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ρχική σελίδα
Ειδοποίηση
Προφίλ
Δημοφιλέστερα άρθρα
Νέα
Με σελιδοδείκτη και "Μου αρέσει"
Ιστορικό
Κέντρο δημιουργού
Ρυθμίσεις
sleepy0x13
16
Δημοσιεύσεις
Ακολουθήστε
sleepy0x13
Ακολουθήστε
0
Ακολούθηση
1
Ακόλουθοι
0
Μου αρέσει
0
Κοινοποιήσεις
Όλο το περιεχόμενο
Δημοσιεύσεις
sleepy0x13
--
最近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RWA,尤其是股票上链。越来越多的 Web3 项目开始把传统股票搬上链,你可以 24 小时交易特斯拉、苹果、英伟达。 有些人说这是传统金融秩序的终结,是「全球资产解放」的前奏。 但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是什么革新。这更像是资本的本能反应,是一个在全球失衡结构中求生的行业做出的自洽选择。 链上股票的火,揭示的不是未来的方向,而是一个现实的真相: Web3 找不到「能定价」的原生资产了,传统金融也找不到新的资本容器了,于是二者把彼此的「泡沫剩余」嫁接在一起。 要理解「链上股票」为什么会火,得先看它的背景:我们正处在一个资产定价机制逐渐失灵的时代。 美国核心通胀居高不下,利率持续高位,“长期资本”趋于保守; 中国资产市场活跃度下降,A 股低迷,房地产去杠杆持续推进,尽管 M2 加速,但货币未能有效转化为信用扩张; 欧洲经济疲软,日本资产市场走强引发结构性泡沫担忧,全球避险情绪上升; Crypto 牛熊之间原生资产不断坍缩,BTC、ETH 持续「机构化」,缺乏新叙事、新共识、新财富杠杆。 整个资本市场的「资产谱系」出现断层:能讲故事又能变现的资产类型正在迅速消失。 于是,资本开始寻找「二次叙事空间」。 链上股票,就是这个背景下催生的金融「再叙事」容器。 它本质上是把现实世界已经定价的资产,转化成一个可以重新交易、重定节奏的镜像产品。 换句话说,不是创造新价值,而是二次封装。 而 Web3 为什么接得住这个接力棒?因为自己也缺共识,缺资产,缺增量。 经历过 2021-2022 的牛熊之后,Crypto 行业逐渐进入一种「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状态: 项目叙事雷同; 应用缺乏用户留存能力; 原生资产难以重新激活信仰。 这一代 Web3 创业者面对的,是已经看透激励机制、看透通胀模型、看透 Ponzi 结构的老韭菜。 你用不了激励制造资产,只能靠「熟悉度」勾起交易行为。你创造不了共识,只能搬来旧世界已经有定价、有波动的资产,把它的交易节奏重新打乱,套用在链上新的 DeFi 模板里。 这不是革命,这是嫁接。但嫁接也是现实主义者最理性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误以为「链上股票」是传统股票制度的变革,实际上,它不是改变股票的本质,而是改变「谁掌握交易的时钟」。 传统金融市场有明确的交易时间、结算规则、清算周期,这些是制度的锚。但也因此,它限制了流动性的「颗粒度」。 而链上版本做的事情很简单: 让股票资产变成可随时交易的 token; 用合约自动清算逻辑替代清算机构; 把传统资产「碎片化」,并引入流动性挖矿、预言机、杠杆仓位等机制; 最关键的是,把原本属于交易所、券商、托管人的手续费和时钟权力,转嫁给链上协议和持币者。 这就是链上股票最大的变化:不是「谁拥有股票」,而是「谁能分走这段交易时间里的收益切片」。 所有权变得没那么重要,控制交易场景、掌握时间窗口中的流动性收益才是关键。 交易权,而非所有权,才是这场金融结构重构的核心。 很多人担心监管问题,觉得「链上交易苹果」会引来 SEC、证监会。但我认为那都不是最值得担忧的东西。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项目方用技术包装信任,背后有没有做好法律保障、清算机制、信用担保等。 如果没有,那这其实就是一场脱钩现实、虚拟化流动性、分发幻觉交易权的游戏。 它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金融危机前 CDS、MBS 等衍生品的「魔法合约逻辑」:不断包装旧资产,不断切片再交易,不断放大波动,但资产本身没有增长。 这是泡沫的轮回。 「链上股票」的本质不是未来,是资本结构崩塌背景下的金融难民营。 传统金融没法再制造出高增长资产,只能找「波动性替身」;Web3 无法再创造原生资产共识,只能找「熟悉度锚定」; 于是二者在「代币化」这个缝隙中握手,形成了这个看似革新,实则妥协的金融拼图。 这不是 Web3 的终点,也不是它的理想国。但这是它必须穿过的中间地带,是所有文明转型前的灰色地带。 别沉迷于这套系统,但也别轻视它。 它是当代资本系统失效的症状,是链上金融真实的商业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超越的一环。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能否交易」的层面,更该思考:我们在这个市场里,究竟在定价什么? 是资产,还是波动本身? 而如果只是后者,那 Web3 的未来,还在更远的地方。
