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Square

sleepy0x13

0 Following
1 Followers
2 Liked
0 Shared
All Content
--
还 cookie 吗?加仓 $KAITO
还 cookie 吗?加仓 $KAITO
顿悟了,冲了那么久的 meme,是为了让我们为这个时代做好准备。 Hashkey 的 conflux 时刻
顿悟了,冲了那么久的 meme,是为了让我们为这个时代做好准备。

Hashkey 的 conflux 时刻
太招笑了,领 Humanity 空投要先去交易所买币当 gas 没见过这么抽象的
太招笑了,领 Humanity 空投要先去交易所买币当 gas

没见过这么抽象的
I have claimed 53 vibes this week! Claim yours at http://www.vibes.fun/?ref=sleepy0x13
I have claimed 53 vibes this week! Claim yours at http://www.vibes.fun/?ref=sleepy0x13
感谢各位家人们的支持,这周我拿下了 @Mira_Network Yapper 的第一名,来和大家简单分享下我是怎么做的。 说实话,以前我对各种榜单都挺佛系的,从不刻意冲榜,也不太关注积分啥的,都是随缘玩。但这次不太一样,Mira 这个项目本身就挺打动我,所以也就更愿意多花点心思。 我一直认为,在 Web3/Crypto 领域搞那种特别硬核的 AI 创业是不现实的,拼算力、卷大模型,咱又卷不过大厂。但如果能用点巧劲儿、借力打力,搞点「聪明」的 AI 项目,反而是机会所在。而 Mira 就挺符合我一直在找的那种方向。 所以我基本每天都会刷刷 Mira 的官推,看看有什么更新。 但我发的内容其实不多,没走量,而是挑我真的有话想说、有想法的更新,写点长内容,输出观点。不是那种纯罗列信息的内容,而是尽量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甚至我还曾指出过它的不足之处。 多关注项目进展,多一些独立思考和观点表达,少一些同质化信息搬运,可能这对于提高 Mindshare 会有一些帮助,并且可以帮助你对于项目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感谢各位家人们的支持,这周我拿下了 @Mira_Network Yapper 的第一名,来和大家简单分享下我是怎么做的。

说实话,以前我对各种榜单都挺佛系的,从不刻意冲榜,也不太关注积分啥的,都是随缘玩。但这次不太一样,Mira 这个项目本身就挺打动我,所以也就更愿意多花点心思。

我一直认为,在 Web3/Crypto 领域搞那种特别硬核的 AI 创业是不现实的,拼算力、卷大模型,咱又卷不过大厂。但如果能用点巧劲儿、借力打力,搞点「聪明」的 AI 项目,反而是机会所在。而 Mira 就挺符合我一直在找的那种方向。

所以我基本每天都会刷刷 Mira 的官推,看看有什么更新。

但我发的内容其实不多,没走量,而是挑我真的有话想说、有想法的更新,写点长内容,输出观点。不是那种纯罗列信息的内容,而是尽量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甚至我还曾指出过它的不足之处。

多关注项目进展,多一些独立思考和观点表达,少一些同质化信息搬运,可能这对于提高 Mindshare 会有一些帮助,并且可以帮助你对于项目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听说很多Crypto VC现在转战美股了,一级二级都有,是这样吗 有没有VC的老师来聊聊🥹
听说很多Crypto VC现在转战美股了,一级二级都有,是这样吗
有没有VC的老师来聊聊🥹
Circle股票涨这么猛,USDC看到2刀
Circle股票涨这么猛,USDC看到2刀
在得知 @0xinfini 突然停止 U 卡业务之后,我立刻联系了郡主 @0xsexybanana 来律动做一个专访。 昨天和郡主聊了一下午,从他们为啥要做 Infini,从「理财产品」的立项,到后来有点跑偏做了「支付」,郡主在很真诚地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1. Infini 在去年夏天就想入局做稳定币了,这种前瞻性和嗅觉绝对是 T0 级别的创业团队。 2. 业务和 Web2 沾边的话,免不了要花很大精力在合规问题上,而做合规所需要的成本不是一般的大,举个例子,有的牌照现在已经卡得非常死,如果要拿只能通过收购公司的方式。 3. 正反馈有时是陷阱,需要时刻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核心目标。Infini 做 U 卡本来是希望吸引更多用户以此提升总体的 TVL,但是却被用户数量增长蒙蔽,忽视了 TVL 并没咋增长的事实,导致在这个方向跑偏很久。 4. 不要做 U 卡创业了。一方面,郡主的原话就是「没有赚到一分钱」,另外是我们达成的共识是 U 卡是一个在目前状态下大家只能勉强接受的支付方案,而并非最终解决方案,期待稳定币支付的落地和普及。 5. Infini 现在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轨道上,完成了纠偏,为他们感到开心。 完整采访内容在评论区👇
在得知 @0xinfini 突然停止 U 卡业务之后,我立刻联系了郡主 @0xsexybanana 来律动做一个专访。

