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耗時一個月。如果你連看完這篇文章的耐心都沒有,那麼你這輩子活該當韭菜,下輩子也是。
當你閱讀完,我保證你肯定會有所收穫。那麼你已經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
在中文幣圈中對於技術分析被忽視,國外很多大佬都是技術分析派。中文幣圈都想着靠消息面衝一波土狗,幻想着靠大V給你個財富密碼。前期衝進去了,靠運氣富了一把;後期進去就等着被割。
多來幾次看看,你還能笑着出來嗎?有這麼簡單,你早就靠跟單錢包暴富退圈了。談到技術分析,很多人連K線圖都看不懂,面對交易界面一堆線,下方標註的MA、EMA、BOLL、SAR等指數不明所以,跟看天書一樣。來到幣圈就感覺踏上了暴富之路,掛個高倍合約賺了嚐到了甜頭,以爲自己憑實力賺的,多來幾次就真的憑實力了——但這次是虧。
如果你連個技術指標都懶得搞懂,那你活該被割韭菜,這輩子都是喫不上四個菜的命。
虛擬貨幣市場每天都在上演暴漲暴跌,有人靠一個消息買入某個幣實現百倍收益,也有韭菜高位接盤,一夜歸零。你天天關注一些大V,等着餵飯,等你衝進去,就變接盤俠。
大V只會發條推文說:“後面是不是漲了,你虧是你太貪。”
面對這個混亂的市場,我們如何找到穩定性的收益方式,而不是當被割的韭菜,成爲大V們A8、A9的曬單背後的墊腳石。
對市場有足夠清晰的認知,穩定的盈利方式才能拜託這種命運,而技術分析只是第一步。
無論是證券市場,還是尤其偏重短線交易的虛擬貨幣市場,技術分析始終是最值得依賴的中短線分析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幣圈,由於波動劇烈、情緒化明顯、基本面支撐薄弱,技術分析的實戰意義反而更加突出。
如果一個投資者對技術分析掌握紮實,且交易作風足夠謹慎,理論上是有可能做到大多數交易接近只賺不賠的。
但是,爲什麼技術分析被那麼投資者詬病,爲什麼我們聽說和認知的真真實實的技術分析高手那麼稀少,稀少到大家都不相信他們是存在的呢?原因很簡單,技術分析本身就是一門建立在統計學上的經驗積累的分析方式,大多數人還沒有積累都經驗就已經心力交瘁的放棄的。
即使有一部分人有效的掌握了技術分析,會遇上另外一個問題,遵照技術分析進行交易是反人性的,就是買入信號往往出現在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的時候,賣出信號往往出現在全民狂歡的時候。在這樣的氛圍和心態下,能不能及時按照技術分析信號進行行動就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
在虛擬幣交易中,尤其是主流幣如 BTC、ETH,其交易深度與參與者更趨近傳統金融市場,因此技術分析手段(如趨勢線、支撐阻力、成交量、指標等)在中短期操作中依然有明顯參考價值。尤其是在震盪區間、趨勢轉折、重要關口(如歷史高點、回踩前低)處,技術指標常常精準發揮作用。比如比特幣在每次“突破前高”時都會遇到獲利盤拋壓,形成短線回撤——這是市場集體預期的體現,阻力位在起作用;而當 BTC 回踩關鍵支撐區間,比如前期震盪底部,價格反彈概率高,這時技術分析就成了有效參考。在 MEME 幣或土狗幣市場中,技術分析同樣能輔助判斷階段性機會,
例如觀察:爆拉初期的放量結構、連續陽線後的量價背離、MACD 頂背離或 RSI 超買 等。雖然這些幣種更受消息影響,但掌握技術分析的交易者,更容易在高潮中止盈,在狂熱前伏擊。
在虛擬貨幣市場這種短線交易市場中恰恰極爲追求資金的使用效率,資金使用效率、判斷方式和簡單性是魚和熊掌的關係,不可兼得,要效率就必須犧牲簡單性,通過相對複雜的技術分析來保證對市場和各股的判斷正確機率。同時還需要控制情緒和分配倉位等多種相關能力和技巧。
