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SWIFT一直是全球金融的隱形引擎。每當一家銀行將資金匯往海外時,SWIFT就傳遞了信息。現在,這個成立了50年的網絡曾經只傳遞信息,想要轉移價值——在鏈上。


本週,SWIFT公佈了共享分類賬平臺的計劃,該平臺將允許銀行使用穩定幣和代幣化資產在多個區塊鏈上結算交易。這是公司歷史上最戲劇性的重塑,也是一個標誌,表明即使是傳統金融的最深層支柱也無法坐視區塊鏈時代的到來。


從傳遞者到移動者

到目前為止,SWIFT 的角色止於消息:它告訴銀行轉移什麼,而不是如何移動。在區塊鏈世界中,這兩個行動合併。“今天的 SWIFT 不轉移價值——它發送消息,”分析師 Noelle Acheson 說。“在鏈上,消息就是轉移。”


這一句話捕捉到了即將到來的存在性變革。為了保持相關性,SWIFT 必須從被動的中介演變為主動的結算層——一種連接穩定幣、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和在不同網絡上運行的代幣化證券的數字“交換機”。


Acheson 直言不諱:“在代幣化金融系統中,SWIFT 是必要的嗎?不。但它與幾乎每家全球銀行都有聯繫。”這些關係,經過幾十年的建立,可能成為讓謹慎機構安全進入鏈上金融的橋樑。


銀行、穩定幣和新的舒適區

這座橋可能正是傳統銀行所需要的。“穩定幣的全球採用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銀行被迫注意到,”OpenPayd 的 Barry O’Sullivan 說。超過 30 家機構已經在實驗 SWIFT 的試點平台,隨著監管趕上技術,這個數字可能會增長。


這種吸引力是實用的。直接集成十幾個區塊鏈既昂貴又技術上混亂;接入 SWIFT 的統一帳本可以大幅降低這些成本。正如 Coinbase 的 David Duong 解釋的,這樣的系統“實質上降低了銀行發行、持有或與穩定幣結算的集成障礙”。


O’Sullivan 認為 SWIFT 甚至可以為私人穩定幣、CBDC 和區域支付系統的分散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程度的標準化”。然而,完全的統一仍然不太可能——不同的管轄區總是會偏好他們自己版本的數字貨幣。


多年來的努力,突然變得迫在眉睫

對外界來說,SWIFT 的區塊鏈轉型可能聽起來很突然。事實上,這已經醞釀多年。該公司從2017年開始測試分佈式賬本技術,並與 Chainlink、Clearstream、SETL 和各種中央銀行在互操作性試點上合作。建立自己的共享賬本平台只是這一漫長轉型的下一步。


不過,懷疑仍然存在。SWIFT 在執行西方制裁方面的歷史角色在世界某些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傷痕。有些國家可能會對曾經用來將其切斷與全球銀行系統的網絡持保留態度。正如 Acheson 所指出的,“考慮到其制裁角色後,SWIFT 的產品是否能結束支付系統的分散化尚不清楚。”


更大的圖景

無論世界是擁抱還是抵制 SWIFT 的新架構,有一點是清楚的:傳統金融與區塊鏈金融之間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銀行、支付處理商和加密協議不再是彼此環繞的競爭者——它們正在合併生態系統。


SWIFT 的舉動與其說是關於主導,更不如說是關於生存。如果它成功,這個為二十世紀金融提供動力的同一網絡可能成為代幣化經濟的基石。如果它失敗,則有可能完全被更靈活的去中心化替代方案所繞過。


不過,現在的消息很簡單——這一次,它帶有價值:區塊鏈銀行的時代已經開始,甚至 SWIFT 也想在桌子上占有一席之地。



#SWIFT #XRP #Tokenization