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銀市的情況不是短暫的反彈,而是從東方開始並傳播到西方的全球需求危機。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銀進口國,正在經歷四十多年來未見的歷史性採購狂潮。
這種爆炸性的需求恰逢太陽能熱潮,太陽能板消耗大量銀。
此外,還有一股潮流將金屬運往美國,以便在新關稅生效之前。

結果?

嚴重的全球供應短缺和倫敦銀市的臨時崩潰,這裏長期被視爲全球定價基準。

數字講述了故事

上週,印度現貨銀價與倫敦的溢價達到每盎司8美元,創歷史最高。

印度最大的銀冶煉廠首次因原材料耗盡而停止運營。

與此同時,投資基金(ETF)涌入交易員稱之爲“貶值交易”的投資,以對衝美元貶值,僅在2025年就購買了超過100百萬盎司的銀。

市場正在窒息

這些綜合力量推動銀價在週五達到每盎司54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隨後在一天內暴跌6.7%,迴響着1980年代臭名昭著的亨特兄弟危機,當時兩位投資者試圖壟斷市場。

更深層的信息

這不僅僅是一個銀的故事。
這是對激增的工業需求與有限的生產能力之間日益失衡的反映,
並且清楚地表明投資者對美元作爲穩定儲備貨幣的信心正在減弱。

當貴金屬既成爲工業必需品又成爲避險資產時,
這標誌着更深層次的變化,全球定價體系本身正在演變。

結論

今天的銀不僅僅是一種工業金屬或投資資產,它是全球經濟的鏡子:

  • 可再生能源吞噬供應,

  • 貿易緊張加速需求,

  • 投資者在不穩定的金融世界中尋求實物安全。

如果這種節奏持續下去,銀,而不是金,可能會成爲下一個十年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