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關注的一個Web3社交項目,突然傳出“要獲得紅杉資本投資”的傳聞,代幣價格當天就漲了20%。身邊不少朋友想追漲,但我去Rumour.app上查了這個傳聞的驗證進度——發現發佈者雖然質押了1.2萬枚ALT,但只上傳了一張模糊的“投資意向書”截圖,沒有紅杉資本的官方蓋章,而且幾個權威驗證節點都還沒通過,“押真”和“押假”的比例幾乎是1:1。於是我判斷,這個傳聞還沒落地,項目估值被提前炒作了,暫時不能追。

果然,一週後Rumour把這個傳聞標記爲“待驗證”,發佈者補充了紅杉資本的澄清郵件(說只是初步接觸,沒有確定投資),最終傳聞被驗證爲“部分真實”(接觸是真,投資是假),代幣價格又跌回了原來的水平。而我因爲提前看了Rumour的驗證進度,不僅沒追高,還在價格上漲時減了倉,小賺了一筆。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Rumour.app的傳聞驗證進度,其實是判斷項目估值的“晴雨表”。因爲在加密市場裏,項目估值很多時候靠“預期”支撐,而傳聞就是預期的來源。但預期是否靠譜,要看Rumour的驗證進度:如果傳聞很快被多個節點驗證,且有官方信源,那這個預期大概率會落地,項目估值可能會持續上漲;如果傳聞驗證進度慢,證據不足,那就是“虛假預期”,估值上漲很可能是短期炒作。

後來我又用這個方法判斷了一個AI+Web3項目:Rumour上有“要和某AI大廠合作開發模型”的傳聞,發佈者質押了2萬枚ALT,還上傳了大廠的合作協議(有官方蓋章),3個權威節點當天就驗證通過。我判斷這個預期靠譜,提前買了該項目的代幣,兩週後項目官宣合作,代幣價格漲了50%,我順利止盈。

對我來說,Rumour.app現在成了我判斷項目估值的重要工具,而ALT的質押量和驗證節點的態度,就是我分析的核心指標。畢竟K線只能反映過去的價格,而Rumour的驗證進度,能提前告訴我“未來的預期是否靠譜”——這在瞬息萬變的加密市場裏,可是稀缺的信息優勢。

#Traderumour

@rumour.app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