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實話,這兩週我越來越覺得 Somnia_Network 不是“元宇宙工具”,也不只是“任務入口”,它更像是在 Web3 生態中悄悄佔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戰略位置——數據與流量的聚合層。
我們這幾天都看到了熱點:Blast 的流動性活動還在持續升溫,Linea 和 Scroll 的交互錢包數連日上漲。大部分項目都在瘋狂爭流量,但有趣的是,Somnia 生態的交互熱度也同步上升。很多用戶甚至不是直接從項目主頁進來的,而是先進入了 Somnia 的一個空間,再完成了多個項目的交互。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信號:
Somnia 不是在和這些熱點項目“搶人”,而是在“聚合人”。
我這幾天專門在自己搭建的空間裏觀察了一下數據。我的空間接入了兩個協議任務(Blast LP + Scroll 跨鏈橋),原計劃就是一個任務入口。但最後的結果超出了我的預期:
• 48 小時內訪問量 4200+;
• 平均停留時長 7.6 分鐘;
• 完成 Blast 任務後繼續完成 Scroll 交互的用戶比例高達 46%。
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用戶在完成一個協議的任務後,順手又參與了另一個。這是很典型的“流量內循環”,而不是“任務一次性導流”。
我想明白的是一件事:
Somnia 把數據和流量留在了自己的空間層上,形成了一個 用戶路徑的中臺。
在 Web3 裏,傳統任務平臺最大的痛點是什麼?流量導完了,用戶就走了,數據還掌握在別人手裏,留不下來。而 Somnia 的不同在於——
1. 用戶所有行爲數據都與空間綁定;
2. DID 記錄下路徑,而不是單個事件;
3. 項目與創作者都能在空間層直接複用這份數據。
這意味着,流量不再是“活動的一次性資產”,而是可以被二次、三次調度的資源。
這點在鏈上數據裏體現得很清楚。根據官方上週公佈的數據,Somnia 上超過 58% 的用戶完成了至少兩個項目的交互行爲,平均單用戶的交互協議數達到 2.8 個。對比 Zealy、Galxe 等傳統任務平臺,Somnia 的“多協議參與率”高出 30% 以上。這種“流量黏性”是其他工具難以複製的。
我喜歡 Somnia 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讓創作者和項目方第一次都能對自己的流量“有掌控感”。我以前做活動的時候,導流出去就等於失控。但現在,我能清楚地知道用戶的行爲路徑在哪個節點掉了、在哪個任務停留更久,也能在空間內部對路徑做實時優化。
比如我在入口加了一個“高收益任務提示”,點擊率立刻提升了 15%;把 NFT mint 模塊順序往前調,任務完成率也有了明顯提升。說實話,這種“隨手調控流量”的感覺,對我這種小體量創作者來說特別爽。
當然,也有人說這種“聚合”模式遲早會被大平臺收編。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我認爲 Somnia 的護城河並不在“規模”,而在於它的數據結構。它不像其他平臺那樣做封閉生態,而是讓創作者掌握入口和數據。正因爲它不是“收流量”,而是“讓流量在你手裏流動”,它反而更不容易被替代。
如果你想實操,我的建議很簡單,也很實用:
1. 先別想着搭炫酷空間,先把任務路徑梳理清楚;
2. 至少接入兩個協議,觀察用戶流轉率,別隻做單點引流;
3. 學會看後臺數據,別浪費行爲資產;
4. 優先佈局熱點生態,比如 Blast、Linea、Scroll 這種目前用戶量基數大的板塊。
我一直覺得,Web3 的“入口戰爭”最終不會是誰拿到了最多用戶,而是誰真正掌握了用戶行爲路徑。Somnia 的優勢,恰恰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創作者和項目方都能擁有這條路徑。
這可能也是爲什麼,這幾天越來越多項目開始接 Somnia 入口。因爲它不只是一個流量工具,更像一個可持續的流量與數據聚合協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