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中國股市收盤,一家名叫影石創新的公司,股價定格在278.83元,總市值衝到了1122億元。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老闆,是一個名叫劉靖康的90後。

他個人持有的財富,超過了200億元。這個數字,讓他一舉超過了喜茶的聶雲宸、霸王茶姬的張俊傑等一衆風雲人物,登頂中國90後首富。

聽起來像個神話,對吧?但更神話的是,這個故事的開局,只有30萬元本金。而這一切,僅僅用了十年。

你可能會問:他是富二代嗎?不是。他有什麼背景嗎?也沒有。他唯一的背景,可能就是一臺電腦,和一個“膽大包天”的腦子。

No.01

怪纔開局,抓狂的“技術帝”

1991年7月,劉靖康出生在廣東梅州。和那個年代很多男孩一樣,他喜歡打遊戲。但不同的是,他很快覺得在別人設定的遊戲裏當高手沒意思,自己“寫遊戲”纔夠酷。

三年級,家裏給他買了第一臺電腦。他沒沉迷遊戲,反而迷上了電腦本身。五年級就開始鼓搗做網站,到了高中,甚至偷偷把電腦帶進宿舍,晚自習時間全用來泡技術論壇。

他當時搞出一個用攝像頭在谷歌地圖上“虛擬逛街”的功能,居然拿了個全國一等獎,高考硬是加了20分。

2010年,他考進南京大學軟件學院。這裏,成了他“技術怪才”名聲的起飛地。

第一把火:“標準臉”事件。大二時,他幹了件轟動全校的事。他用技術手段收集了7000多張同學的證件照,用代碼算出了每個學院的“平均臉”,

還總結出“學商科的女生下巴尖,學歷史的女生臉兒圓”。這篇帖子火遍網絡,人送外號“標準哥”。

第二把火(也是真正的出圈之作):“聽”出周鴻禕手機號。 2012年8月,他看到一則關於360老闆周鴻禕的電視新聞。記者打電話沒接通,但鏡頭裏傳來了幾聲按鍵音。

就憑這幾聲“嘀嘀嗒嗒”,劉靖康腦洞大開:每個按鍵音頻率不同,能不能用軟件分析出來?

說幹就幹。他用了不到6小時,通過分析聲音頻譜,真的破譯出了周鴻禕的手機號碼——137******98。

他還把過程做成視頻發上網,標題帶着學生氣的得意:“如何從按鍵音中聽出360總裁周鴻禕的手機號碼。先說明一下,本人不是專業學這個的。”

這下,全網炸了。網友封他爲“技術帝”。周鴻禕本人微博轉發說“這位同學確實能幹”。創新工場李開復直接發來邀請,想見他一面。

一個普通大學生,幾小時“破解”了網絡安全教父的手機,瞬間被頂級商業大佬青睞。這開局,像極了電影劇本——一個技術天才,即將輟學創業,成爲下一個扎克伯格。

但現實很快給了他一悶棍。沒多久,他寫了篇如何利用學校系統漏洞進入老師郵箱的日誌,這次玩脫了,差點被學校開除。

這盆冷水,澆醒了他:光會炫技,不行。

No.02

30萬本金和市場的“當頭一棒”

其實劉靖康早想創業。大一時就覺得,在大學裏開公司比畢業後再幹更酷。他帶着自己開發的xAd技術去路演,滿心以爲投資人會搶着給錢。

結果人家嘴上誇他技術好,錢包卻捂得緊緊的。人家問的都是:成本多少?週期多長?什麼時候賺錢?

他第一次深刻意識到: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能活下來的公司,中間隔着一道巨大的鴻溝。

2013年,他沒放棄,在學校租了個小辦公室,拉上6個同學(大部分兼職),開始搞直播軟件,主攻名校公開課。

想法挺好,但做了200多場直播後,發現根本沒人看,也賺不到錢。團隊眼看就撐不下去了。他後來總結說:“以爲靠技術就能打天下,沒想到市場教我做人。”

2014年,劉靖康大學畢業了。他鐵了心要創業,但做生意的父親堅決反對,覺得這條路太苦太險。

最後父子倆各退一步,達成了一個“對賭協議”:劉靖康可以去闖,但如果搞不出名堂,就老老實實去找工作。

就這樣,他揣着大學時攢下的十幾萬,再加上父親借給他的15萬,總共不到30萬本金,踏上了創業之路。至於具體要做什麼,他心裏其實也沒底。

No.03

豪賭深圳

2014年,正是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最火的時候,也是VR概念第一次熱起來。

命運的安排,有時就是由幾個偶然組成的。一次,劉靖康偶然體驗了谷歌那個用紙板做的VR眼鏡Cardboard;另一次,他在網上看到一個在澳洲上空拍的360度全景視頻。

這兩次偶然,像兩道閃電劈中了他。一直做軟件的他,猛地找到了新方向:就做VR全景相機,而且要做就做能賣到國外去的硬件!

