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開玩笑。

四年前,全網代幣35萬個;現在?4000萬。

四年漲100倍,每天幾萬個新幣被造出來,上線,然後歸零。

這已經不是創業,是工業化流水線。

你問這工廠是誰開的?

不是項目方,是交易所、做市商、KOL、Agency、媒體,一整套“發幣產業鏈”。

而最狠的是——

投資者越來越難賺錢,但工廠裏的每個齒輪,都在喫肉。

上一輪牛市,發幣要多久?

一年打磨產品,半年建社區,等用戶、等數據、等口碑,纔有資格上交易所。

現在呢?

半年,從立項到上幣,一氣呵成。

快的,Memecoin更離譜,

早上發幣,下午市值破幾千萬。

沒人關心你有沒有產品,

有沒有技術,有沒有用戶。

只關心一件事,

能不能在5分鐘內引爆情緒。

爲什麼能這麼快?

因爲產品不重要了,

數據能刷,敘事能包裝。

你說沒用戶?

去測試網刷幾百萬個活躍地址。

你說沒下載量?

找Agency在App Store刷一波。

你說沒社區?買機器人拉羣,KOL喊一嗓子。

真東西?10%都不到。

剩下的錢,全砸在上幣費、做市商、KOL推廣、媒體通稿上。

發幣,從“創業”變成了“上市套現”的快閃流程。

這輪週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集體祛魅。

上一輪,大家還信什麼L2、ZK、GameFi、SocialFi,覺得區塊鏈能改變世界。

結果呢?L2沒人用,鏈遊還在燒錢,社交項目全是機器人。

最諷刺的是誰火了?Memecoin。

沒產品、沒技術、沒團隊,但最能吸金。

散戶看明白了,別跟我講價值,講情緒就行。

項目方也看明白了!

做實事的都死了,會講故事的還活着。

有個鏈遊項目,融了幾千萬,

全砸在開發上,招3A團隊,做美術,搭服務器。

兩年後上線,市場早涼了,

代幣破發90%,團隊解散。

另一個項目,同樣融了幾千萬,

只僱幾個人,做個Demo,剩下的錢全去買了比特幣。

兩年後,遊戲還是個Demo,

但賬上資產翻了三倍,還能繼續發新幣。

你說氣不氣?

技術派死在開發週期,產品派死在現金流,投機派活成了老狐狸。

那誰纔是真正的贏家?

永遠是交易所和做市商。

交易所不在乎幣漲不漲,它只在乎交易量和波動率。

誰製造波動?做市商。

過去做市商是“掛單的”,現在是“造勢的”。

他們怎麼玩?

先低價吸籌,然後在合約市場拉多單,現貨猛拉,吸引散戶追高。

等情緒炸了,合約多單平倉,現貨突然砸盤。

散戶被套,合約爆倉,做市商再開空單收割一波。

等價格跌到底,他們又回去吸籌,一輪循環,通喫多空。

這叫什麼?靠波動喫飯。

MYX、COAI、AIA……每一個“神幣”背後,

都是一場精準的多空雙殺。

而拉盤要錢,錢從哪來?

場外配資。

專門給做市商和項目方“拉盤融資”的灰色生意。

你出錢,我出操盤,他出代幣,賺了分賬。

KOL呢?成了流量閥門。

項目方不直接找KOL,怕被錘,找Agency。

Agency手裏一堆KOL,分三六九等:

頂級KOL,叫“品牌流量”,貴,但能定調;

粉絲多的,叫“曝光流量”,刷閱讀量;

能帶單的,叫“買盤流量”,直接轉化。

項目方還會在早期給KOL輪”,低價給籌碼。

等於提前綁死,你喊單,你賺錢,你不喊,你虧錢。

最狠的是什麼?

這套“發幣工廠”已經成了幣圈的新基建。

從立項、刷數據、找Agency、談交易所、籤做市商、配資拉盤、KOL喊單、上線交易、砸盤退出……

全流程標準化,模塊化,可複製。

比做產品賺錢快多了。

你做一個App,要兩年,

花幾千萬,還不一定有人用。

我發個幣,半年,

花幾百萬,拉一波情緒,直接套現。

幣安的Binance Alpha,就是這套系統的巔峯。

它把發幣變成了一場BNB的生態收割遊戲。

你發幣,要刷積分,要買BNB,要上BSC。

每一個Alpha項目火了,BNB就漲一波。

不是項目在造勢,是BNB在吸血。

所以2025年,BNB爲什麼一直新高?

因爲它纔是這個週期真正的“底層資產”。

最後說句扎心的

這個市場從來不缺神話,缺的是清醒。

每一輪週期,主線不同,但本質沒變。

搶兩樣東西,流動性和注意力。

你是想當那個製造流動性的人,

還是那個被收割提供流動性的人。

想清楚了,再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