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來自Coinmanlabs的Paul,這兩天聽了V神在Devconnect ARG 2025 的開幕式演講,說實話作爲一個在WEB3行業幹了幾年的程序員蠻有共鳴的,他開場就拿了FTX開刀,說以太坊不是FTX,這句話聽着很痛快啊,但是背後卻隱藏了一個我們這個行業一直糾結得問題。

1.FTX失敗得根本原因:不作惡和無法作惡的區別

V神提到谷歌以前的口號Don't be evil,現在基本沒人提了,這讓我想起行業裏一個常見的爭論。

很多DeFi項目早期都會糾結要不要在智能合約裏留個管理員權限,方便以後升級修bug。

在傳統WEB2的角度來看這很合理,萬一出問題了能緊急處理。但是在WEB3則不是這樣的,用戶憑什麼相信你不會拿這個權限幹壞事?

現實中這種例子太多了。你看Uniswap的核心合約,上線後創始團隊也改不了交易規則。對比傳統交易所,CEX可以隨時改手續費、凍結賬戶、調整交易對,用戶只能選擇信或不信。FTX就是典型:Sam看着像好人,結果挪用了幾十億美元客戶資金。

這也是爲什麼我現在看項目,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合約代碼裏有沒有後門。多籤錢包幾個人控制?時間鎖設了多久?能不能隨意增發代幣?這些都是能不能作惡的技術指標。

2.爲什麼區塊鏈不是秒到賬的支付寶

在WEB2中微信支付,支付寶都是可以秒到賬,爲啥呢?因爲只要服務器到位完全可以做到秒到帳,但是解釋權所有權都在支付寶的服務器上,但是在區塊鏈中則不是這樣的,比如以太坊需要12秒出塊,在這時間內就需要全球成千上萬的節點達成一直,這就是共識機制。

V神用了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解釋爲什麼需要共識機制。假設我有1個ETH,我同時給兩個人各發0.7個ETH,如果沒有裁判來決定哪筆交易先發生,ETH就會憑空多出來。

這個問題我第一次給非技術同事解釋時,用的是雙花這個詞,對方完全懵。後來我換了個說法。

你手裏有100塊現金,你不可能同時把這100塊給兩個人,物理世界天然防止這個問題。數字世界裏,數據可以無限複製。你發微信轉賬截圖,截圖可以發給無數人,每個人看到的都是我收到100塊。

區塊鏈做的事情,就是用一羣公證人(礦工或驗證者)投票,確認這100塊到底給了誰。投票結果寫到區塊鏈上,全世界都看得到,改不了。

這不是技術落後,而是這些節點需要時間達成共識。支付產品最頭疼的就是這個,用戶抱怨爲什麼轉賬這麼慢,但這恰恰是去中心化的代價。

3.ZK-EVM:技術突破背後的務實思考

零知識證明(ZK)這技術聽起來很玄,其實概念不復雜。打個比方,我想證明我滿18歲,傳統方法是給你看身份證,暴露了我的生日、地址、身份證號。零知識證明是我能證明我確實滿18歲,但不告訴你任何其他信息。

應用到區塊鏈上:以前驗證一個區塊正確不正確,你得自己把裏面所有交易跑一遍(計算量巨大)。有了ZK證明,別人算完給你一個"證明",你只需要驗證這個證明(計算量很小),就能確認區塊是對的。

傳統區塊鏈上,你的每筆轉賬都是公開的,金額、地址、時間全都看得到。Tornado Cash用ZK技術,能做到證明你確實有這筆錢並且轉了,但不告訴別人你是誰、轉了多少、轉給誰。

但是ZK現在還是有點貴,生成一個證明的計算成本很高,如果真能做到手機跑全節點,對行業意義太大了。

想想看,現在大部分人用MetaMask、Trust Wallet這些輕錢包,其實數據是從別人的節點拿的。你不知道這個節點有沒有騙你,有沒有記錄你的IP地址。

4.ENS:一個真正有用的非金融應用

V神提到ENS(以太坊域名服務)時,說這是最成功的非金融應用。我深有同感。

Vitalik.eth這個域名,它不屬於任何公司。Vitalik不需要擔心哪天被封號、被收回。這和傳統域名不一樣,你的.com域名其實是租的,ICANN說收回就收回。

行業裏很多團隊成員都用ENS。開會時介紹自己是alice.eth,感覺就像互聯網早期大家用email地址一樣自然。更實用的是,這個名字在所有DApp裏都通用。你在OpenSea買NFT、在Uniswap交易、在Gitcoin捐款,都是同一個身份。

對比傳統互聯網:我在Twitter是一個用戶名,在Instagram又是另一個,在Reddit又得註冊一次。每個平臺都想鎖住你的身份,因爲這樣你離不開它。

ENS這種不受任何單一服務提供商控制的用戶名,是真正屬於用戶的數字身份。雖然現在用的人還不多,但方向是對的。

5.技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V神的演講很振奮人心。作爲從業者,我也看到另一面。

他說以太坊Gas上限提高了50%,明年還要繼續提。現實是,網絡一忙gas費還是飆到幾十美元。普通用戶轉個賬花10美元手續費,體驗能好嗎?雖然有Layer 2(Arbitrum、Optimism這些),但又增加了複雜度,用戶得學會跨鏈、學會在不同網絡切換。

他說隱私很重要,要用ZK技術保護隱私。但監管怎麼辦?很多國家就是因爲Tornado Cash有洗錢風險,直接制裁了。開發者甚至因爲寫代碼被逮捕。技術上能做到的事,不代表在現實中行得通。

他說可信中立性,不爲任何國家或公司服務。現實是,以太坊基金會在瑞士註冊,開發者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社區治理投票權集中在大戶手裏。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中心化?

我不是在潑冷水。恰恰相反,我覺得正是因爲有這些問題,這個行業才值得待下去。如果一切都完美了,還要我們這些建設者幹嘛?

最後想說的

聽完V神的演講,我最大的感受是,他還是那個理想主義的程序員。

很多人做大了之後,會變得圓滑、會向現實妥協。V神還在講更自由、開放、合作的世界,還在推動精簡以太坊這種喫力不討好的技術改進,還在強調不是爲了討好政客。

作爲同行,我知道這有多難。每次要做技術決策,都有一堆利益方跳出來—交易所希望你這麼改,礦工希望你那麼改,用戶希望快點上新功能,投資人希望快點拉盤。

有些東西是不能妥協的。就像V神說的,以太坊不是FTX,也不想成爲FTX。它不是公司產品,是衆人維護的公共設施。

我在Web3這幾年,見過太多項目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真正能活下來的,都是那些技術紮實、理念清晰、社區認可的項目。短期看估計漲得沒有空氣幣快,長期看,這纔是有價值的建設。

所以我會繼續寫代碼、繼續做產品。不是爲了暴富(雖然能賺錢更好),而是相信這個方向是對的。就像Vitalik說的,讓我們攜手實現這一目標。

這話聽起來有點煽情。對程序員來說,能用代碼改變世界,確實挺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