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 偉大的斷裂:為什麼現實世界的資產需要一條新鏈
十多年來,區塊鏈技術的承諾圍繞著一個單一的雄心壯志的想法:數字化價值本身的能力。當比特幣出現時,它證明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可以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存儲和轉移資金。以太坊通過實現可編程的貨幣、智能合約和整個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系統擴展了這一邏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加密經濟變得越來越封閉——一個代幣參考其他代幣、流動性池與流動性池互動的世界,而「價值」成為一個與有形世界脫節的封閉投機循環。
相比之下,全球金融系統仍然與現實資產緊密相連——支撐現代經濟的生產性資本:財產、信貸、商品、公司債務、基礎設施和股權。這些資產產生收益、抵押貸款並推動實際經濟活動。這兩個世界之間的脫節長期以來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一方面是傳統金融(TradFi),受監管、流動性深厚,但高度集中且排他性。另一方面是 DeFi,無國界且可編程,但往往與現實資本的穩定性和合法性隔絕。
多年來,行業願景者一直想像著這些領域之間的橋樑——一個能夠將區塊鏈的流動性、透明度和自動化與受監管金融的信任和合規性結合起來的系統。許多項目試圖這樣做,但只有少數在試點階段之外取得成功。原因在於結構性:法律不確定性、標準碎片化、用戶體驗差以及缺乏旨在處理受監管金融工具的基礎設施。
這就是 Plume Network 出現的背景——不是另一個投機性的 Layer-1,而是一個專門為一個使命而建的基礎設施鏈:將現實世界資產 (RWAs) 完全、合法且高效地上鏈。在大多數區塊鏈將 RWAs 視為事後考慮或利基用例的情況下,Plume 將它們視為其設計理念的基礎。它並不是試圖通過顛覆來取代傳統金融,而是通過代幣化來延伸它——將閒置或非流動的實際資產轉變為去中心化市場中的動態、互操作、可編程的資本。
從本質上講,Plume 認識到 DeFi 的下一次進化將不會由收益農業或投機性槓桿驅動。它將來自真正的收益——源自可驗證的鏈外價值的代幣化金融工具的收入流。這一思想簡單而深刻:如果區塊鏈可以使數字資產流動且可組合,它們也可以對實體或機構資產做到同樣的事情——前提是底層系統從一開始就為合規、驗證和互操作性而構建。
DeFi 與現實金融之間的歷史分歧
要理解 Plume 的方法,首先必須理解為什麼加密貨幣和現實金融之間的橋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主要是理論上的。2020 年以來 DeFi 的爆炸性增長證明了智能合約可以複製許多傳統金融服務——貸款、借貸、衍生品和交易所——但它也揭示了一個關鍵缺陷:這些系統在合成資產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運行。
穩定幣是將加密貨幣與實際價值聯繫起來的首次嘗試之一。然而,即使它們也嚴重依賴於集中發行者或不透明的抵押結構。除了穩定幣之外,大多數 DeFi 資產僅僅參考了其他代幣或治理權利。結果是一個多萬億美元的沙盒——創新但循環,效率高但最終未能與真實生產或現金流結合。
與此同時,傳統金融仍然受到遺留基礎設施的困擾:碎片化的數據孤島、手動驗證過程、每一層的中介以及從未為區塊鏈原生結算設計的監管框架。代幣化提供了一個概念解決方案,但執行卻失敗。現有的區塊鏈並未配備處理身份驗證、保管控制或司法合規的能力。僅僅依靠智能合約無法執行法律所有權或結算權利。
結果是可預測的。雖然數百個項目嘗試了 RWA 代幣,但大多數從未達到機構規模。監管機構要求明確性。機構要求風險管理。開發者要求靈活性。現有的公共鏈無法同時滿足這三個要求。
Plume 的基礎洞察:合規是基礎設施
Plume 從根本上以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Plume 不是將合規視為外部層——通過預言機、保管人或手動過程添加的東西——而是將合規嵌入到鏈的架構中。資產創建、轉移和收益生成的每一個方面都受到可編程法律邏輯的治理。
這一設計原則重新框架了代幣化的運作方式。在大多數通用區塊鏈上,代幣僅僅是一種表示——一段代碼,指向鏈外索賠,對發行者的信任是唯一的保證。在 Plume 上,代幣化資產攜帶著定義誰可以持有它、如何交易它以及在何種監管制度下運作的規則。這些不是事後補充的條件;它們是在 Plume 的合規層上驗證的硬編碼屬性。