最近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RWA,尤其是股票上链。越来越多的 Web3 项目开始把传统股票搬上链,你可以 24 小时交易特斯拉、苹果、英伟达。
有些人说这是传统金融秩序的终结,是「全球资产解放」的前奏。
但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是什么革新。这更像是资本的本能反应,是一个在全球失衡结构中求生的行业做出的自洽选择。
链上股票的火,揭示的不是未来的方向,而是一个现实的真相:
Web3 找不到「能定价」的原生资产了,传统金融也找不到新的资本容器了,于是二者把彼此的「泡沫剩余」嫁接在一起。
要理解「链上股票」为什么会火,得先看它的背景:我们正处在一个资产定价机制逐渐失灵的时代。
美国核心通胀居高不下,利率持续高位,“长期资本”趋于保守;
中国资产市场活跃度下降,A 股低迷,房地产去杠杆持续推进,尽管 M2 加速,但货币未能有效转化为信用扩张;
欧洲经济疲软,日本资产市场走强引发结构性泡沫担忧,全球避险情绪上升;
Crypto 牛熊之间原生资产不断坍缩,BTC、ETH 持续「机构化」,缺乏新叙事、新共识、新财富杠杆。
整个资本市场的「资产谱系」出现断层:能讲故事又能变现的资产类型正在迅速消失。
于是,资本开始寻找「二次叙事空间」。
链上股票,就是这个背景下催生的金融「再叙事」容器。
它本质上是把现实世界已经定价的资产,转化成一个可以重新交易、重定节奏的镜像产品。
换句话说,不是创造新价值,而是二次封装。
而 Web3 为什么接得住这个接力棒?因为自己也缺共识,缺资产,缺增量。
经历过 2021-2022 的牛熊之后,Crypto 行业逐渐进入一种「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状态:
项目叙事雷同;
应用缺乏用户留存能力;
原生资产难以重新激活信仰。
这一代 Web3 创业者面对的,是已经看透激励机制、看透通胀模型、看透 Ponzi 结构的老韭菜。
你用不了激励制造资产,只能靠「熟悉度」勾起交易行为。你创造不了共识,只能搬来旧世界已经有定价、有波动的资产,把它的交易节奏重新打乱,套用在链上新的 DeFi 模板里。
这不是革命,这是嫁接。但嫁接也是现实主义者最理性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误以为「链上股票」是传统股票制度的变革,实际上,它不是改变股票的本质,而是改变「谁掌握交易的时钟」。
传统金融市场有明确的交易时间、结算规则、清算周期,这些是制度的锚。但也因此,它限制了流动性的「颗粒度」。
而链上版本做的事情很简单:
让股票资产变成可随时交易的 token;
用合约自动清算逻辑替代清算机构;
把传统资产「碎片化」,并引入流动性挖矿、预言机、杠杆仓位等机制;
最关键的是,把原本属于交易所、券商、托管人的手续费和时钟权力,转嫁给链上协议和持币者。
这就是链上股票最大的变化:不是「谁拥有股票」,而是「谁能分走这段交易时间里的收益切片」。
所有权变得没那么重要,控制交易场景、掌握时间窗口中的流动性收益才是关键。
交易权,而非所有权,才是这场金融结构重构的核心。
很多人担心监管问题,觉得「链上交易苹果」会引来 SEC、证监会。但我认为那都不是最值得担忧的东西。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项目方用技术包装信任,背后有没有做好法律保障、清算机制、信用担保等。
如果没有,那这其实就是一场脱钩现实、虚拟化流动性、分发幻觉交易权的游戏。
它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金融危机前 CDS、MBS 等衍生品的「魔法合约逻辑」:不断包装旧资产,不断切片再交易,不断放大波动,但资产本身没有增长。
这是泡沫的轮回。
「链上股票」的本质不是未来,是资本结构崩塌背景下的金融难民营。
传统金融没法再制造出高增长资产,只能找「波动性替身」;Web3 无法再创造原生资产共识,只能找「熟悉度锚定」;
于是二者在「代币化」这个缝隙中握手,形成了这个看似革新,实则妥协的金融拼图。
这不是 Web3 的终点,也不是它的理想国。但这是它必须穿过的中间地带,是所有文明转型前的灰色地带。
别沉迷于这套系统,但也别轻视它。
它是当代资本系统失效的症状,是链上金融真实的商业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超越的一环。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能否交易」的层面,更该思考:我们在这个市场里,究竟在定价什么?
