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泄露突顯了集中系統的風險,強化了隱私必須從可選功能轉變爲數字基礎設施中的標準實踐的原因。

  • Web3隱私超越匿名,啓用選擇性披露、加密計算和符合規定的機密交易,適用於個人和機構。

  • 像Privacy Pools和Zama這樣的項目展示瞭如何通過監管隱私和同態加密重新定義區塊鏈的可用性、合規性和現實世界的採用。

深入探討Web3的隱私運動,為何數據保護變得至關重要,以及新興的隱私專注項目如何塑造區塊鏈的下一個時代。

當數據泄露揭示真正的問題時

 

 

本週早些時候,幾家主要美國銀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的敏感客戶信息因一起針對SitusAMC的網絡攻擊而面臨風險。據報導,泄露的內容包括會計文件、法律檔案,以及在某些情況下,與客戶相關的財務信息。雖然完整範圍尚在調查中,但這一事件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現實:現代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僅取決於與之相關的最弱服務提供商。

 

然而,這更令人擔憂的並不是違規本身,而是這一模式變得多麼熟悉。為便利性、整合性和自動化而構建的系統持續擴張,而隱私保護則保持不一致且通常是可選的。結果是一個數據流動速度比以往更快的世界,但沒有足夠強的護欄來保護它。

 

 

警示:隱私作為衛生,而非特徵

 

 

在新聞浮出水面後不久,以太坊共同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公開評論道:
“隱私不是一個特徵,而是一種衛生實踐。”

 

這不僅僅是一種反應——它捕捉到了Web3中正在進行的文化轉變。多年來,隱私被視為一個開關或產品設置。用戶可以選擇參與,安裝工具或手動修改錢包行為。但這種模型假設隱私應該是一種增強,而不是一個基線。但林的框架翻轉了這一期望:隱私應該隱形、自動且默認運行。

 

他的評論引起共鳴,因為它反映出一個新興的真理:我們正在朝著一個數字所有權具有實際經濟重量的世界邁進。在這個世界中,隱私不能仍然是一種可選配置——它必須是結構性的。

 

閱讀更多:Vitalik的願景:穩定的以太坊基礎,L2上的創新

 

Web3中的隱私追蹤:它存在的目的

 

區塊鏈被設計為透明的。每一筆交易、餘額和動作都是可見和可驗證的。這使得去中心化系統可預測且值得信賴。然而,同樣的透明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了行為、地址關係和財務身份。

 

Web3中的隱私追蹤旨在解決這一緊張局勢。它不打算完全去除透明度,而是旨在實現選擇性可見性——用戶、協議或機構可以僅在必要時披露必要的內容。

 

簡單來說,隱私基礎設施旨在回答以下問題:

 

  • 如何在不暴露對手的情況下驗證交易?

  • 智能合約如何在加密數據上運作?

  • 用戶如何在不放棄保密性的情況下驗證合規性?

  • 機構如何在不揭示其操作模式的情況下使用區塊鏈?

 

隨著監管期望的演變和採用的加速,隱私正在從一種小眾能力轉變為可擴展數字基礎設施的必要組成部分。

 

隱私生態系統內的子行業

 

雖然隱私空間經常被歸為一類,但實際上它比看起來更具多樣性。今天,它可以大致分為四個發展層次:

 

私有交易

 

這些協議使得用戶能夠在不暴露交易歷史或錢包關聯的情況下發送資產。與早期的混合器不同,較新的方法引入了合規友好的證明系統,而不是完全的匿名性。

 

這裡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隱私池。它不僅僅是將資金隱藏在一個單一的無差異池中,而是允許用戶以密碼學方式證明他們的資產與禁止來源無關,保持隱私的同時仍然可審計。

 

保密計算

 

在這裡,技術變得更加基礎。這類協議不僅僅是掩蓋交易目的地,而是使加密計算成為可能——智能合約在私有數據上運行,而不向驗證者揭露這些數據。

 

這一類別中一個領先的項目是Zama,專注於完全同態加密(FHE)。其目標簡單但具有變革性:使私有智能合約的運行感覺與公共合約一樣無縫,同時保持與現有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兼容性。

 

保護隱私的身份

 