我們來看看如果要執行短線交易,我們需要怎麼做。首先爲了追求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我們必須找到能在市場中把握波動性交易的技術指標形態,然後提升相關形態在使用中的正確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遇到技術分析在學習和掌握中的第一個重要難點,那就是爲了傳播而精煉出來的技術分析描述的簡練化和在技術分析使用中必須面臨市場情況複雜性的矛盾。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有接觸MACD這個指標,MACD是一種趨勢型指標,在實際使用中頂背離是看跌信號,底背離是看漲信號。往往看到這段描述的投資者會打開交易所軟件看一下,比如打開BTC的走勢圖,發現確實與指標相符,彷彿找到了祕訣或者說一種有效的技術分析方式,於是打算馬上進去開個100倍合約。

但是你買入可能是下面這個例子,你就算長拿一段時間也是越走越低,然後忍不住虧損離場,於是啥技術分析屁用沒有,一點都不靠譜,根本沒有準確性可言,於是馬上就對MACD這種指標,或者整個技術分析失去信心。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呢?到底是技術分析本身的問題,還是投資者學習的學習方式有問題呢?
在實際交易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那麼標準”的MACD背離形態,此時該如何判斷?MACD判斷趨勢後,是否需要結合多個週期K線與支撐壓力結構來輔助?這些問題遠比“一句口訣”所能覆蓋的複雜得多。很多人只記得“MACD頂背離看跌,底背離看漲”,但如果你想把這條話解釋清楚,講明0軸的意義、紅綠柱的強度判斷、指標計算原理,甚至配上大量圖例,恐怕一本書都寫不完。然而在傳播中,爲了便於理解與轉述,我們只能簡化爲一句“口訣”。但也正因爲這簡化,絕大多數投資者在接收時就誤以爲這是一條“定律”,彷彿MACD就等於“二二得四”——準確、確定、無誤。
這樣誤把統計學當數學理解的結果,必然是用錯了方法、虧了錢、再質疑整個體系。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爲什麼市面上的大多數投資類書籍,還有一些技術分析的高手沒有把這個情況細緻的講清楚呢?我個人感覺這來自於很多原因,首先投資類書籍的作者分爲兩類人羣,一類是像巴菲特,彼得林奇,歐奈爾等等這些成功的投資大師,他們操作的資金量極爲巨大,所以不是特別追求資金利用效率,而是關注投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寫出來的東西都類似於策略一和策略二當中提到的那些東西。
而另一類人羣是一些成功的操盤手或者是優秀的個人投資者,他們自己可能對技術指標的使用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受限於表達能力,或者說是沒有和普通投資者太多的交流和溝通經驗,不知道怎麼用普通投資者易於理解的方式全面的表達出來。甚至普通投資者自身也有很多問題,比如之前我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很多投資者,向我詢問關於技術分析的問題,我打開技術分析軟件,對照典型的圖形走勢,纔講了五分鐘,剛把一些關鍵點用最簡練的語言說明,並用圖形印證,還沒來得及展開講。
投資者們馬上就因爲這個指標的一些有效性變得很興奮,急急忙忙說我趕緊回去自己試試,然後就興高采烈的走了。
有些一直聽我說完了,但是限於投資經驗不足,聽得一知半解,有些很關鍵的東西其實沒徹底搞清楚。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往往就忽視了一些重要使用條件。總之很多原因造成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對技術分析的理解長期處於簡單狀態,沒能摸到其中的關鍵和精髓。