這使得 Plume 能夠支持多樣化的資產類別——從房地產和信貸到商品和私人債務——同時確保每個資產在其原始司法管轄區內保持合法有效和合規。該系統通過模組化架構實現這一點,其中身份、保管和合規模組原生集成。
開發者可以發行自動執行客戶身份認識(KYC)和反洗錢(AML)要求的代幣,而機構則可以創建池或結構產品,而不必擔心違反監管。區塊鏈不僅僅成為一個結算層,而是一個合規層——一個用代碼寫成的自我執行法律框架。
為什麼代幣化現在重要
Plume 的崛起時機並非偶然。全球金融環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向數字基礎設施。機構、監管者和政府都已開始探索代幣化如何改善資本市場的效率、透明度和包容性。
波士頓諮詢集團最近的一項研究預測,到 2030 年,全球資產的代幣化價值可能達到 16 兆美元——涵蓋房地產、私人信貸和自然資源。這一轉變不僅由技術驅動,還由宏觀經濟的必要性驅動。隨著全球利率波動和流動性收緊,機構正在尋求新的方法來釋放被困在非流動或碎片化資產類別中的資本。
代幣化承諾解決幾個系統性的低效問題。通過將真實資產表示為數字代幣,所有權可以被分割、在幾秒鐘內全球轉移,並且透明地驗證。結算風險減少。對手方信任變得可編程。曾經僅限於認可機構的市場變得對更廣泛的參與者開放——同時保持監管保障。
然而,沒有基礎設施的代幣化是空洞的。上傳至 IPFS 的法律文件不等於可強制執行的所有權。要使代幣化具有意義,區塊鏈必須能夠與登記、保管和合規系統集成——這正是 Plume 所構建的。
連接法律與數字
Plume 的架構圍繞雙重完整性的原則構建——維護法律完整性(在現實司法管轄區內的資產索賠的可執行性)和數字完整性(這些索賠在鏈上加密可驗證性)。這兩個世界——鏈外法律系統和鏈上計算系統——必須精確鏡像,以便信任得以產生。
因此,Plume 上的每個代幣化資產都是一種混合體:一種由可驗證的現實世界文件、發行協議和保管結構支持的數字工具。該鏈支持合規的代幣發行框架,使資產管理者和金融機構能夠直接將現有產品(如企業債券或結構性票據)上鏈。
通過其 EVM 兼容性,Plume 確保熟悉以太坊工具的開發者可以無縫地在 Plume 上部署,同時受益於以太坊或大多數 Layer-2s 上不可用的增強合規模組。這一設計選擇降低了採用的障礙,邀請現有的 Web3 開發者社區構建以 RWA 為重點的協議,而無需重新發明其堆棧。
從這個意義上講,Plume 並不是在與以太坊競爭;它擴展了以太坊在受監管金融領域的影響。
從合成收益到真實收益
多年來,DeFi 依賴於合成收益機制——流動性挖掘、代幣獎勵和通過短期代幣發行而非真實經濟活動來膨脹收益的循環借貸計劃。這些模型的崩潰揭示了一個真相:可持續收益必須來自生產性資產。
Plume 的生態系統直接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使來自現實世界工具的收益生成可編程和可移動。通過其 SkyLink 協議,Plume 允許從代幣化的真實資產(例如房地產收入或債券利息)中獲得的收益通過加密證明在其他區塊鏈上傳輸。
這一創新創造了可以描述為“跨鏈收益層”的東西。首次,外部網絡上的用戶——無論是在 Solana、Hemi 還是 Injective——都可以在不將其流動性轉移出其本土生態系統的情況下獲取現實世界的收益流。收益而非資本進行轉移。
SkyLink 作為收益預言機運行,通過加密證明和智能合約橋樑確保收入分配保持可驗證且防篡改。這一結構將代幣化資產的效用擴展得遠超 Plume 鏈本身,將現實世界的收益整合進更大的 DeFi 經濟中。
這樣做,Plume 將 DeFi 從投機性收益轉變為生產性收益——來自現實世界企業和抵押品的收入,而不是來自瞬息萬變的代幣經濟學。
朝著統一的資本層
Plume 的最終目標雄心勃勃:成為傳統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交匯的資本層。在這一願景中,代幣化的現實世界資產作為連接不同區塊鏈、流動性網絡和監管司法管轄區的連接組織。
通過標準化的合規原語和可互操作的資產表示,Plume 使得一個企業債券可以在 DeFi 貸款協議中作為抵押品、一個房地產支持的代幣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進行交易,並且機構信貸產品可以與鏈上流動性提供者無縫集成的世界成為可能。
這一架構並不尋求取代銀行、保管人或監管者。相反,它將它們轉變為數字優先金融基礎設施中的可編程角色。法律驗證、身份驗證和信用評估變成了編碼模組,而不是手動過程。區塊鏈不再是一個平行系統——它成為了金融的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