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我國打擊比特幣會導致其價格暴跌,最終變得一文不值。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顧歷史。
📉 三次政策調整與市場的演變
1. 2013年12月:官方首次明確比特幣的“非貨幣”屬性。這一記重拳直接擊中了比特幣的核心定位,導致其價格應聲下跌,並在隨後三年內一蹶不振。
2. 2017年9月:政策升級,所有金融機構被禁止爲加密貨幣交易提供服務。此舉切斷了比特幣與法定人民幣的直接兌換通道,中國境內的交易平臺就此成爲歷史。市場再次下跌,但這一次,比特幣僅用了幾個月就收復失地並創下歷史新高。
3. 2021年7月:全面禁止挖礦。這次打擊的是區塊鏈網絡的維護方式,短期內確實影響了網絡安全和市場信心,但其影響的深遠程度,已遠不及前兩次。
🔍 一個關鍵事實與一個核心結論
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在2021年挖礦禁令後,比特幣的全網算力在經歷短暫下跌後,不僅完全恢復,至今已屢次創下歷史新高。這強有力地證明,沒有任何單一國家能扼殺這個全球化的網絡。
最終結果是:中國的交易量在全球佔比急劇萎縮,我們對比特幣價格的實際影響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小。
比特幣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基於自身國情出臺不同政策,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因此,對於每一位參與者而言,最理性的立場就是:在哪國,守哪法。 理解政策的本質,看清全球的趨勢,遠比因單一事件而恐慌更爲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