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傍晚,看着錢包裏剛到賬的穩定幣,突然想起2015年那個攥着5萬積蓄衝進加密市場的自己。從312暴跌後賬戶僅剩8千的絕望,到如今能笑着把利潤提出來改善生活,這10年踩過的坑、躲過的雷,比任何K線教程都來得深刻。
眼下市場正卡在尷尬的節點:頭部幣種在9萬區間震盪半個月,第二大主流幣圍繞3200上下波動,成交量卻較上月腰斬——這種"量價背離"的行情,最容易讓新手慌神追漲,也最考驗老玩家的定力。但我最近反而主動減了部分倉位,不是看空,而是遵循着這幾年總結出的生存法則。
一、只擁抱"穿越週期的硬資產"
這10年我試過不下50種所謂的"潛力新幣",從早期的山寨空氣幣到如今VC扎堆的概念幣,最後發現能在暴跌中活下來、還能創新高的,始終是那幾個流動性穩居前列的主流品種。
現在圈子裏每天都有新故事,什麼"機構重倉""生態爆發"的概念幣漲得讓人眼熱,但你細想:人家一級市場成本可能只有現價的3成,拉盤不過是爲了吸引散戶接盤。去年某熱門賽道幣,上市當天漲3倍,我身邊有人衝進去,結果一週後跌回發行價,套牢至今。真正的安全墊,從來不是機構背書,而是市場用十年時間投票選出的共識。
二、止損線是生命線,別和趨勢賭脾氣
我現在買任何標的,都會提前設好10%的止損線,到點就砍,絕不猶豫。很多人總想着"再等等,說不定能漲回來",但市場從不跟你講感情。
2021年那波大跌至今記得清楚:頭部幣種從6萬高點往下砸,身邊朋友要麼說"長期持有不怕跌",要麼補倉補到彈盡糧絕。我到了止損位果斷離場,雖然看着後來的反彈有點可惜,但保住了6成本金。等到行情回調到4萬區間,我用這些本金分批補倉,不到半年就回本了。記住,在加密市場,活着比什麼都重要,留得本金在,纔有翻本的機會。
三、浮盈是數字,落袋纔是真盈利
見過太多人賬戶浮盈翻倍,最後卻坐了趟過山車,甚至倒虧離場。我總結出一個習慣:只要賬戶整體盈利超過20%,就把超出部分的利潤轉成穩定幣——要麼提現改善生活,要麼留存起來當"抄底彈藥"。
去年頭部幣種衝9萬的時候,我提了15萬利潤換了輛代步車,後來行情回調,看着賬戶數字波動也不心疼。畢竟賺到手的錢纔是自己的,那些停留在屏幕上的浮盈,就像沙灘上的城堡,潮水一退就沒了。
四、用"小倉位試錯"應對新敘事
現在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新熱點,從之前的RWA到近期的各種概念炒作,不少人勸我"重倉佈局"。但我始終堅持:只用不超過10%的倉位去試錯新機會。
新賽道的不確定性太大,可能是風口,也可能是陷阱。先拿小資金摸清邏輯,等行情真正走出來、趨勢明確了再逐步加倉,這樣既不會錯過機會,也不會因爲一次判斷失誤就傷筋動骨。去年某生態概念爆發前,我用5%的倉位試水,後來漲起來後逐步加倉,最後賺了不少,還沒承擔太大風險。
幣圈從來不是"比誰賺得快"的賽場,而是"比誰活得久"的馬拉松。我見過太多一夜翻倍的"神話",最後都栽在了"貪"和"賭"上——要麼加槓桿爆倉,要麼重倉踩雷,來得快去得更快。
當下這種震盪行情,與其盯着那些漲得快的小品種幻想暴富,不如守好主流資產,做好止損和利潤兌現,賺自己能看懂的錢。畢竟10年摸爬滾打下來,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穩穩的盈利,比過山車式的刺激靠譜一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