昨天和郡主聊了一下午,从他们为啥要做 Infini,从「理财产品」的立项,到后来有点跑偏做了「支付」,郡主在很真诚地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1. Infini 在去年夏天就想入局做稳定币了,这种前瞻性和嗅觉绝对是 T0 级别的创业团队。
2. 业务和 Web2 沾边的话,免不了要花很大精力在合规问题上,而做合规所需要的成本不是一般的大,举个例子,有的牌照现在已经卡得非常死,如果要拿只能通过收购公司的方式。
3. 正反馈有时是陷阱,需要时刻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核心目标。Infini 做 U 卡本来是希望吸引更多用户以此提升总体的 TVL,但是却被用户数量增长蒙蔽,忽视了 TVL 并没咋增长的事实,导致在这个方向跑偏很久。
4. 不要做 U 卡创业了。一方面,郡主的原话就是「没有赚到一分钱」,另外是我们达成的共识是 U 卡是一个在目前状态下大家只能勉强接受的支付方案,而并非最终解决方案,期待稳定币支付的落地和普及。
5. Infini 现在重新回到了原本的轨道上,完成了纠偏,为他们感到开心。

完整采访内容在评论区👇
每一个用心打磨的产品停止服务都是令人可惜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一个从来不把产品体验优先级提前的行业里。 从 Day1 就在用 Infini 的产品,一边用一边学习了解 U 卡这个业务的全流程,今天看到 Infini 把这块业务停了其实还挺为他们感到高兴的。有如此魄力做 Pivot 的团队太少见了。 大胆开麦预言一波,U 卡未来会被正规银行取代,真正的 Crypto 支付将会是直接从自己钱包发出交易的资金自托管模式。谁能打通线下收钱通道,谁才能吃这块蛋糕。
每一个用心打磨的产品停止服务都是令人可惜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一个从来不把产品体验优先级提前的行业里。

从 Day1 就在用 Infini 的产品,一边用一边学习了解 U 卡这个业务的全流程,今天看到 Infini 把这块业务停了其实还挺为他们感到高兴的。有如此魄力做 Pivot 的团队太少见了。

大胆开麦预言一波,U 卡未来会被正规银行取代,真正的 Crypto 支付将会是直接从自己钱包发出交易的资金自托管模式。谁能打通线下收钱通道,谁才能吃这块蛋糕。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嘎嘎帅 感谢老板 @Chloeppan @Foresight_News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嘎嘎帅
感谢老板 @Chloeppan @Foresight_News
这真的是阳光普照,而且听说是三四月份就快照了? 有种之前UNI空投的感觉了,回到最初领空投的味道了。 DeFi summer要回归了
这真的是阳光普照,而且听说是三四月份就快照了?

有种之前UNI空投的感觉了,回到最初领空投的味道了。

DeFi summer要回归了
自从昨天 @Mira_Network 宣布要拿出 0.5% 的代币给 Yappers之后,推特就被各种项目介绍刷屏了,翻了几篇文章之后还是没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项目。 所以我去他们官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他们的白皮书,把我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Mira Network:构建AI可信运行的底层验证引擎 你有没有想过,有的时候,你的 AI 在回答你问题时,其实它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它只是在权重的诱导下,拼凑出一个看起来可能是对的句子。 换句话说,它在认真地胡说八道。 这不是某个模型的问题,而是整个 AI 技术栈的底层宿疾:幻觉是不可避免的。 这意味着,在我们憧憬 AI 自主决策、AI 自动写代码、AI 治疗疾病的未来之前, 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顶: 谁来验证 AI 说的是不是真的? 这就是 Mira 想做的事情。 + 把所有 AI 生成的内容拆开, + 然后交由一个去中心化的验证网络来验证结果是否达成共识, + 并对每个判断输出加密背书的「真假判定证书」。 整个流程就好比是把文章拆成一句一句,然后请不同的人交叉校对每句话到底对不对。 它背后依靠的不是某个权威模型,而是来自不同 AI 的多角度判断、奖励机制推动下的诚实参与,以及最终形成的共识结果。 你可以把 Mira 想象成 AI 世界的「公证处」,一个随时在线、遍布全球、可组合调用的智能验证机器。 技术逻辑:不是比谁模型更大,而是让多个模型互相纠错 我们都见过 AI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是它想骗人,而是它脑子里的信息本来就乱。 那些信息、数据有的过时了,有的彼此矛盾,还有些根本没逻辑。 但 Mira 的解决方案不是搞一个更「大」的模型,而是换个维度思考: 既然没有一个模型能做到零错误,那就让多个模型互相对抗、达成共识。 激励机制:验证不是义工,诚实才有利可图 你可能会问,如果验证是靠模型跑出来的,那节点凭啥老老实实去做,不会作恶呢? Mira 设置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 验证任务会标准化为选择,节点随机猜测的话不一定猜得对; + 节点必须质押资产才能参与验证; + 如果回答经常偏离共识,系统就会触发 Slashing,削减抵押; + 瞎猜不如老实干活划算,才是验证机制能长久的根本逻辑。 而且随着网络越来越大、模型多样性提升,作弊的窗口期也越来越小。 隐私问题的解法:拆解 + 分片,节点看不到全貌 Mira 在隐私上也做得很克制,它不要求节点看到用户原始内容,系统会先从原始内容里抽取出每一句「关键陈述」, 比如「Sleepy 是大帅比」这种能说清楚对错的话, 再逐条提交验证,并随机分发。任何单个节点都拿不到上下文全貌,保证了用户数据的最小可见性。 后续路线图还会引入加密计算,比如 MPC 或 ZK,逐步去中心化内容转换逻辑,整个系统会越来越透明,但数据暴露越来越少。 终极愿景:让验证进入 AI 的内核 目前所有的大模型,都是「先生成,后人工审核」,Mira 想颠覆这个流程,让未来的 AI 在生成的那一刻就完成验证。 当这种模式成立,AI 的输出就不再需要人类兜底,人工智能才终于从「生成工具」进化为「可信合作者」。 那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谈 AI 的自治与革命性变革。
自从昨天 @Mira_Network 宣布要拿出 0.5% 的代币给 Yappers之后,推特就被各种项目介绍刷屏了,翻了几篇文章之后还是没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项目。

