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總問我:“是不是踩中了哪波百倍機會?” 其實從 2015 年入場至今,我沒靠過一次運氣。入行時前輩的一句話,我記了 8 年:“加密市場不缺能賺快錢的人,缺的是能活過 3 輪牛熊的人。”
這 8 年裏,我見過有人靠一波行情買車買房,也見過有人一週內把家底虧光。而我從 6 萬本金做到 5000 萬,靠的從來不是 “盯盤到凌晨” 或 “找內幕消息”,而是 3 個散戶都覺得 “太保守” 的生存邏輯。
1. 別被 “鈍刀子” 嚇退,更別被 “急漲” 衝昏頭
很多人以爲 “急跌” 最可怕,其實加密市場裏,陰跌纔是篩選人的試金石。
2020 年那波去中心化金融熱潮退去時,有個熱門代幣從 8 美元慢慢跌到 2.5 美元,身邊散戶罵着 “歸零了” 紛紛割肉。但我知道,這種沒有放量的陰跌,不是真的崩盤,是主力在磨掉大家的耐心 —— 就像用鈍刀子割肉,疼但沒到致命,目的是把不堅定的人洗出去。我當時分了 10 批建倉,最後等它反彈到 40 美元時分批離場。
反而要警惕的是 “單日翻倍”。如果某資產突然漲 100%,還伴着天量成交,那不是機會,是主力要 “掀桌子” 了。去年有個小市值代幣半天漲了 120%,我看到量能比前一天翻了 5 倍,果斷把手裏僅有的一點倉位清了,結果當天晚上就跌回原點。
核心邏輯:慢跌是 “洗盤”,急漲放量是 “收割”,別搞反了。
2. 熱度是煙幕彈,量能纔是真心話
散戶最容易踩的坑,就是 “跟着熱度走”。但我這 8 年總結出一個規律:牛市的頂,從來不是 “所有人都在討論” 的時候,而是 “新人開始曬盈利圖,但量能悄悄掉” 的時候。
2021 年有個 meme 類資產火遍社交平臺,到處都是 “買了就能躺賺” 的帖子,甚至有人曬出 “一週翻 3 倍” 的截圖。但我去查了鏈上數據,發現它的實際交易量已經連續 7 天在降 —— 熱度是炒起來的,真實資金已經在撤了。我當天就把手裏的倉位清完,3 天后那資產直接腰斬,很多新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套住。
反過來,熊市的底也不是 “所有人都恐慌” 的時候,而是 “沒人討論,量能縮到極致” 的時候。2018 年,某主流資產在 3000 美元上下橫盤了快一個月,每天的波動不到 5%,論壇裏連罵人的帖子都少了。我當時每天定投 100 美元,半年下來,成本控制在 4000 美元以下,後來行情啓動,這部分倉位賺了 3 倍多。
核心邏輯:熱度會騙人,量能不會。量縮熱度高 = 頂,量縮沒人聊 = 底。
3. 別迷戀 “破局”,要學會 “隨局”
剛入場時,我也天天研究技術指標,覺得能靠 K 線 “預判行情”。直到 2022 年踩了個大坑才明白:K 線不是 “預測工具”,是市場情緒的影子。你以爲的 “突破形態”,可能只是主力畫的圖;你覺得的 “支撐位”,可能一戳就破。
真正能在市場裏賺到錢的,從來不是 “想破局的聰明人”,而是 “能跟着趨勢走的普通人”。去年某公鏈代幣從 260 美元閃崩到 80 美元,身邊有人說 “抄底要等企穩”,也有人說 “肯定還要跌”。我沒糾結 “底在哪”,只按自己的規則來:每跌 20% 就加一次倉,每次加倉不超過總倉位的 5%。後來這代幣反彈到 150 美元,我沒等 “回到高點”,分 3 批把加倉的部分出完,最後算下來,比死扛到 200 美元的人賺得還多。
現在我在杭州有套房子,但辦公用的還是 3000 塊的組裝機。不是裝窮,是怕太 “精緻” 的設備會讓我飄 —— 加密市場最可怕的,就是覺得自己 “懂了”“悟道了”。你越覺得能掌控行情,越容易被行情反噬。
最後說句實在話:我不是 “大神”,只是比別人多了點 “耐心”
很多關注我的朋友說 “看不懂當前行情”,其實這不是壞事。加密市場的真相是:當你覺得自己 “全懂了”,往往是風險要來了;當你承認 “有些地方看不懂”,纔會認真去看量能、看趨勢,反而能避開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