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2戰爭已經打了好幾年了,Arbitrum、Optimism、zkSync、Starknet、Base,每個都說自己是以太坊擴容的最佳答案。但說實話,這些方案都有明顯的短板。Optimistic Rollup雖然便宜,但7天的挑戰期讓用戶體驗很差。ZK Rollup雖然快,但開發門檻高,而且只能跑EVM,靈活性有限。更要命的是,這些Layer2都是專爲以太坊設計的,其他鏈用不了。

Boundless提出的思路不太一樣。它不做Layer2,而是做Layer2的"Layer0"——一個通用的ZK證明市場。任何區塊鏈,任何應用,都可以把需要證明的計算任務扔給Boundless的證明者網絡,拿到ZK證明後提交到自己的鏈上驗證。這個模式的好處是,它不跟任何Layer2競爭,反而是給所有Layer2賦能。你可以把Boundless理解爲"ZK界的AWS",提供計算能力,但不提供應用。

具體怎麼用?舉個例子。現在Optimism用的是Optimistic Rollup,7天挑戰期是硬傷。如果Optimism想升級成ZK Rollup,需要自己開發ZK證明系統,成本高、週期長。但如果用Boundless的OP Kailua工具包,可以直接把現有的Optimistic Rollup升級成ZK驗證,挑戰期從7天縮短到3小時。Boundless提供證明生成服務,Optimism只需要驗證證明,成本低、速度快。實際上,Boundless已經在測試這個方案了,雖然還沒有正式上線,但技術路徑是清晰的。

再看跨鏈場景。現在的跨鏈橋大多數用的是多籤或者Optimistic驗證,安全性一直被詬病。Wormhole是用33個守護者節點多籤,雖然快,但如果超過三分之二的節點被攻擊,整個系統就崩了。Boundless跟Wormhole合作,提供ZK證明來驗證以太坊共識,這樣跨鏈橋可以不依賴多籤,直接用數學驗證鏈的狀態。這對跨鏈安全是個質的提升。

從性能上看,Boundless聲稱可以在12秒內生成一個以太坊區塊的ZK證明。這個速度已經非常接近實用化了。要知道,zkSync和Starknet的證明生成時間都在分鐘級別,而且只能處理自己鏈上的交易。Boundless的證明可以處理任意計算,靈活性更高。當然,這個12秒是理想狀態下的測試數據,實際應用中可能會慢一些,但趨勢是明確的——隨着硬件加速(比如Fabric的VPU)和算法優化,ZK證明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再說說成本。現在在以太坊上提交一個ZK證明,Gas費大概在10-20美元。Boundless通過批量聚合多個證明,可以把成本降到1-2美元。而且,因爲PoVW的激勵機制,證明者之間競爭,價格會進一步下降。主網測試期間,證明成本已經接近零(網絡補貼)。雖然補貼不會永遠持續,但這說明ZK證明的邊際成本確實可以非常低。

對比一下其他ZK項目。zkSync的市值3億美元,TVL大概50億美元,主要服務以太坊生態。Starknet市值4億美元,TVL5億美元,專注DeFi和遊戲。Polygon的zkEVM市值更高,但它是Layer2,不是基礎設施。Boundless的市值只有5600萬,但它的定位是跨鏈ZK基礎設施,天花板理論上更高。當然,風險也更大,因爲它還沒有證明自己能吸引足夠多的應用。

我覺得Boundless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通用性"和"去中心化"。zkSync雖然快,但它是中心化的排序器,代幣持有者對協議運作幾乎沒有發言權。Starknet稍微好一些,但也是核心團隊控制。Boundless的PoVW機制天然去中心化,任何人都可以跑證明者節點,網絡的控制權分散在所有參與者手中。這符合區塊鏈的精神。

從長遠看,Layer2的終局可能不是某一條鏈統治一切,而是多鏈並存,每條鏈有自己的特點和用戶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通用的ZK證明層就變得非常重要。Boundless如果能成爲這個層的標準,它的價值會遠超現在。當然,這個"如果"還需要時間驗證。現在生態還很薄弱,只有20多個合作伙伴,大部分還在測試階段。真正的考驗是,能不能拿下幾個頭部應用,比如Uniswap、Aave這種級別的。

說實話,我對Boundless能否成爲"終極擴容方案"持保留態度,因爲區塊鏈領域從來沒有"終極"方案,只有更好的權衡。但作爲一個新的思路,Boundless值得關注。它不是在現有賽道里卷,而是試圖開闢一個新賽道。這種創新精神,本身就是加密貨幣最吸引人的地方。

@Boundless #Boundless  $Z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