是资产,还是波动本身?
而如果只是后者,那 Web3 的未来,还在更远的地方。
BTC
ETH
sleepy0x13
--
拿到了 3 个 @wallchain_xyz 的邀请码!需要的家人们私聊我哦!
拿到了 3 个 @wallchain_xyz 的邀请码!需要的家人们私聊我哦!
sleepy0x13
--
Mindshare begins with network. True networks are decentralized. The first creator network is back on @cookiedotfun, rewarding what matters: trust, impact, and intent. Decentralized InfoFi is here & I'm in. Are you? https://cookie.fun/accounts/66bb22e7d2c43d17651d2131
Mindshare begins with network.
True networks are decentralized.
The first creator network is back on @cookiedotfun, rewarding what matters: trust, impact, and intent.
Decentralized InfoFi is here & I'm in.
Are you?
https://cookie.fun/accounts/66bb22e7d2c43d17651d2131
sleepy0x13
--
这两天体验了 flowith 新推出的 AI Agent「flowith Neo」,没想到还挺上头。 目前它确实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但是也确实是一个能帮我干很多活的助理了,让我对于 AI Agent 这个玩意儿有了更实在的体验。详细功能不在这里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己搜搜看。 也是这次体验,让我认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Web3 资管,尤其是偏稳健理财这一块,或许才是「Web3 + AI」最合适的落点。 实话实说,我过去对「Web3 + AI」这类项目,一直是持保留甚至偏负面的态度。 圈里太多项目拿着这个概念讲故事,最后掏出来的只是一个 GPT 的包装 UI,大模型加几段 prompt 就想说自己是 Agent。我们技术同学看了几个产品原型后评价是——「一个下午就能做出来」。 尤其是在炒币、冲 meme 这种场景,我就更不认为 Agent 有太多机会。 你想冲 meme、做短线,靠的是什么?是速度、情绪、资讯、直觉,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确定为什么买、为什么卖。现在的大模型,数据输入本身就是有延迟的,上下文窗口也有限。 链上事件是实时的,但模型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前的快照。你指望它在这种条件下帮你抄底逃顶?不如直接闭眼操作。 真要是有人能做出来这种智能交易体,早就自己开基金去了,谁还会开放出来给你用。 但 Web3 资管、稳定理财就完全不同。它不是比快、比准、比感觉,而是比「谁能持续稳定地执行策略」。 很多 Web3 理财动作看上去不复杂,比如: - 每月定投 - 在多个协议间轮换收益池 - 自动做空投交互 - 做质押和再质押 - 跑 LRT 策略、追踪 L2 激励…… 但你真让一个人长期坚持做这些事,其实很难。不是不会做,而是太琐碎、太费心、太机械。 说到底,人就是容易偷懒、容易健忘、容易受情绪影响。 而 Agent 不会。 当然,要让 Agent 接管资产管理,前提是几个基础问题能被解决: 技术安全、权限边界、数据可读性、策略透明度、隐私保护。 这些现在确实还不完美,但如果我们先做一个假设:未来它们是可解的 那接下来的逻辑就很清楚了:AI Agent 做 Web3 资管,是合情合理、技术上也跑得通的。 你设定好规则,比如: - 每月将 20% 的 USDC 换成 BTC - 把剩余的 USDC 分配到三条优质协议中,按收益/风险比例加权 - 每季度自动再平衡 - 收益复投 - 空投自动交互、提取、入账 这些动作你当然可以手动完成,但你不可能每周、每月都一丝不苟地重复执行。做着做着你就腻了,忘了,或者根本没空了。 而 Agent 没这个问题。它不需要情绪稳定,它天然就是稳定。 更关键的是,Web3 的结构对 Agent 其实极度友好。 不像 Web2 的理财世界,资金分散在不同平台、协议之间信息封闭,Agent 想调用一个账户还得跟企业谈授权。 Agent 能够根据你的需求写策略、控权限、跑执行,能跨链跨协议地帮你做资产管理。 这事在 Web2 是做不到的,起码你不能指望一个 Agent 自己去操作你在支付宝、余额宝、雪球和理财通里的资金。 