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從匿名錢包轉向鏈上身份和證書,隱私變得至關重要。選擇性披露框架允許用戶證明資格——例如年齡、國籍或資產所有權——而無需暴露不必要的個人信息。

 

這一類別與去中心化身份(DID)框架交叉,並可能越來越適用於基於合規的應用程序,例如代幣化資產、機構DeFi和鏈上信用系統。

 

受監管的隱私基礎設施

 

最終,一個新的類別正在出現——從一開始就與法律框架對齊的系統。它不再假設隱私和合規是相互衝突的,這部分生態系統試圖將它們統一。正是在這裡,Vitalik的想法變得最為明顯:隱私作為基線,透明度僅在必要時出現。

 

定義下一階段的隱私領導者

 

隨著隱私堆棧的成熟,一些項目已經從實驗轉向成為隱私鏈上演進的參考點。

 

今天最受討論的例子之一是隱私池。基於以太坊構建,並作為早期隱私模型的後繼者,它引入了一種新機制,允許用戶在必要時遮蔽交易的同時仍然展示合規性。它不再依賴單一的無差異匿名集,而是使用密碼學證明來分類交易來源,使得用戶能夠證明他們不屬於禁止的群體。該設計介於完全匿名和完全透明之間,其目的不是逃避可見性,而是將隱私與監管期望對齊。正因為這種平衡,隱私池在關於“受監管的隱私”的討論中經常被提及——這一概念在機構進入Web3時越來越相關。

 

這個領域的另一個重要項目是Zama,專注於完全同態加密(FHE)。雖然隱私池在交易層面上解決隱私問題,但Zama將這一概念推向更深層次——進入計算本身。利用FHE,智能合約可以在加密數據上直接執行邏輯,而不需解密,這意味著驗證者可以在不訪問底層信息的情況下驗證執行的正確性。這代表了從傳統區塊鏈模型的一次重大轉變,後者的可見性和驗證是不可分割的。Zama的工作吸引了廣泛關注,因為它提供了一條通往私密貸款、私密投票、加密金融工具和在保密性無法妥協的企業應用的道路。該項目仍在積極開發中,其技術正在逐步被開發人員測試,他們正在探索在現有鏈上保護隱私的應用。

 

 

除了這兩個項目外,還有新興的身份專注協議構建基於零知識的驗證框架,允許用戶選擇性地披露信息。用戶可以證明合規條件,例如資格、居住地或資產閾值,而不暴露不必要的元數據。這些工具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它們標誌著一個重要的演變:Web3中的隱私不再僅僅是關於交易遮蔽——它正在擴展到用戶在鏈上的存在方式。

 

儘管隱私生態系統尚未出現單一的主導贏家,但這些項目展示了該行業的發展軌跡。隱私正在從孤立的工具轉向嵌入式架構。它正在從小眾使用轉向基礎設施對齊。或許最重要的是,它正在從一種防禦姿態轉變為一種建設性姿態,使得在沒有加密計算和選擇性披露的情況下,新的應用類型成為可能。

 

隨著更多的建設者、機構和監管機構參與這個類別,討論正逐漸改變。隱私不再被視為合規或採用的障礙。相反,它正在成為負責任地擴展數字所有權所需的基礎部分。

 

基於隱私的基礎設施的未來

 

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是一個隱私“工具組”,而是隱私原生架構的早期形成。一步一步,敘事正在轉變。隱私不再是隱藏——而是使安全參與成為可能。這不是一種變通辦法。這不是一個小眾特徵。它是運行數字經濟所需的基礎部分。

 

而從銀行違規和Vitalik的評論中得到的最大啟示是:隱私失敗通常不是來自用戶所擔心的技術——而是來自用戶所信任的系統。

 

如果Web3要實現所有權、自主權和開放系統的承諾,那麼隱私必須從一種偏好演變為標準。

因為數字金融的未來不會僅僅由透明度來定義,而是由必須被看見的與值得保持私密的之間的平衡來定義。

市場重置還是趨勢反轉?Coinrank最新AMA的關鍵要點

 

參考來源:

摩根大通、花旗、摩根士丹利客戶數據可能因供應商的黑客攻擊而曝光,NYT報導

 

隱私是衛生,”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銀行數據泄露後表示

"便利的代價:為何隱私在Web3中不再可以選擇"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Coin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