所以我去他们官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他们的白皮书,把我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Mira Network:构建AI可信运行的底层验证引擎

你有没有想过,有的时候,你的 AI 在回答你问题时,其实它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它只是在权重的诱导下,拼凑出一个看起来可能是对的句子。

换句话说,它在认真地胡说八道。

这不是某个模型的问题,而是整个 AI 技术栈的底层宿疾:幻觉是不可避免的。

这意味着,在我们憧憬 AI 自主决策、AI 自动写代码、AI 治疗疾病的未来之前,

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顶:
谁来验证 AI 说的是不是真的?

这就是 Mira 想做的事情。

+ 把所有 AI 生成的内容拆开,
+ 然后交由一个去中心化的验证网络来验证结果是否达成共识,
+ 并对每个判断输出加密背书的「真假判定证书」。

整个流程就好比是把文章拆成一句一句,然后请不同的人交叉校对每句话到底对不对。

它背后依靠的不是某个权威模型,而是来自不同 AI 的多角度判断、奖励机制推动下的诚实参与,以及最终形成的共识结果。

你可以把 Mira 想象成 AI 世界的「公证处」,一个随时在线、遍布全球、可组合调用的智能验证机器。

技术逻辑:不是比谁模型更大,而是让多个模型互相纠错

我们都见过 AI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是它想骗人,而是它脑子里的信息本来就乱。

那些信息、数据有的过时了,有的彼此矛盾,还有些根本没逻辑。

但 Mira 的解决方案不是搞一个更「大」的模型,而是换个维度思考:

既然没有一个模型能做到零错误,那就让多个模型互相对抗、达成共识。

激励机制:验证不是义工,诚实才有利可图

你可能会问,如果验证是靠模型跑出来的,那节点凭啥老老实实去做,不会作恶呢?

Mira 设置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 验证任务会标准化为选择,节点随机猜测的话不一定猜得对;
+ 节点必须质押资产才能参与验证;
+ 如果回答经常偏离共识,系统就会触发 Slashing,削减抵押;
+ 瞎猜不如老实干活划算,才是验证机制能长久的根本逻辑。