但在 Web3,它本来就是一块统一结构的可编程金融空间。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未来最可能承载这种能力的产品形态,可能不是插件,也不是 Bot,而是一个新形态的浏览器。 一个 Web3 专属的 AI 浏览器。 - 你在里面登陆钱包,挂上 Agent,配置好目标、策略、权限边界。 - 它能读懂你打开的页面、识别页面里的协议和资产结构、给出可执行的建议; - 它能理解你输入的指令:「帮我重新配置稳定币仓位」「看看有没有新的 Airdrop 任领」; - 它甚至能在后台长期运行任务,比如自动调整资产配置、执行收益复投、整理一周的资产表现报表。 - 这个浏览器不会只是信息窗口,而是真正的资产控制中枢。 你甚至可以配置多套 Agent: 一个跑稳健理财策略,一个专管空投任务,一个盯 Gas 优化和跨链操作,还有一个负责定期生成资产表现报告。 听上去很远,但你真把今天链上的理财流程拆开看,大部分其实都能模块化。 只差一个调度系统,一个能把它们串起来、长期执行的逻辑体。 所以说,AI Agent 不是未来主义幻想。 它是完全可以被拼装出来的现实系统。 不是因为它有多「智能」,而是因为它能让你的资产「持续」地动起来。 不是帮你赚最多,而是帮你少犯错、少浪费、少焦虑。 对大多数 Web3 用户来说,这就已经够用了。
这两天体验了 flowith 新推出的 AI Agent「flowith Neo」,没想到还挺上头。
目前它确实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但是也确实是一个能帮我干很多活的助理了,让我对于 AI Agent 这个玩意儿有了更实在的体验。详细功能不在这里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己搜搜看。
也是这次体验,让我认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Web3 资管,尤其是偏稳健理财这一块,或许才是「Web3 + AI」最合适的落点。
实话实说,我过去对「Web3 + AI」这类项目,一直是持保留甚至偏负面的态度。
圈里太多项目拿着这个概念讲故事,最后掏出来的只是一个 GPT 的包装 UI,大模型加几段 prompt 就想说自己是 Agent。我们技术同学看了几个产品原型后评价是——「一个下午就能做出来」。
尤其是在炒币、冲 meme 这种场景,我就更不认为 Agent 有太多机会。
你想冲 meme、做短线,靠的是什么?是速度、情绪、资讯、直觉,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确定为什么买、为什么卖。现在的大模型,数据输入本身就是有延迟的,上下文窗口也有限。
链上事件是实时的,但模型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前的快照。你指望它在这种条件下帮你抄底逃顶?不如直接闭眼操作。
真要是有人能做出来这种智能交易体,早就自己开基金去了,谁还会开放出来给你用。
但 Web3 资管、稳定理财就完全不同。它不是比快、比准、比感觉,而是比「谁能持续稳定地执行策略」。
很多 Web3 理财动作看上去不复杂,比如:
- 每月定投
- 在多个协议间轮换收益池
- 自动做空投交互
- 做质押和再质押
- 跑 LRT 策略、追踪 L2 激励……
但你真让一个人长期坚持做这些事,其实很难。不是不会做,而是太琐碎、太费心、太机械。
说到底,人就是容易偷懒、容易健忘、容易受情绪影响。
而 Agent 不会。
当然,要让 Agent 接管资产管理,前提是几个基础问题能被解决:
技术安全、权限边界、数据可读性、策略透明度、隐私保护。
这些现在确实还不完美,但如果我们先做一个假设:未来它们是可解的
那接下来的逻辑就很清楚了:AI Agent 做 Web3 资管,是合情合理、技术上也跑得通的。
你设定好规则,比如:
- 每月将 20% 的 USDC 换成 BTC
- 把剩余的 USDC 分配到三条优质协议中,按收益/风险比例加权
- 每季度自动再平衡
- 收益复投
- 空投自动交互、提取、入账
这些动作你当然可以手动完成,但你不可能每周、每月都一丝不苟地重复执行。做着做着你就腻了,忘了,或者根本没空了。
而 Agent 没这个问题。它不需要情绪稳定,它天然就是稳定。
更关键的是,Web3 的结构对 Agent 其实极度友好。
不像 Web2 的理财世界,资金分散在不同平台、协议之间信息封闭,Agent 想调用一个账户还得跟企业谈授权。
Agent 能够根据你的需求写策略、控权限、跑执行,能跨链跨协议地帮你做资产管理。
这事在 Web2 是做不到的,起码你不能指望一个 Agent 自己去操作你在支付宝、余额宝、雪球和理财通里的资金。
但在 Web3,它本来就是一块统一结构的可编程金融空间。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未来最可能承载这种能力的产品形态,可能不是插件,也不是 Bot,而是一个新形态的浏览器。
