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戶只剩 2 千塊時,我才停下瞎折騰 —— 之前一會兒追社羣熱點,一會兒信 K 線 “偏方”,全是零散的賭,根本沒章法。想翻身,就得搭個能落地的體系,這事兒我花了兩個月才摸透。
最開始是 “湊規則”。我沒搞複雜公式,先抓核心問題:買什麼?什麼時候買?買多少?
買什麼?喫過山寨幣的虧,就定死 “只碰 BTC、ETH 這類主流幣,且 BTC 佔比超 55% 時才動手”;
什麼時候買?之前憑感覺追漲,現在改成 “日線 MACD 金叉 + 24 小時成交量超 5 日均量”,兩個信號都到才入場,缺一個就等;
買多少?把僅剩的 2 千拆成 5 份,單幣最多買 400 塊,不管多看好都不梭哈 —— 這是怕再犯 “滿倉被套” 的老錯。
但光有規則沒用,執行時總掉鏈子。有次 ETH 到了入場點,我覺得 “再等等能更低”,結果錯過行情;還有次沒到止損位,因爲慌就提前割了,回頭看根本不用賣。後來我弄了張 “交易清單”,開單前必須填:入場價、止損價(虧 10% 就跑)、止盈價(賺 20% 先出一半)、倉位佔比,沒填完絕對不操作,逼着自己按規則來。
慢慢把零散的點串成系統:選幣看主流 + BTC 佔比,入場看雙信號,倉位按份數拆,止盈止損卡死點位。中間也調整過,比如發現 “只看技術面不行”,就加了條 “看鏈上數據,巨鯨持倉突然減少就減倉”;遇到大盤暴跌,又補了 “單週回撤超 8% 就暫停交易” 的規矩。
現在這套體系不算完美,但管用。上個月用它交易 3 次,成了 2 次,賺的錢雖然不多,但沒再像以前那樣瞎虧。原來構建體系不是找 “聖盃”,而是把自己踩過的坑、能守住的底線,拼成一套適合自己的 “安全網”—— 零散的嘗試終會虧光,只有系統才能扛住市場的亂。@宇观币圈 #策略交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