而且随着网络越来越大、模型多样性提升,作弊的窗口期也越来越小。

隐私问题的解法:拆解 + 分片,节点看不到全貌

Mira 在隐私上也做得很克制,它不要求节点看到用户原始内容,系统会先从原始内容里抽取出每一句「关键陈述」,

比如「Sleepy 是大帅比」这种能说清楚对错的话,

再逐条提交验证,并随机分发。任何单个节点都拿不到上下文全貌,保证了用户数据的最小可见性。

后续路线图还会引入加密计算,比如 MPC 或 ZK,逐步去中心化内容转换逻辑,整个系统会越来越透明,但数据暴露越来越少。

终极愿景:让验证进入 AI 的内核

目前所有的大模型,都是「先生成,后人工审核」,Mira 想颠覆这个流程,让未来的 AI 在生成的那一刻就完成验证。

当这种模式成立,AI 的输出就不再需要人类兜底,人工智能才终于从「生成工具」进化为「可信合作者」。

那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谈 AI 的自治与革命性变革。
前段时间家里小猫生病,带它看完医生之后申请宠物医保报销,除了提交医院提供的各种单据之外,还需要拍摄一张小猫鼻子的照片来验证「鼻纹」,很有意思。 问了一下才知道,鼻纹其实相当于小猫的身份证,相当于人类的指纹、虹膜、掌纹等等,为了防止医保额度被滥用,所以加入了这么一个验证机制。 最近在推特上又经常刷到大家分享的 @Humanityprot 这个项目,通过验证掌纹来认证你是不是个真人。已经有不少人发布了这个项目的科普以及参与教程,所以我就不多赘述,只是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AI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实名制」 1|从匿名乌托邦,到身份焦虑时代 Web 诞生之初,我们以匿名为自由,以无国界为理想。论坛、社群、加密货币,甚至 DAO,全都建立在「去中心化身份」之上。 但进入 AI 时代,这种结构正在迅速失效。因为我们正遭遇一个集体焦虑: 我们已经无法分辨,说话的到底是人类还是一个 bot。 2023 年后,X、Reddit、Discord 等社交平台频繁遭遇 Bot 滥用,数据农场以万计规模运作;Web3 世界也不断涌现「女巫攻击」,一个人分身成上千地址薅空投、操纵投票。 如果你是一名 Builder,现在有两个根本难题无法绕开: + 你无法知道与你对话的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 你无法确保一个人只参与一次,而不是一千次。 这不是 Web3 的问题,这是 AI 时代下的身份危机。 实名制,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重新需要。 2|但传统实名制,是错位的解法 国家身份证、护照、手机号、银行卡绑定…… 这是 Web2 世界的实名制基础设施。 但它的最大问题,是身份和权利的捆绑是中心化的,依赖政权、平台、银行,它解决的是合规性问题,不是真实性问题。 更致命的是,它带来了反隐私结构性风险: + 中心化KYC数据泄露,是当今网络最大的数据黑产来源; + 平台滥用实名制,用于广告画像、信用控制、社会排序。 在 AI + Web3 的叙事场里,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实名制: + 它只验证你是人,不需要暴露你到底是谁; + 它不暴露信息,也不托管数据; + 它不由任何国家或平台发起,而是运行在去中心化结构上。 3|ZK + 生物识别:不是简单的 KYC,是「去���心化实名制」 Humanity Protocol 和 Worldcoin,看起来都在做一件事:用你的「身体」证明你是人。 听起来很恐怖,甚至让人联想到极权,但底层机制却是一次彻底反转: 你不是向平台交出隐私,而是生成一个不可伪造、不可追踪、无法篡改的「存在证据」。 这背后依靠的是两种关键结构: + 生物识别:虹膜、指纹、面容,是你无法「转让」的存在性符号; + 零知识证明:只验证「是否属实」,不泄露「具体内容」。 这一组合让「人类身份」第一次具备了三个重要的性质: + 稀缺性(你只能有一个自己) + 可验证性(你可以向任何系统证明你是真人) + 隐私性(没人知道你是谁) 4|为什么「人类证明」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 很多人误以为 Humanity Protocol 是「反Bot」工具。 其实,它是一种更底层的结构声明: 「谁被认为是人类」,决定了「谁拥有参与权」。 当 AI 席卷社交平台、内容平台、DAO 治理乃至资产分配时,「证明你是人类」逐渐成为进入世界的门槛。 这不是安全问题,而是权力问题。 是决定你是否有资格领空投、参与治理、签署合约、获取声誉、影响叙事的基础。 它将塑造新的链上社会阶层: + 没有人类ID的,是沉默者、看客; + 拥有唯一ID的人,才能成为「数字公民」。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人类资产化」时代,你是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可定价、可证明、可赋权的资源。
前段时间家里小猫生病,带它看完医生之后申请宠物医保报销,除了提交医院提供的各种单据之外,还需要拍摄一张小猫鼻子的照片来验证「鼻纹」,很有意思。

问了一下才知道,鼻纹其实相当于小猫的身份证,相当于人类的指纹、虹膜、掌纹等等,为了防止医保额度被滥用,所以加入了这么一个验证机制。

最近在推特上又经常刷到大家分享的 @Humanityprot 这个项目,通过验证掌纹来认证你是不是个真人。已经有不少人发布了这个项目的科普以及参与教程,所以我就不多赘述,只是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AI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实名制」

1|从匿名乌托邦,到身份焦虑时代

Web 诞生之初,我们以匿名为自由,以无国界为理想。论坛、社群、加密货币,甚至 DAO,全都建立在「去中心化身份」之上。

但进入 AI 时代,这种结构正在迅速失效。因为我们正遭遇一个集体焦虑:

我们已经无法分辨,说话的到底是人类还是一个 bot。

2023 年后,X、Reddit、Discord 等社交平台频繁遭遇 Bot 滥用,数据农场以万计规模运作;Web3 世界也不断涌现「女巫攻击」,一个人分身成上千地址薅空投、操纵投票。

如果你是一名 Builder,现在有两个根本难题无法绕开:
+ 你无法知道与你对话的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 你无法确保一个人只参与一次,而不是一千次。

这不是 Web3 的问题,这是 AI 时代下的身份危机。

实名制,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重新需要。

2|但传统实名制,是错位的解法

国家身份证、护照、手机号、银行卡绑定……

这是 Web2 世界的实名制基础设施。

但它的最大问题,是身份和权利的捆绑是中心化的,依赖政权、平台、银行,它解决的是合规性问题,不是真实性问题。

更致命的是,它带来了反隐私结构性风险:
+ 中心化KYC数据泄露,是当今网络最大的数据黑产来源;
+ 平台滥用实名制,用于广告画像、信用控制、社会排序。

在 AI + Web3 的叙事场里,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实名制:
+ 它只验证你是人,不需要暴露你到底是谁;
+ 它不暴露信息,也不托管数据;
+ 它不由任何国家或平台发起,而是运行在去中心化结构上。

3|ZK + 生物识别:不是简单的 KYC,是「去���心化实名制」

Humanity Protocol 和 Worldcoin,看起来都在做一件事:用你的「身体」证明你是人。

听起来很恐怖,甚至让人联想到极权,但底层机制却是一次彻底反转:

你不是向平台交出隐私,而是生成一个不可伪造、不可追踪、无法篡改的「存在证据」。

这背后依靠的是两种关键结构:
+ 生物识别:虹膜、指纹、面容,是你无法「转让」的存在性符号;
+ 零知识证明:只验证「是否属实」,不泄露「具体内容」。

这一组合让「人类身份」第一次具备了三个重要的性质:
+ 稀缺性(你只能有一个自己)
+ 可验证性(你可以向任何系统证明你是真人)
+ 隐私性(没人知道你是谁)

4|为什么「人类证明」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

很多人误以为 Humanity Protocol 是「反Bot」工具。

其实,它是一种更底层的结构声明:
「谁被认为是人类」,决定了「谁拥有参与权」。

当 AI 席卷社交平台、内容平台、DAO 治理乃至资产分配时,「证明你是人类」逐渐成为进入世界的门槛。

这不是安全问题,而是权力问题。

是决定你是否有资格领空投、参与治理、签署合约、获取声誉、影响叙事的基础。

它将塑造新的链上社会阶层:
+ 没有人类ID的,是沉默者、看客;
+ 拥有唯一ID的人,才能成为「数字公民」。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人类资产化」时代,你是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可定价、可证明、可赋权的资源。
HYPE 都 40 美金了 你还在空仓吗
HYPE 都 40 美金了 你还在空仓吗
刚刚发现今天终于突破 1000 Yaps 了 最近恢复了认真的内容输出,慢慢把账号权重做上来,不能再懈怠了 所以 Kaito 下一次空投有消息了吗🥹
刚刚发现今天终于突破 1000 Yaps 了

