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演繹常常發生在“二手轉述+自媒體標題”的聯動裏,一條本來只值觀察的素材,被包裝成了“板塊確定性”。我的基本方法是把故事削回事實:我會先把一個說法拆成時間、動作、主體三段,只要其中任何一段落在“模糊詞彙”上,這條線索就先降級。比如“近期、考慮、探索、達成共識、推進中”這類詞,放在一起就意味着“沒有可執行的錨點”,這時無論轉發量多大,倉位都不應該走。接着我會找反向證據,尤其是“對方側沉默、代碼層無動靜、審計編號缺席、招聘方向與傳聞相反”這幾類,只要能列出兩條以上,基本可以斷定這是過度演繹。

避免被過度演繹牽着走還要有“計量器”。我會在 @rumour.app 的計劃卡里設置一個“演繹指數”,它把同一條線索在不同渠道里的措辭強度、引用源頭與時間錯位度轉化爲一個分數。措辭越強、源頭越遠、錯位越大,指數就越危險。每當指數超過閾值,我會自動觸發“只觀察不交易”的紀律,並在#Traderumour 的歸檔裏寫清楚誤差來源,避免相同的標題樣式在下一次又把注意力拖走。這個指數並非玄學,它只是把“語言膨脹”變成可見的風險提示。

當然,也有從過度演繹裏走出真錨點的案例,所以我會保持一條“二次確認”的細線:如果在設定時窗內出現了可驗證動作,比如對方官網同步更新、代碼庫出現與傳聞一致的功能分支、審計機構發佈編號、合作伙伴側給出呼應,這條線索可以恢復爲試倉;如果沒有,就把它歸入噪聲。把故事削回事實並不意味着悲觀,而是爲真正的增量騰地方,讓注意力成爲稀缺、紀律成爲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