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左右的24小時內,約190億美元的清算潮中,有人提出了一個「隱形之手」。實際上,這一行動很好地解釋了標準市場機制。
一個宏觀衝擊,即對中國的新一輪美國關稅信號,促使投資者轉向風險避險模式。買家退縮,賣家變得更加活躍,隨著需求薄弱於供應,價格首先因簡單的供需動態而下滑。這一初步下跌足以喚醒杠桿。
在衍生品(永續合約/保證金)上,頭寸坐落於有維持門檻的抵押品上。當價格對擁擠的多頭一方不利時,賬戶達到了這些門檻,清算引擎在市場上出售以回收資金。這些被迫的賣出將價格壓低,觸發了更多的門檻,從而引發了更多的被迫賣出—這是一個自我增強的級聯效果,而不是外部的「拉動」。
價格的變化看起來戲劇性,因為在某些水平上的訂單簿深度不均。當大量市場賣出衝擊稀薄的流動性時,滑點增加,報價快速印刷出長燭台。這感覺不尋常,但這正是當單向壓力遇到淺薄訂單簿時配對引擎的行為。
最後,約190億美元的數字指的是在該時間段內被強制平倉的頭寸的名義價值;這並不是所有現金「消失」。在衍生品中,盈虧主要是一種轉移:來自清算的多頭的損失流向交易右側的對手方(加上費用和保險基金的補充)。相比之下,在現貨市場中,市值的下降是一種重新定價效應——它反映了新的價格水平,而不是直接的現金轉移。
簡而言之,宏觀火花、杠桿機制和稀薄流動性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拋售和大規模清算的情況。這是市場結構在運作,而不是在$BTC移動背後的隱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