最近恢复了认真的内容输出,慢慢把账号权重做上来,不能再懈怠了

所以 Kaito 下一次空投有消息了吗🥹
借着 Polymarket 和推特合作的这个事情展开聊聊预测市场和信息金融。 当信息被资产化,当认知可以下注,当观点具有价格,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博弈先于真相、认知优于现实的市场结构。 预测市场不再只是投机工具,而是成为了信息金融化的基础设施。 下面四个关键词,也许能帮我们重新理解这个变化。 1|信息资产化 预测市场的本质是为信息定价。 传统世界里,信息只是「内容」:你看到它、你转发它、你争论它,但不会为它买单。 而预测市场的出现,让信息第一次变成了「可以下注的事件」,即便它还未发生、真假难辨,但是只要它存在不确定性,就可以被被打包成可以下注的金融产品。 无论是「特朗普能否胜选」,还是「某国是否爆发战争」,甚至「某明星是否订婚」,都可以开盘口、聚集流动性、被市场定价。 信息的边界不再由现实决定,而由市场兴趣决定。 2|公众叙事的金融化 在 X 上吵架、投票、转发,一直都在影响叙事;而预测市场,只是把影响力变成了价格曲线。 每一个推文、每一场社媒骂战、每一条视频爆火,本质上都是在影响公众对「未来事件可能性」的判断。 预测市场把这种流动的认知争夺,转化成了稳定的盘口行为: 群体情绪 = 筹码动向 热度变化 = 概率价格波动 舆论操控 = 某种形式的「认知 insider trading」 信息不再是信息,它是可以博弈的资产。 叙事不再只是文化,它是可定价的流动性池。 3|用户行为的经济激励重构 表达即下注,信息即投机。 在传统平台上,表达观点是免费的,代价只是键盘敲击和情绪输出。但预测市场改变了一切: 你要为观点下注 你要为认知承担风险 你表达立场的方式,不再是评论,而是建仓 这套机制带来的是一种新的表达激励,你可以通过判断信息走向来赚钱,也会因为判断错误而亏损。 用户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市场的活跃参与者,甚至是盘口的定价者。 一个认知套利时代悄然到来。 4|可交易性胜过真实性 真假不再重要,有没有人信、能不能造成连锁反应才重要。 这或许是最危险的一点。 在预测市场中,有价值的是「事件是否能被大量人下注」,而不是「事件是否真实发生」。 只要有人下注,信息就能开盘;只要情绪能被操控,谣言就能变成波动源。 这是一种高度金融化的注意力炼金术: 真相退位,博弈上位 客观事实让位于认知趋势 影响现实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市场对它的定价反应 如果你知道我们在谈论什么,我推荐你去研究一下 @buzzingdotclub 一个结合了 AI 的下一代预测市场,Virtuals Hackathon 获奖项目。 利益相关,明牌看好,DYOR,我爱 Luke 哥哥 @DeFiGuyLuke
借着 Polymarket 和推特合作的这个事情展开聊聊预测市场和信息金融。

当信息被资产化,当认知可以下注,当观点具有价格,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博弈先于真相、认知优于现实的市场结构。

预测市场不再只是投机工具,而是成为了信息金融化的基础设施。

下面四个关键词,也许能帮我们重新理解这个变化。

1|信息资产化

预测市场的本质是为信息定价。

传统世界里,信息只是「内容」:你看到它、你转发它、你争论它,但不会为它买单。

而预测市场的出现,让信息第一次变成了「可以下注的事件」,即便它还未发生、真假难辨,但是只要它存在不确定性,就可以被被打包成可以下注的金融产品。

无论是「特朗普能否胜选」,还是「某国是否爆发战争」,甚至「某明星是否订婚」,都可以开盘口、聚集流动性、被市场定价。

信息的边界不再由现实决定,而由市场兴趣决定。

2|公众叙事的金融化

在 X 上吵架、投票、转发,一直都在影响叙事;而预测市场,只是把影响力变成了价格曲线。

每一个推文、每一场社媒骂战、每一条视频爆火,本质上都是在影响公众对「未来事件可能性」的判断。

预测市场把这种流动的认知争夺,转化成了稳定的盘口行为:
群体情绪 = 筹码动向
热度变化 = 概率价格波动
舆论操控 = 某种形式的「认知 insider trading」

信息不再是信息,它是可以博弈的资产。
叙事不再只是文化,它是可定价的流动性池。

3|用户行为的经济激励重构

表达即下注,信息即投机。

在传统平台上,表达观点是免费的,代价只是键盘敲击和情绪输出。但预测市场改变了一切:
你要为观点下注
你要为认知承担风险
你表达立场的方式,不再是评论,而是建仓

这套机制带来的是一种新的表达激励,你可以通过判断信息走向来赚钱,也会因为判断错误而亏损。

用户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市场的活跃参与者,甚至是盘口的定价者。
一个认知套利时代悄然到来。
4|可交易性胜过真实性

真假不再重要,有没有人信、能不能造成连锁反应才重要。

这或许是最危险的一点。

在预测市场中,有价值的是「事件是否能被大量人下注」,而不是「事件是否真实发生」。

只要有人下注,信息就能开盘;只要情绪能被操控,谣言就能变成波动源。

这是一种高度金融化的注意力炼金术:

真相退位,博弈上位
客观事实让位于认知趋势
影响现实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市场对它的定价反应