一个 Web3 专属的 AI 浏览器。
- 你在里面登陆钱包,挂上 Agent,配置好目标、策略、权限边界。
- 它能读懂你打开的页面、识别页面里的协议和资产结构、给出可执行的建议;
- 它能理解你输入的指令:「帮我重新配置稳定币仓位」「看看有没有新的 Airdrop 任领」;
- 它甚至能在后台长期运行任务,比如自动调整资产配置、执行收益复投、整理一周的资产表现报表。
- 这个浏览器不会只是信息窗口,而是真正的资产控制中枢。
你甚至可以配置多套 Agent:
一个跑稳健理财策略,一个专管空投任务,一个盯 Gas 优化和跨链操作,还有一个负责定期生成资产表现报告。
听上去很远,但你真把今天链上的理财流程拆开看,大部分其实都能模块化。
只差一个调度系统,一个能把它们串起来、长期执行的逻辑体。
所以说,AI Agent 不是未来主义幻想。
它是完全可以被拼装出来的现实系统。
不是因为它有多「智能」,而是因为它能让你的资产「持续」地动起来。
不是帮你赚最多,而是帮你少犯错、少浪费、少焦虑。
对大多数 Web3 用户来说,这就已经够用了。
sleepy0x13
--
不理解为什么突然那么多人在骂 Kaito 把 KOL 困住的不是 Kaito(或者说 会被困住的算不上是 KOL),给群众建造信息茧房的也不是 Kaito 而是撸毛集团。 为什么我这几个月没有那么努力冲 Yaps,为什么没有继续玩 Ethos,就是因为看到太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小组织、小集团把产品机制耍的团团转,让原本一些不错的机制作废,让我对这些产品失去了兴趣。并且造了很多假的 KOL 出来。 在如今的时代下,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观点是一个人最强有力的武器。加上 AI 的快速发展让信息平权,现在是个人认知迭代的最好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海量的信息提炼、过滤,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 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觉醒,只会 AI 洗稿当复读机的假 KOL 一定会被淘汰的,时间问题。
不理解为什么突然那么多人在骂 Kaito
把 KOL 困住的不是 Kaito(或者说 会被困住的算不上是 KOL),给群众建造信息茧房的也不是 Kaito
而是撸毛集团。
为什么我这几个月没有那么努力冲 Yaps,为什么没有继续玩 Ethos,就是因为看到太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小组织、小集团把产品机制耍的团团转,让原本一些不错的机制作废,让我对这些产品失去了兴趣。并且造了很多假的 KOL 出来。
在如今的时代下,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观点是一个人最强有力的武器。加上 AI 的快速发展让信息平权,现在是个人认知迭代的最好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海量的信息提炼、过滤,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
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在觉醒,只会 AI 洗稿当复读机的假 KOL 一定会被淘汰的,时间问题。
KAITO
sleepy0x13
--
我们为什么做不好一张 U 卡? 老实说,这标题有点故意博眼球,但我确实想聊聊最近和一些 PayFi 项目方交流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其实挺看好 U 卡这个方向的,毕竟它是加密资产落地使用、连接现实世界的重要一环。但这次和他们沟通完换到他们的视角,才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赛道确实有需求,但挑战也远比想象中大得多。 Web3 再怎么讲「金融自由」,最后还是得落地到现实金融系统里。 而 U 卡,大概就是这场落地过程中,最容易碰撞出问题的一环。 U 卡有没有需求?当然有。 有些国家/地区本币极度贬值,有些地方对加密资产几乎封锁,在这种环境下,你要是能提供一张「直接花 USDT、不用出金、还能绑 Apple Pay、微信、支付宝」的卡,这不是「提升体验」,这是很多人绕不开的「生存方案」。 但 U 卡的难点,不在用户这头,而是在项目方这一侧:你得先活下来。 大部分人其实想不出来 U 卡项目方到底应该怎么盈利。 