2015年,Insta360公司正式成立。他這個連商業計劃書都寫不太明白的技術男,居然憑着一股愣頭青的勁兒和之前的名氣,拿到了IDG資本和創業邦的天使投資。

錢是有了,可麻煩也接踵而至。他們在南京做產品Demo,發現連個像樣的硬件工程師都招不到。緊接着,他們發現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產品需要的零部件,大部分在深圳;來面試的工程師,大多來自深圳;等着三四天才能拿到的樣品發貨地,是深圳;好不容易建立聯繫的供應商,還是深圳……

答案已經不言自明。劉靖康當機立斷,在深圳租了套複式房子,給團隊十幾號人買了機票,把整個公司從南京搬到了深圳。

然而,到了深圳,他這個軟件天才瞬間變成了“供應鏈小白”。

第一次見到電路板,跟看天書一樣;想去跟供應商砍價,被人一句“外行別搗亂”給懟回來;提出的樣品要求,被工廠師傅嫌棄“太刁鑽”。

2015年底,他們寄予厚望的第一代產品——“大方塊”相機終於推出,結果卻因爲鏡頭鬆動,不得不全部原價召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上。劉靖康帶着他的工程師團隊,天天泡在工廠裏,親自擰螺絲、打磨設備。

那段時間,他們每天幾乎只睡3個小時。團隊成員至今都記得劉靖康當時的口頭禪:“做不出來,公司就要倒閉了。”

這是最煎熬的一段日子,也是這家年輕公司最寶貴的財富。在深圳這片製造的熱土上,他們完成了從“軟件思維”到“硬件思維”的淬鍊,懂得了什麼叫產品,什麼叫供應鏈。

No.04

從“擰螺絲”到“世界第一”

熬過了從0到1最痛苦的階段,後面的路,開始走順了。2016年7月,他們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產品Insta360 Nano。這款產品可以直接插在手機上用,方便極了。

在同年的CES(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展)上,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拿着它讚不絕口,連聲說“了不起的產品”。

這一句“了不起”,讓影石創新的月銷售收入瞬間從0衝到了2000萬人民幣。他們終於爆了。

從此,影石創新像開了掛:

2017年,推出面向運動人羣的Insta ONE;

2018年,推出至今仍是銷量擔當的ONE X系列;就是在這年,成立才4年的影石,在全景相機領域幹掉了韓國三星和日本理光,出貨量衝到全球第一!

2019年,劉靖康因爲喜歡打籃球遊戲,想搞個第一視角直播,於是靈感迸發,推出了拇指相機GO系列……

他們做產品的祕訣是什麼?就一句話:用技術解決普通用戶最頭疼的問題。比如,別人拍全景還得後期拼接,麻煩死了。

他們搞出個“隱形自拍杆”算法,拍出來好像有人飄在空中給你拍,瞬間在社交媒體上火了。

還有AI防抖、AI剪輯……他們總是能抓住用戶“不會拍、不會剪”的痛點,用技術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市場也給了他們最直接的回報。到2023年,影石創新的全景相機市場份額連續六年全球第一;

到2024年,其旗下品牌Insta360在全球全景相機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驚人的81.7%——相當於全世界每賣出去三臺全景相機,就有超過兩臺是他家的。

No.05

巔峯見證,“90後首富”的含金量

2025年6月11日,影石創新在科創板上市。上市當天,股價直接暴漲274%,一把火點燃了資本市場。6天后,又是一個20% 的漲停板,公司市值衝破了818億元。

在上市敲鐘儀式上,劉靖康沒有用傳統的鐘槌,而是拿着自家的旗艦運動相機,當做“錘子”,敲響了上市的寶鍾。

這一敲,敲出了新意,也敲出了底氣。他後來在儀式上說:“走到這裏需要16步,我們卻花了十年的時間。”

是啊,十年。從當年那個用按鍵音破解手機號的大學生,到如今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掌門人;從揣着30萬本金在深圳熬夜擰螺絲的創業青年,到掌管千億市值的90後首富。

劉靖康和影石創新的故事,說複雜也複雜,裏面充滿了技術的壁壘、市場的抉擇、管理的智慧;但說簡單也簡單,其核心就是他們公司的那句Slogan:“Think Bold”——始於敢想。

敢想破解按鍵音,敢想畢業就創業,敢想從軟件跨界做硬件,敢想在巨頭林立的全球市場裏爭第一。

十年前,他拿着30萬開局時,沒人能想到結局是1122億。十年時間裏,他爲 “敢想” 二字,活成了 90 後中最硬核的模樣。

$Y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