這是很多投資在使用技術分析過程中第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所以寫到這裏,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技術分析的使用方式在傳播到我們得知的時候,是一個極爲簡單,凝練的狀態。這樣的描述是不能直接拿起來就照搬照用的,需要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來多找類似的形態和例子,把它的細節之處盡其可能的還原出來,才能在操作過程中有效和合理的使用。再強調一次,技術分析和一門統計學而非數學,所謂的技術分析法則不是真正像數學法則那樣何時何地都正確,而是一種基於統計,對比而來的經驗,同時這個經驗的描述還往往被簡化過。在得知任何一條所謂的技術分析使用法則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拿來直接指導自己的操作。而是應該開打交易軟件,找到幾十個和這種技術指標有關聯的圖形,一個個的觀察,確認。什麼情況下有效,什麼情況下效果不理想。在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可不可以使用一種其它的技術指標進行輔組和修正。
幾十個圖形看完了,系統的想通和掌握了這種技術分析方式之後做上幾筆模擬交易,結果有效的證實了自己的判斷和方法之後,才能納入到實際操作環節去。由於技術分析在總結和傳播過程中的簡練,很多投資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往往苦於其各種趨勢下的差異,導致收益不佳,甚至虧損。於是很多投資者就轉身向別的區塊,MEME、土狗,最後虧光出局,大罵幣圈就是賭場。
我們現在經常能在各種場合見到怒斥技術分析的,往往是這類喫過虧的投資者。技術分析在使用中的第二道難關到底是什麼?能讓千辛萬苦通過第一關的人喫上大虧,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技術分析能很好的判斷趨勢,但是判斷不了趨勢的幅度和速度。可能會有投資者說,這個問題有那麼嚴重麼?我的答案有,而且非常的嚴重,極爲容易對追逐波動性的中短線交易者者造成嚴重的困擾。
原因就在能去進行短線交易的交易者,本身對資金的利用率非常在意,爲此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技術指標,人一旦有期望併爲之努力付出了,那麼對付出的回報就會相應提高。同時是出現了標準的底背離的兩個標的,我選擇了其中一個,但是結果我選擇的這一隻漲幅非常小,同時期內另外一隻未被選擇的標的走出一波極其有爆發力的波動性上漲——比如比特幣和索拉納,這個時候我是什麼樣的心情?我會對我自己的技術分析能力產生嚴重的質疑,一旦出現質疑,我就會去盡全力修正,這個過程中就會造成對技術指標的過度濫用,一旦出現技術指標過度濫用,我之前的技術分析水平會被拉低,判斷效果會失去水準,一旦出現失去水準的預判,我會進一步質疑,進一步修正,結果就死越修正越失靈,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到最後甚至質疑整個技術分析體系,開始不理智的爲了利潤而頻繁調倉換幣,進入到最不可取的隨意追漲殺跌的節奏裏去。這正是第二道門檻的可怕之處:它不像第一關那樣顯性,而是在你的“信心”和“期望回報”中慢慢侵蝕系統,直到完全失效。在第二道難關面前被淘汰下去的投資者是最令人惋惜的,因爲他們已經足夠努力才能邁過技術分析的第一道難關,已經是衆多投資者中相對來說最有能力的一羣人了。而且技術分析的第一道難關是一道技術性難關,即使邁不過去而放棄的,往往也不會有太嚴重的資金和精神上的損失,因爲大多數投資者中短線失敗之後就被動轉長線,長線轉超長線,什麼時候回本什麼時候就離場了。邁過第一道難關的投資者往往會覺得市場的脈動已經盡在掌握中了,會提高自己的資金總量和倉位,同時極其自信。可惜第二道難關沒有什麼技術性的難題,就是最簡單的人性難題,資金利用率最大化什麼時候是盡頭?什麼樣的波動是在技術分析有效可控的範圍內?追求更高效率要冒的風險是技術手段可以降低的麼?如果及時認識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大多數投資者會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操作,可惜控制人性往往比征服技術性難題要難得多,也不像技術性難題那麼明顯。跌倒在第二道難關的投資者往往會因爲自負而不願意承認失敗,導致資金逐步虧損而無奈離開市場,離開的什麼都沒剩下,也就沒有了翻身的希望,同時精神的自負在極度失敗面前崩潰對心理的打擊也極爲嚴重,需要漫長的時間去修復和調整。