如果你知道我们在谈论什么,我推荐你去研究一下 @buzzingdotclub
一个结合了 AI 的下一代预测市场,Virtuals Hackathon 获奖项目。
利益相关,明牌看好,DYOR,我爱 Luke 哥哥 @DeFiGuyLuke
曾经占据 Kaito Mindshare 超过 70% 的 LOUD,现在市值只剩下不到 3M 市值,社交媒体上已经几乎刷不到相关内容了。 害,项目方不是早就说了「这是个市场实验」嘛,实验失败太正常了(马頔脸) 有一说一,这整个项目给我的感觉就是草率,草率得像是临时拍脑袋想的一个东西。 在一开始吸引用户发布内容的是靠代币认购的「必赚预期」,纯粹的套利诱惑。很多人发内容,是因为觉得发了能赚钱,仅此而已。 项目的经济模型能转起来的前提是要有 KOL 不断发内容并吸引散户接盘,但是除了一开始的必赚机会,就没有其他内容可以让 KOL 发布了,对于项目方来说这是做市场营销的大忌,你要想让别人吹你,起码你得让人家有东西可吹。 这其实是目前我们看到通过 InfoFi 做冷启动的项目致命弱点:当你让内容生产完全依赖激励,而不去构建内容可持续的供给系统时,所谓热度只是「消费未来」。表面繁荣,实则空转,一旦预期退潮,所有用户都迅速撤离,因为他们来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留下。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 InfoFi 是有效的。事实证明,就算项目是一坨屎,激励给到位市场群众都能吹出花来,如果是个正经项目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它的核心价值是市场营销的结构优化:传统营销方式本来也要烧钱,无论是组自己的市场团队、找市场外包、做市场活动,钱花在哪里都是花,不如找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问题不是因为 InfoFi,而是因为项目本身没有准备好如何承接 InfoFi 带来的流量。用户可以被激励驱动发内容,但内容之后呢?故事怎么讲?体验如何跟上?声量如何转为信任?这些才是根本问题。 InfoFi 可以放大项目的优点,也可以迅速揭穿它的空心。如果你产品稀烂,再多激励也是白搭。市场营销永远不是万能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项目本身的质量与结构。
曾经占据 Kaito Mindshare 超过 70% 的 LOUD,现在市值只剩下不到 3M 市值,社交媒体上已经几乎刷不到相关内容了。

害,项目方不是早就说了「这是个市场实验」嘛,实验失败太正常了(马頔脸)

有一说一,这整个项目给我的感觉就是草率,草率得像是临时拍脑袋想的一个东西。

在一开始吸引用户发布内容的是靠代币认购的「必赚预期」,纯粹的套利诱惑。很多人发内容,是因为觉得发了能赚钱,仅此而已。

项目的经济模型能转起来的前提是要有 KOL 不断发内容并吸引散户接盘,但是除了一开始的必赚机会,就没有其他内容可以让 KOL 发布了,对于项目方来说这是做市场营销的大忌,你要想让别人吹你,起码你得让人家有东西可吹。

这其实是目前我们看到通过 InfoFi 做冷启动的项目致命弱点:当你让内容生产完全依赖激励,而不去构建内容可持续的供给系统时,所谓热度只是「消费未来」。表面繁荣,实则空转,一旦预期退潮,所有用户都迅速撤离,因为他们来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留下。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 InfoFi 是有效的。事实证明,就算项目是一坨屎,激励给到位市场群众都能吹出花来,如果是个正经项目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它的核心价值是市场营销的结构优化:传统营销方式本来也要烧钱,无论是组自己的市场团队、找市场外包、做市场活动,钱花在哪里都是花,不如找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问题不是因为 InfoFi,而是因为项目本身没有准备好如何承接 InfoFi 带来的流量。用户可以被激励驱动发内容,但内容之后呢?故事怎么讲?体验如何跟上?声量如何转为信任?这些才是根本问题。

InfoFi 可以放大项目的优点,也可以迅速揭穿它的空心。如果你产品稀烂,再多激励也是白搭。市场营销永远不是万能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项目本身的质量与结构。
前几天在北京线下面基了 Ton Foundation 的朋友,聊天过程更新了一波我对 TON 的认知。 最大的感受是:信息差比想象中严重太多。 在上一波小游戏带来的热潮褪去后,它们实际上在全球推进得非常快,特别是在 DeFi、Sticker NFT 这几条线。但中文社区这边几乎没有任何声音。 Sticker NFT 已经是 TON 上最活跃的资产形态之一,交易量、用户活跃度都很夸张,但这边完全没人提。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不少 Web2 游戏公司或者工作室在研究怎么发行 TG 小游戏,并通过一些 Web2 的游戏展会与 TON 建联,他们可能不了解上一波 TG 小游戏的起和落,只是在如今越来越卷的 Web2 环境中去尝试一个新的增长路径。 而问题也确实存在,TON 还是蛮努力做事的,但是 TG 从产品层面上很难做出比较大的更新升级,因为创始人对产品形态的执念非常强,这种「极简美学原教旨主义」成了它的天花板。 另外就是开发团队也很小,不成比例地小,和我之前听说的一样。在这样的结构下,它更像是一个以 Telegram 为界面、在边缘自生长的生态,很多叙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换句话说,TON 的故事本身就不是讲给我们听的。这也许还是个机会。
前几天在北京线下面基了 Ton Foundation 的朋友,聊天过程更新了一波我对 TON 的认知。

