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號羣友建議埋伏的 $BLESS ,昨夜爆拉了七八倍,從 0.025 拉到了 0.2+,太瘋了吧!和那陣子的 $aia 一樣瘋啊。
在拉昇前,做市商/操盤團隊先用了近 8 小時 把價格往下砸了 ~25%,把追多的人和現貨散戶洗出去。
Funding Rate 曾一度高達 0.16%,當時 OI 沒跟着上升,
更像是強平推動的行情,而不是新資金進場。24h 內多單爆倉 $696.46 萬,空單爆倉 $1913.70 萬。
流通只有 1.84B / 10B,真實可交易的籌碼很少,容易被控盤。
目前持續淨流出,整體資金在退潮。
1. 爲什麼說這波更像強平行情?
正常健康的上漲是:
價格 ↑ + OI ↑ + 成交量 ↑ → 有新資金進來推動。
但如果:
價格 ↑ + 成交量 ↑ + OI 持平甚至下降 → 那就是老倉被強平。
價格被動推上去,不是有人真在買。
2. 再說說背景,Bless Network 是幹啥的?
Bless 在做 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也就是「去中心化算力共享」。
想象你家裏有一臺閒置筆記本,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
Bless 就像 Airbnb 一樣,把這臺電腦“空閒時間”租出去。
租給誰?
那些需要算力的人——AI 訓練、圖像渲染、數據處理、鏈上驗證等任務。
你貢獻算力,就能賺點“租金”(代幣獎勵);
開發者不用再花大價錢租 AWS,而是直接用 Bless 網絡按需調用算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
但現實是 —— DePIN 概念很性感,落地極難。
很多項目只是講故事拿融資,沒法真的讓用戶貢獻、使用、賺錢。
基本都是「發幣激勵 → 拉盤增長 → 實體落地失敗」。
3. 絕大多數 DePIN 都在說“共享帶寬 / 存儲 / 算力”,
但核心問題是:
真實用戶爲什麼要用?
以 Bless 爲例,理論上開發者可以用社區電腦做分佈式計算。
但現實裏:
AWS、Google Cloud 便宜又穩定;
DePIN 節點算力分散、隱私難保證;
除了項目自己刷任務、薅激勵,很少有真實需求。
資源端活躍,但需求端空洞。
就像“有一萬個出租車司機,卻沒乘客上車”。
再看代幣機制:
節點挖礦 → 拿代幣 → 賣幣 → 幣價跌 → 節點退出。
項目方知道這點,
於是靠“敘事 + 融資 + 上所 + 拉盤”來掩蓋。
結果就是:
前期靠 hype 撐熱度,
沒真實收入,
最後淪爲「高估值殼項目」。
真能賺錢的 DePIN,不靠“DePIN”標籤,而是靠能用的產品。
比如 Render Network(GPU 渲染)算少數有真實需求的。
而 Filecoin、Helium、Grass、Bless,更多是“概念先行,產品滯後”。
一句話總結:
DePIN 是個極難自循環的系統。
它需要同時有:
1️⃣ 真節點
2️⃣ 真需求
3️⃣ 真激勵
但大多數項目只有第 3 個。
外殼漂亮,
故事性感,
實質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