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關注區塊鏈和資產管理結合的新趨勢,可能已經注意到一個名字:Lorenzo Protocol。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投資平臺,也不是一個傳統基金的簡單上鍊複製品——它想做的是把傳統金融裏那些成熟但門檻高的策略,比如量化交易、波動性套利、結構化產品,用代幣化的方式“搬”到鏈上,讓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更透明的方式參與。
簡單說,Lorenzo 在幹一件事:把傳統資管策略“翻譯”成鏈上語言。
什麼是 OTF?說白了就是“代幣化資金”
Lorenzo 的核心產品叫 OTF(On-Chain Trading Fund),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傳統基金結構的鏈上升級版。在傳統金融裏,你要投一個對衝基金或者量化策略基金,通常有高起投額、複雜的開戶流程,而且資金流動不透明、贖回週期長。
而 OTF 把這些策略封裝成代幣,你買了這個代幣,就等於持有了對應策略的份額。流動性更好、門檻更低,而且所有操作都在鏈上可查——投了什麼、收益率怎麼樣、費用結構如何,一目瞭然。
金庫設計:簡單和複合,像搭樂高一樣配置策略
Lorenzo 用了兩種金庫結構來組織資金流向:
簡單金庫:專注單一策略,比如只做比特幣的量化套利,或者只做期權波動率策略。適合對某一類策略有明確偏好的用戶。
複合金庫:把多個策略打包成一個組合,類似傳統金融中的FOF(基金中的基金)。用戶可以通過一個代幣同時曝險於多種策略,自動分散風險。
這種設計讓資金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靈活拼接。你可以按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單點”策略,或者直接選一個已經調配好的“套餐”。
BANK 代幣:不只是治理,更是參與權
很多項目的代幣功能停留在“治理投票”層面,但 Lorenzo 的 BANK 代幣設計更有層次:
治理:持有 BANK 可以參與協議升級、金庫策略調整等決策。
激勵:通過流動性挖礦或質押,吸引早期用戶和資金進入生態。
veBANK 模型:類似 Curve 的投票託管機制,鎖倉越久、權力越大。這不僅能減少代幣的短期拋壓,也讓長期支持者更有話語權。
有意思的是,BANK 的價值和協議的資金管理規模是正相關的——資金流入越多、策略收益越穩,BANK 的賦能場景就越實。
爲什麼這類協議值得關注?
傳統資管市場龐大,但存在透明度低、中間環節多、門檻高等問題。而鏈上資管雖然還處於早期,但優勢明顯:
透明度:所有策略執行、資金流向都在鏈上,沒有“黑箱操作”。
可組合性:金庫策略可以和其他 DeFi 協議(比如借貸、衍生品)結合,創造新收益來源。
全球化准入:只要有錢包,就能參與曾經只對高淨值用戶開放的策略。
當然,挑戰也不小——比如智能合約風險、策略在鏈上環境的適應性、監管合規等。但 Lorenzo 這類協議的出現,至少指明瞭一個方向:傳統金融的策略邏輯可以“上鍊”,但不是照搬,而是重構。
小結
Lorenzo Protocol 不是第一個做鏈上資管的項目,但它從產品結構(OTF+金庫)到代幣經濟(BANK+veBANK)的設計,顯示出一種更系統化的嘗試:不只想做“策略上鍊”,而是構建一個可擴展的資管生態。
如果未來有更多傳統策略以代幣化形式在鏈上跑通,那麼資產管理的玩法可能會徹底改變——更開放、更模塊化、更由代碼和社區驅動。而 Lorenzo,正在成爲這個趨勢裏的一個重要拼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