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很少对一个新链保持这么持续的关注。但 Hemi 的发展轨迹和市场反馈,的确不一样。它不是靠喊空投、打榜、拼营销起量的项目,而是一步一个节点,靠工程进度和真实资金流量撑起来的。尤其是对我这种关注 BTCFi 的人来说,它的存在价值并不是“又多一条链”,而是 BTC 资产第一次有了一个可以“像 ETH 一样灵活运用”的执行层。
要理解 Hemi 的特别之处,得从它的底层设计说起。
Hemi 的逻辑不是“在 BTC 上搭个智能合约”,而是通过 PoP(Proof-of-Proof)和 hVM(Hemi Virtual Machine)这两个核心组件,让 Solidity 合约可以原生感知 BTC 的 UTXO 状态。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我们需要跨链桥来“搬运状态”,靠第三方信任;现在合约直接能“看见”BTC 的真实结算状态,自己决定执行逻辑。这是 BTC 生态迈向可编程时代的关键一步。
这种架构的优势非常直接。
对开发者来说:EVM 兼容意味着他们几乎不需要重新学习一套工具链,现有的 DeFi 模块、做市、借贷、稳定币发行逻辑全都可以复用。
对资金来说:BTC 的终局结算性提供了最强的底层安全锚定,叠加 EVM 的策略组合灵活性,变成了一个天然的资金配置和套利 playground。
对交易者来说:这意味着 BTC 不再只是“躺着”,而是可以被放大利用、复合收益,甚至用来跑日内交易。
再看时间线,这条链的发展节奏堪称干脆利落。
2024 年 7 月测试网
2025 年 3 月主网
2025 年 8 月末代币 $HEMI 挂牌
短短一年不到,完成了技术、主网、代币上线三步走,而且没有那种空转的“假热度期”。真正的热度,来自主网启动后资金进场的那一刻。
我最直观的观察来自链上交易量。根据 DefiLlama 数据,目前 Hemi 稳定币总市值在 5510 万美元左右,satUSD 占比接近 89%。DEX 现货 24 小时成交在 150 万美元上下,永续合约的成交量稳定在 300–400 万美元之间,7 日累计接近 2700 万。对于一条刚上线不久的 BTCFi 公链来说,这种量能已经非常扎实,远胜一堆只靠空投撑场子的“热链”。
这组结构也说明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Hemi 的用户画像和传统空投盘完全不同。第一波进来的,不是“撸完就走”的人,而是有策略能力、流动性敏感的交易者。他们做的是结构化收益、抵押借贷、套利做市,不是单纯的“囤币等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satUSD 的换手率一直不低,说明资金在链上真实流转,而不是“躺 TVL”。
我在这条链上目前主要做两层策略,第三层正在观察。
第一层是低风险现金管理,也就是把 BTC 抵押换 satUSD,然后做稳定收益。这类策略安全、可逆、低滑点,适合中长期资金停放。
第二层是永续合约短线和套保。Hemi 的量能已经足够支撑日内策略的运作,我可以分层布局仓位,对冲波动,控制资金费率,把磨损压到最小。
第三层,也就是未来更有意思的部分,是利用 Hemi 的 EVM 兼容性去跑跨链结构化套利,比如 BTC 抵押 + satUSD 生息 + 套保 + 做市。这个阶段一旦打开,资金体量将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主流资本进入。
当然,任何看多的逻辑都必须与风险并行。
跨链消息路径虽然透明,但 PoP 的终局确认仍然比纯 EVM 慢,对高频策略有天然限制。
激励节奏也得踩准,如果补贴掉档,流动性有可能瞬间萎缩。
再加上 BTC 资产体量本身就大,一旦流动性紧缩,撤退的成本和难度也更高。
我的策略很简单:
跨链桥严格分笔限额,拒绝孤注一掷。
所有高年化策略全部打折预估。
只做可逆仓位,拒绝封闭池子。
Hemi 永远只是 BTCFi 策略篮子的一环,不是唯一押注。
我接下来会持续关注这几个指标:
1)satUSD 的市值变化与换手效率;
2)现货与永续量能比例;
3)链上交易费用结构;
4)桥接延迟与成功率;
5)DEX 实际深度;
6)开发者工具链更新频率;
7)激励发放节奏;
8)机构资金进场信号;
9)PoP 确认时间是否优化;
10)生态新应用落地速度。
总结一句话:Hemi 的价值不在于喊了什么,而在于它“真的能用”。它用技术结构打通了 BTC 资产与 DeFi 策略的执行鸿沟,让 BTC 不再只是“睡在冷钱包里的数字黄金”,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放大利用、组合收益的金融生产资料。对于 BTCFi 这个刚起步但潜力巨大的赛道,这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一次空投或一轮拉盘。
我不相信炒作能撑起一个周期,但我相信工程和资金流可以。而 Hemi,恰好是目前这场 BTCFi 浪潮中,最接近“资金效率最大化”这个目标的玩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