技術分析真正的力量:在“共識交匯點”爆發
很多時候,價格的高點和低點,恰恰出現在多個技術指標重疊的“關鍵點位”上。比如,一個斐波那契回撤位疊加前期支撐和 MA 均線;或者 RSI 頂背離同時出現放量衝高回落。這些位置,趨勢反轉幾乎是“必然發生”的,因爲市場中成千上萬個交易者、機構、機器人、算法都在關注這些點,這就形成了“共識交匯點”。如果你做的是量化交易,就會接受一個前提:市場雖然隨機,但有一定的規律性,價格行爲可以用數學模型建構。因此量化交易者會不斷優化技術指標參數,讓系統更貼近價格規律;會組合多個指標尋找共振信號,提高勝率;會對信號進行過濾,只執行那些準確率更高、盈虧比更優的部分。他們重點在回測系統、設置風控,而不是“預測價格”。
很多人害怕主觀交易,因爲主觀容易受情緒、FOMO、貪婪、恐懼等影響;但又覺得量化門檻高、太冰冷。因此,真正可行的路徑是:用技術分析和量化指標作爲輔助判斷,保留自己主觀決策的主動性。人是大腦,指標是眼睛;系統是車,交易員纔是司機。指望靠指標自動賺錢是幻想,但盲目主觀交易更是災難。
價格的本質是什麼?它是科學,還是藝術?本質上,價格上漲,是市價單喫掉了上方掛單,並繼續推動價格往上走——這就是“流動性推動價格”。比如,比特幣當前成交價10萬,掛單深度爲10萬8個、11萬2個,如果你下市價單買10個,那就會喫掉10萬的8個,再喫掉11萬的2個,於是成交價就成了11萬。
那麼,爲什麼大家會在某些點位掛單?你會發現,越是“技術分析指向”的關鍵點位,如前高、黃金分割位、布林中軌、趨勢線,掛單就越密集。原因很簡單:信技術分析的會主動掛在這些“理論合理”的位置;不懂的會參考別人掛在哪裏就跟着掛;基金、長期投資者按照策略分批掛單執行計劃。
所以你看到的“價格在技術位反轉”,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分析“預測”了市場,而是:人們本來就想在這個位置交易,技術分析只是提供了一個大家都願意相信的“解釋”。這就像你進貨價是47元,原本想賣50元,但你看了圖表發現49.8是布林帶中軌,又是黃金分割位,於是你就順勢標價49.8。這就是市場共識的真實力量。
技術分析不是100%有效,很多時候你會覺得“怎麼又是假突破”;但真正理解市場結構的人會告訴你:價格幾乎總會在重要技術點位發生反應,即便不轉向,也會有停頓、震盪、反彈或誘多。這說明技術分析並不是預測工具,而是反映市場共識行爲的地圖。
特別是在突發消息、行情劇烈波動時,很多掛單會撤掉,只有那些“有信念”的單子還掛在關鍵技術位上。我們常看到:新聞一出,幣價剛好在前低止跌;或 FOMC 一落地,價格在斐波回調位反彈。不是技術分析神,而是這些位置本來就是市場願意留下來交易的地方。
學會技術分析,是參與市場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技術分析有時(約30%)會顯得特別有效,但大多數時候(70%)你會困惑、感到失效。但回頭看,幾乎所有的行情頂和底,都會對應到“共識交匯點”。不是它沒用,而是你還沒掌握正確用法與認知模型。
價格,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技術分析,既是工具,也是語言。它不能保證你穩賺,但可以幫助你看懂市場行爲、降低錯誤率,並構建屬於你自己的交易體系。
請你思考幾個問題:
一、如果市場是由“莊家”操控的(現實中即使是個股也往往由多個資金方協同推動),你會選擇在哪裏操控?
