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一言一行,总能掀起惊涛骇浪。10月14日,他在全美商业经济协会年会上的一句“政策没有无风险路径”,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芝商所的利率期货数据飙升至97.3%,市场几乎笃定,10月28日的议息会议将降息25个基点。这究竟是市场的敏锐洞察,还是鲍威尔的“魔术表演”?在数据缺失、内部纷争的迷雾中,10月降息是否已成定局?
数据缺失:决策的“盲人摸象”
当前,美国经济数据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政府停摆导致非农就业报告、CPI物价指数等关键数据无法及时发布,9月的数据勉强出炉,10月的数据却仍悬而未决。美联储决策者不得不依赖12家地区联储的“蹲点”调查、居民反馈以及ADP等民间数据。安永经济学家直言,这简直是“在浓雾里开飞机”,风险不言而喻。
数据缺失的后果已初现端倪。8月失业率攀升至4.3%,创一年新高;非农新增就业仅2.2万人,惨淡收场。更令人咋舌的是6月数据,最初报道为增长14.7万,后修正为1.4万,最终竟变为负1.3万,自2020年12月以来首次倒退。特朗普政府曾因数据“不理想”更换劳工统计局局长,但新数据却更显尴尬,甚至被批“一年后才会看到真实数字”。这种数据混乱,无疑为美联储的决策蒙上了阴影。
通胀与内部纷争:降息的“双刃剑”
通胀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核心PCE仍高达2.9%,距离2%的目标相去甚远。鲍威尔将通胀归咎于关税的“暂时性影响”,但特朗普政府计划加征新关税,这“暂时”恐将演变为“长期”。9月CPI本应于10月15日发布,却因停摆而取消,物价走势成谜。
美联储内部也分歧明显。理事斯蒂芬・米兰呼吁大幅降息,认为高利率已对经济造成严重压力;而沃勒虽支持降息,却担忧步伐过大可能导致通胀反弹。9月会议纪要显示,19名官员中仅有10人支持年底前再降息两次,分歧可见一斑。
市场反应:降息的“前兆”与“风险”
鲍威尔的“QT(量化紧缩)可能数月内结束”言论,如同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美股应声反弹,道指收复600点失地;2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3.48%,创2022年9月以来新低。富国银行分析师指出,这可能是放水的前兆,担心重演2019年缩表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市场普遍押注10月底降息25个基点,年底累计降息50个基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乐观认为关税影响有限,但也不忘提醒,若贸易战升级,情况将另当别论。这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或许正是美联储当前处境的真实写照。
个人观点:降息是“无奈之举”,而非“主动选择”
从当前形势看,10月降息似乎已成定局,但这更像是美联储的“无奈之举”,而非“主动选择”。数据缺失、内部纷争、通胀压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降息的“倒逼机制”。然而,降息并非万能药。它可能短期内提振市场信心,但长期来看,若无法解决通胀、就业等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经济波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联储的决策正越来越依赖“感觉”而非数据。从空管员到TSA安检员,这些“无名英雄”的反馈,竟成了美联储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不禁让人质疑:在数据缺失的时代,美联储是否已沦为“感觉派”的试验场?#美财政部比特币战略储备激增 #鲍威尔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