传统银行卡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商户手续费分成、账户管理费和沉淀资金的使用收益。相比之下,U 卡项目连这几块也很难吃到。 用先说商户手续费分成。用户支付 100 块,商户实际到账可能只有 97,中间的 3 块钱,会被发卡银行、Visa/Master、收单机构等多方瓜分。 但很多 U 卡项目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发卡行,而是挂靠海外某个小机构,借了一个 BIN 号来发卡,接了一层接口而已。 所以你承担了运营、客服、风控的全部工作,但分润早就被上游吃完了。 你是发卡人,但不参与清算;你在搭产品,却没有掌握通道;你搞用户运营,却连抽佣权都没有。 说白了,你在做事情,但不掌握利益分配的结构。 那能不能靠用户赚钱?这可能是目前更现实的问题。 我也和很多用户聊过,他们大多数的使用习惯是「临时充值、马上使用」,买 SaaS、订阅、VPN、机场……客单价低、频率也不高。 这很像过去我用 Kraken 出金,要出金的时候才临时充值,平时不会往里面存钱。 所以平台上的资金沉淀其实非常少,就算接了 Morpho 这种协议,也没法靠利差赚到很多钱。 那有没有办法改变? 大家都在想办法,比如做电商场景,掌握消费路径;打通法币出入金,吸引 Web2 用户;增加理财、交易、财富管理模块,提高留存等等。 但问题也来了:这些都是重合规、重责任的领域。 要接入 Web2 消费场景,需要支付牌照;要搞理财,就涉及证券法、投资者保护条例;要有出入金通道,就绕不开 AML/KYC 的合规体系。一旦出问题,还涉及赔付、仲裁、发票合规…… 这已经不是「产品迭代」的问题,而是你是不是这个体系成员的问题。 所以说 U 卡这个业务既是一个高需求场景,也是个重结构挑战。 你做的是 Web3,但你依赖的全是 Web2 的支付网络、银行系统、合规接口。你做得越深,和传统体系的连接点越多,风险和责任也就越重。 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结构性现实,Web3 团队常常很擅长构建功能、迭代产品,但现实世界的金融系统讲的是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逻辑。有些问题,不是写个合约、接个 API 就能解决的。 但同样我也认为这个方向有很好的前景。 正因为它难,所以才有机会。 希望这篇文章对还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朋友们有点参考价值,也真心期待看到一个在现实结构中跑出来的成功案例。
我们为什么做不好一张 U 卡?
老实说,这标题有点故意博眼球,但我确实想聊聊最近和一些 PayFi 项目方交流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其实挺看好 U 卡这个方向的,毕竟它是加密资产落地使用、连接现实世界的重要一环。但这次和他们沟通完换到他们的视角,才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赛道确实有需求,但挑战也远比想象中大得多。
Web3 再怎么讲「金融自由」,最后还是得落地到现实金融系统里。
而 U 卡,大概就是这场落地过程中,最容易碰撞出问题的一环。
U 卡有没有需求?当然有。
有些国家/地区本币极度贬值,有些地方对加密资产几乎封锁,在这种环境下,你要是能提供一张「直接花 USDT、不用出金、还能绑 Apple Pay、微信、支付宝」的卡,这不是「提升体验」,这是很多人绕不开的「生存方案」。
但 U 卡的难点,不在用户这头,而是在项目方这一侧:你得先活下来。
大部分人其实想不出来 U 卡项目方到底应该怎么盈利。
传统银行卡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商户手续费分成、账户管理费和沉淀资金的使用收益。相比之下,U 卡项目连这几块也很难吃到。
用先说商户手续费分成。用户支付 100 块,商户实际到账可能只有 97,中间的 3 块钱,会被发卡银行、Visa/Master、收单机构等多方瓜分。
但很多 U 卡项目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发卡行,而是挂靠海外某个小机构,借了一个 BIN 号来发卡,接了一层接口而已。
所以你承担了运营、客服、风控的全部工作,但分润早就被上游吃完了。
你是发卡人,但不参与清算;你在搭产品,却没有掌握通道;你搞用户运营,却连抽佣权都没有。
说白了,你在做事情,但不掌握利益分配的结构。
那能不能靠用户赚钱?这可能是目前更现实的问题。
我也和很多用户聊过,他们大多数的使用习惯是「临时充值、马上使用」,买 SaaS、订阅、VPN、机场……客单价低、频率也不高。
这很像过去我用 Kraken 出金,要出金的时候才临时充值,平时不会往里面存钱。
所以平台上的资金沉淀其实非常少,就算接了 Morpho 这种协议,也没法靠利差赚到很多钱。
那有没有办法改变?