是不是在流動性密集的點位製造反彈更容易借力打力?
因爲這些位置本就有很多人計劃買入,你在那裏製造波動,就更容易吸引散戶跟單。
二、爲什麼多個技術分析指標交匯的點位,反轉概率更大?
即便不同交易者用的是不同指標、不同參數,但當多個方法都指向同一區間,這種多視角的共識就會放大流動性密度,自然更容易成爲反轉點。
三、技術分析不是魔法子彈,而是依賴統計趨勢。
即便是在“共識交匯區”,反轉概率也許只是從 50% 提高到了 65%。它提高了勝率,但不能鎖定結果。如果盈虧比不合理,你可能頻繁“方向對了”但資金還是縮水。
四、爲什麼在危機時刻提供流動性尤爲重要?
你看成熟市場,一旦發生系統性恐慌,央行第一反應就是注入流動性。同理,在幣圈大跌時,願意掛單的人變少,那些留下來掛單的,往往纔是真正有信念、承擔對手風險的人。這些人採用冰山掛單方式,隱藏真實體量,從而在關鍵技術位形成隱藏支撐或阻力。
很多人搞不清楚,爲什麼那些最基礎的技術指標如均線、VWAP 到今天仍然有效。他們以爲這些工具是“數字自然規律”,是神祕玄學。其實原因更簡單也更現代:因爲大量程序交易都設定在這些位置觸發,這些點位反而被反覆強化,成爲真正“有用”的支撐阻力——這是“程序共識”而非“人類直覺”。
因此我們要打破“有用所以用”的慣性邏輯,不能把技術分析神化成宗教,也不要動輒就否定它“失效”。我始終強調:主觀和量化應當結合使用,新手應當從“量化視角”去做主觀判斷。
那什麼樣的主觀纔算“有優勢”?
真正有效的主觀,是你基於一套可以回測、邏輯嚴密的量化框架,在此基礎上用你的主觀經驗對信號做過濾、動態調整。這時候你的主觀就是增強因子,而不是干擾項。
很多人反過來做:拿拍腦袋的主觀邏輯做量化系統,那最終構建的不過是你自己主觀判斷的“弱化版”。真正的高階主觀交易,應當是有數據、有模型、有盤感的“輔助駕駛”。
比如你基於 MACD 做交易,發現其敏感度要麼太高要麼太低,於是你增加 ATR、EMA、RSI 背離等組合因子,再做動態調節,形成複雜系統。但現實中也許不如你看一眼 MACD 背離,再看一眼成交量,再看一眼阻力位,然後下一個精確的訂單,這種“人機結合”反而更高效。
所以“量化視角下的主觀操作”並不是讓你模擬計算所有變量,而是讓系統告訴你:“A、B、D 滿足,C 還沒到”,你再決定是否繼續等待、是否介入。這種思維,纔是現代交易的底層升級路徑。
我知道,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內容不一定適用。大多數人只是想有個“紅燈停綠燈行”的指標系統。但如果你想進一步提升交易認知和長期盈利能力,也許這套思路值得你認真一試。
過去兩年裏,幣圈靠一條消息帶飛一個幣的神話頻繁上演;但隨着參與者變得越來越聰明、理性,這種“運氣式暴富”正變得越來越難複製。MEME幣的行情是情緒驅動,但只有真正掌握市場行爲分析的人,才能在情緒來臨時上船,在潮水退去前下車。
技術分析,不是爲了預測,而是幫助你理解市場。哪怕是 MEME 幣,它的價格行爲背後,也依然是人性的博弈,而技術分析,正是人性映射的地圖。
靠運氣暴富一次是偶然,靠實力慢慢變富,纔不會憑實力虧回去。從今天開始,跟我一起學點技術分析,慢慢變強,不再追高。
關注默叔,後續我會持續更新技術
一起踏實慢富,別再靠賭命炒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