最大的感受是:信息差比想象中严重太多。

在上一波小游戏带来的热潮褪去后,它们实际上在全球推进得非常快,特别是在 DeFi、Sticker NFT 这几条线。但中文社区这边几乎没有任何声音。

Sticker NFT 已经是 TON 上最活跃的资产形态之一,交易量、用户活跃度都很夸张,但这边完全没人提。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不少 Web2 游戏公司或者工作室在研究怎么发行 TG 小游戏,并通过一些 Web2 的游戏展会与 TON 建联,他们可能不了解上一波 TG 小游戏的起和落,只是在如今越来越卷的 Web2 环境中去尝试一个新的增长路径。

而问题也确实存在,TON 还是蛮努力做事的,但是 TG 从产品层面上很难做出比较大的更新升级,因为创始人对产品形态的执念非常强,这种「极简美学原教旨主义」成了它的天花板。

另外就是开发团队也很小,不成比例地小,和我之前听说的一样。在这样的结构下,它更像是一个以 Telegram 为界面、在边缘自生长的生态,很多叙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换句话说,TON 的故事本身就不是讲给我们听的。这也许还是个机会。
今天想来探讨一下最近 SUI 追回被盗资金的这个事。 很多人把它视作「去中心化的崩塌」,一开始我也这样觉得,但是仔细想了想,觉得并非这样子。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次去中心化治理逻辑的完整展现。它暴露了共识机制的实际运行逻辑,也提醒我们:去中心化从来不是代码的独裁,而是共识的自治。 过去,受到早期 Crypto 行业的创始人们影响,我们一直习惯「Code is law」,一直习惯于把「技术中立」当成一种安全感。但去中心化网络本质上是一群节点共同维护一套账本的过程,它的秩序不是来源于代码的绝对权威,而是参与者的共识。 当某个时刻出现了重大异常:代码错误、资产风险、系统性危机……那些曾被视为「不可变」的逻辑就会被拿出来重新讨论,而这个讨论的结果,就叫共识。 区块链不是反乌托邦的乐土,而是现实世界权力结构的延续。只是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投票、每一次提案都可以留下链上的记录,不再是黑箱。 治理是政治,是人的博弈。你不能一边想要有赔付、有应急、有修复能力,一边又指望「Code is law」。 就像前面说的,一开始我也以为这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崩塌,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去中心化的复杂样貌,也逼我们去面对:治理的权力,技术的权力,还有我们愿意把信任交给谁。我后续应该会多更多精力关注并参与 SUI 生态,因为从这个事情上看出来了 SUI 其实更符合我的期待和设想。
今天想来探讨一下最近 SUI 追回被盗资金的这个事。

很多人把它视作「去中心化的崩塌」,一开始我也这样觉得,但是仔细想了想,觉得并非这样子。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次去中心化治理逻辑的完整展现。它暴露了共识机制的实际运行逻辑,也提醒我们:去中心化从来不是代码的独裁,而是共识的自治。

过去,受到早期 Crypto 行业的创始人们影响,我们一直习惯「Code is law」,一直习惯于把「技术中立」当成一种安全感。但去中心化网络本质上是一群节点共同维护一套账本的过程,它的秩序不是来源于代码的绝对权威,而是参与者的共识。

当某个时刻出现了重大异常:代码错误、资产风险、系统性危机……那些曾被视为「不可变」的逻辑就会被拿出来重新讨论,而这个讨论的结果,就叫共识。

区块链不是反乌托邦的乐土,而是现实世界权力结构的延续。只是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投票、每一次提案都可以留下链上的记录,不再是黑箱。

治理是政治,是人的博弈。你不能一边想要有赔付、有应急、有修复能力,一边又指望「Code is law」。

就像前面说的,一开始我也以为这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崩塌,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去中心化的复杂样貌,也逼我们去面对:治理的权力,技术的权力,还有我们愿意把信任交给谁。我后续应该会多更多精力关注并参与 SUI 生态,因为从这个事情上看出来了 SUI 其实更符合我的期待和设想。
其实不是很建议你们看 Opensea 一个推文就开始猛冲猛撸。 按照它的尿性有很大可能 2026 都发不出来空投,你们猛撸他们就能爽吃爽赚,更没动力发币了。 虽然我也很希望它赶紧发,我应该能拿满多空投的,但是理性告诉我短期应该是发不出来的
其实不是很建议你们看 Opensea 一个推文就开始猛冲猛撸。

按照它的尿性有很大可能 2026 都发不出来空投,你们猛撸他们就能爽吃爽赚,更没动力发币了。

虽然我也很希望它赶紧发,我应该能拿满多空投的,但是理性告诉我短期应该是发不出来的
Login to explore more contents
Explore the latest crypto news
⚡️ Be a part of the latests discussions in crypto
💬 Interact with your favorite creators
👍 Enjoy content that interests you
Email / Phone number

Latest News

--
View More
Sitemap
Cookie Preferences
Platform T&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