的观点有些不同,Kyrie提到老钱需换成Sui才算投资Sui链,我认为老钱可通过稳定币或美元美债进入,如持有USDC或USDY。部分美国州已通过法案,允许社保基金投资不超过10%的比特币。虽不太可能直接买Sui,但可通过Sui链上的跨链资产(如sBTC、lBTC)进行比特币结算。这是老钱进入Sui的一种途径,尽管持有的是比特币或以太坊。

若更多Web2资金,如社保、养老、医疗保险,或苹果、任天堂、Meta、特斯拉的产品结算,进入Sui链,流动性将大幅增加。例如,特斯拉接受比特币支付,可用Sui链上的比特币结算。若类似Cetus的事件发生,Sui能迅速冻结资产并在几天内追回,增强Web2市场中传统公司和政府的信心。Circle持仓Sui最多,绝非无故投资,定是看中Sui高性能支持稳定币转移支付。

有个已被炒烂的新闻:Sui计划与希腊证券交易所合作,支持股票交易。我刚玩Sui时,2023年就听说此事,近期新闻又提及。初期或从小国家、小公司的证券交易所或结算机构试验。若希腊证券交易所能在Sui链上实现低磨损、高速的证券交易,未来纽约交易所或纳斯达克是否可能跟进?虽然持有的不是Sui币,而是RWA资产如股票、证券、美债,但交易在Sui上发生,这也是老钱进入Sui的途径。

小企鹅阿批: 

想补充一点。目前Sui与现实世界结合,最容易被接受的特性是降低区块链技术使用门槛。核心在于让普通用户在无感知的情况下使用Web3服务。

以Sui为例,游戏赛道是其重点方向,尽管发展过程中有些曲折。今年9月,SuiPlay机器将开始向购买者发货,预计引发一波热潮。游戏赛道对Sui至关重要,因为它通过降低使用门槛,让玩家直接onboard到整个Web3生态。未来这一领域值得期待。以上。

东东Robin: 

我也是非常看重一个问题,就是一条公链,他在 Onboard Web2方面,或者说推动这个 web3 mass adoption,他做出了哪方面的努力?

前段时间肖风博士在万物岛演讲中提到,公链基础设施的竞争已接近尾声,下一阶段可能取决于哪条公链能孵化、爆发更多好用应用,吸引大量Web2用户进入Web3。

Q6:未来的公链格局会是怎么样的?sui公链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会在其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Kyrie: 

未来公链发展首先会聚焦技术补强,这是最确定且可控的方向。长远看,发展路线将从技术浪漫派逐渐转向务实派,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隐藏在幕后,让用户无需了解其运作原理即可使用产品。这是精神上的方向,Sui将继续打造各种工具朝此前进。

第二个方向是平衡造富效应与技术改进。单纯的浪漫派若无造富效应难以生存,未来需更有节奏、集中地推进这一领域。第三个方向与监管相关。2025年是监管推进的关键年,延续至2027、2028年。例如,欧洲的MiCA法案对DeFi缺乏明确监管框架,虽有讨论但未形成有效机制。未来一段时间,DeFi及公链的监管将更加清晰。

公链赛道将进一步细分:是追求更高性能和产品体验,还是为去中心化牺牲部分功能?这是一个取舍。此外,公链是否需符合监管规则?区块链只是工具,仍需在政府或超国家机构的监管框架下运行。我可能不接受单一国家的监管,但可接受超国家机构的监管。公链设计或需考虑这些因素,不过这还较模糊,算是随便聊聊。

小企鹅阿批: 

那我顺着讲。上周台北SuiHub开幕时,我们讨论如何向圈外人介绍Sui公链。我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恰当的问题。回归底层,区块链不该一味强调其加密货币或数字货币属性。

对普通用户而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应用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就像使用微信支付,用户不会关心银行底层的清算或结算机制,只要能实现目标,如投资、汇款或游戏,就足够了,无需了解整个技术脉络。Sui作为高性能、高扩展性的区块链,在这方面表现是翘楚。以上。

Crypto Miao:

就是假如说sui未来的目标和市场地位的话,我认为Sui的目标不是局限于当前Web3市场,因为Web3的新鲜血液已减少。相比五六年前的大牛市,如今BTC和ETH已有ETF,老钱和该入场的人大多已入场。在现有公链竞争中,若增量有限,Web3老用户的资产转移成本高(如磨损),且有交易惯性,倾向留在熟悉的项目,挪动意愿有限。

Sui的目标不是在现有Web3市场分蛋糕,如抢占BTC、以太坊、Solana或Aptos的市场份额,争Move链老大或超越Solana、成为下一个以太坊。相反,Sui要走独特路线,目标不在现有区块链市场竞争,而是通过引入Web2产品、程序和用户场景实现突破。Sui近期布局显示其与Visa、Circle、任天堂(Pokémon合作传闻)、Meta等合作,旨在吸引Web2流量。例如,2024年10月8日,Sui通过与Circle合作推出原生USDC,利用跨链转移协议(CCTP)实现与以太坊、Solana等链的互操作性,增强流动性;与Ant Digital Technologies(蚂蚁集团Web3品牌ZAN)合作推动RWA上链,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SuiPlay0X1游戏设备也计划2025年发货,支持Sui游戏及Steam、Epic游戏库,连接传统与区块链游戏。

向圈外人介绍Sui时,无需强调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或挖矿代币属性。就像介绍比特币无需详述技术,Sui若实现使用场景,用户只需知道可用USDC支付,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交易,无需感知Sui的存在。例如,购买美债时,银行接入USDY,用户下单后可直接查看美债价值和每日收益,无需了解Sui技术。这与Web2支付体验类似,用户关注的是功能而非底层机制。

在2025年迪拜Sui Base Camp活动中,Sui基金会扶持了三个项目:两个AI相关(包括AI绘图工具)、一个音乐版权RWA项目。这表明Sui并未优先追求币价上涨或造富效应,而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音乐版权项目将歌曲发行token化,持有者可获得Apple Music等平台的分润,属于RWA资产。这些项目多为早期概念,尚未成熟。例如,Nemo(类似Pendle的金融产品)仅获社区人气奖,而非优先扶持对象,AI和音乐RWA项目排名靠前,显示Sui重视底层资产和基础设施。

Sui生态已在RWA上链方面先行一步,如与Ant Digital Technologies合作推出ESG支持的RWA资产,Sui基金会作为锚定投资者。此外,SuiNS、Walrus、SuiPlay等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Sui与Google Cloud合作增强AI能力,如利用Vertex AI辅助调试和代码生成。Sui的目标是通过这些布局引入Web2资产、新兴用户,扩大生态,而非抢夺Web3现有客户。短期内造富效应可能不明显,但长期看,Sui通过高性能和低门槛(如zkLogin无感登录)吸引Web2资金,如社保、养老、医疗基金,或苹果、任天堂、Meta、特斯拉的结算场景,显著提升流动性。

Sui的发展逻辑是打造Web2与Web3的桥梁,通过基础设施和RWA整合,吸引新用户和资产,扩展生态规模,而非在Web3内竞争现有资源。

东东Robin: 

Miao哥的观点非常有趣,他围绕“增量”展开,强调Sui不应局限于在Web3内抢用户,而是要通过onboard更多Web2用户来实现增长。

感谢小企鹅老师、Kyrie老师、Miao哥今晚光临小酒馆!今晚干货满满,我也是边听边记,对Sui的理解加深了很多。感谢听友提问。



/ END.

本文作者:刘红林、郑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