大家都在想办法,比如做电商场景,掌握消费路径;打通法币出入金,吸引 Web2 用户;增加理财、交易、财富管理模块,提高留存等等。
但问题也来了:这些都是重合规、重责任的领域。
要接入 Web2 消费场景,需要支付牌照;要搞理财,就涉及证券法、投资者保护条例;要有出入金通道,就绕不开 AML/KYC 的合规体系。一旦出问题,还涉及赔付、仲裁、发票合规……
这已经不是「产品迭代」的问题,而是你是不是这个体系成员的问题。
所以说 U 卡这个业务既是一个高需求场景,也是个重结构挑战。
你做的是 Web3,但你依赖的全是 Web2 的支付网络、银行系统、合规接口。你做得越深,和传统体系的连接点越多,风险和责任也就越重。
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结构性现实,Web3 团队常常很擅长构建功能、迭代产品,但现实世界的金融系统讲的是结构、权力与责任的分配逻辑。有些问题,不是写个合约、接个 API 就能解决的。
但同样我也认为这个方向有很好的前景。
正因为它难,所以才有机会。
希望这篇文章对还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朋友们有点参考价值,也真心期待看到一个在现实结构中跑出来的成功案例。
Συνδεθείτε για να εξερευνήσετε περισσότερα περιεχόμενα
Σύνδεση
Εξερευνήστε τα τελευταία νέα για τα κρύπτο
⚡️ Συμμετέχετε στις πιο πρόσφατες συζητήσεις για τα κρύπτο
💬 Αλληλεπιδράστε με τους αγαπημένους σας δημιουργούς
👍 Απολαύστε περιεχόμενο που σας ενδιαφέρει
Διεύθυνση email/αριθμός τηλεφώνου
Εγγραφή
Σύνδεση
Δημοφιλή θέματα
ETHMarketWatch
262,322 προβολές
1,141 άτομα συμμετέχουν στη συζήτηση
🚨 BIG BREAKING: U.S. GOES FULL BULL ON BITCOIN! 🇺🇸 Donald Trump just declared: "America is DOMINATING in Bitcoin and crypto — and we’re going to KEEP IT that way!" Meanwhile, Adam Back warns: “If the U.S. starts buying up 1 million BTC... it’s a WHOLE NEW BALL GAME.” Michael Saylor's Strategy is on fire — sitting on a $23.8 BILLION unrealized profit from their #Bitcoin stack! And don’t sleep on Ethereum: $ETH is holding strong at $2,370 with no major resistance in sight! #TrumpCryptoSupport #USGovernment #SaylorStrategy #ETHMarketWatch #BullishMomentum
Chen_Wei_Crypto
2 "Μου αρέσει"
4.7k προβολές
BinancelaunchpoolHuma
2.1M προβολές
4,484 άτομα συμμετέχουν στη συζήτηση
BinanceAlphaAlert
435.9M προβολές
336,071 άτομα συμμετέχουν στη συζήτηση
Προβολή περισσότερων
Τελευταία νέα
Glassnode Reports Peak Accumulation Trend Score Indicating Strong Buying Activity
--
Bitcoin and Ethereum Options Expiry Reflects Moderate Market Sentiment
--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mart Contract Deployments on Aptos Chain
--
Senator Lummis Highlights Importance of U.S. Leadership in Digital Assets
--
U.S. Pressures EU for Unilateral Tariff Reductions Amid Trade Talks
--
Προβολή περισσότερων
Χάρτης τοποθεσίας
Προτιμήσεις cookie
Όροι και Προϋπ. της πλατφόρμα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